忘年交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22日清晨4点23分,一直照顾张人骏老师的小军发来短信:爷爷因心脏骤停在3点离开。
  我对着手机屏幕看了许久,还是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就在一年前的1月23日,我还专门去他家中看望90岁的张人骏老师。当时,卧床多年的张老师在小军的悉心照料下身体还算不错,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还是非常清晰的。那几天,我心里还想着春节前再去看望老人家,没有想到去年那一面竟成永诀。
  张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1981年,我还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被恩师燕国材先生推荐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的撰写工作。
  按照规定,参加编写大百科全书的作者至少需要讲师职称以上,但燕老师不拘一格举荐了我,或许他还隐瞒了我当时的学生身份。我自然受宠若惊,不敢懈怠,很快完成了几个条目的撰写,通过燕老师寄到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接受审查。
  没有想到,很快我的一个条目被作为“样条”印发给所有编撰者参考,记得一同作为样板的还有著名的西方心理学史大家杨清教授撰写的条目。许多老教授到处打听:“这个朱永新是谁?怎么没有听说过?”一个未出茅庐的无名小卒,大家自然不明底细。
  一直到1982年冬,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同事告诉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张人骏先生专程来到苏州大学拜访“朱老先生”。那个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张老师事先也没有联系就直接从上海赶来,而当时我正好回苏北老家,与张老师失之交臂。
  那一次来访,张老师应该通过我的同事知道了我的真实年龄和身份。但是,张老师仍然相信我的水平与能力。
  1983年,张老师要借调我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一段时间,协助他做编辑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间,我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我阅读了前辈学者精心撰写的每个条目,查阅了无数相关的文献,为我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做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也是在这段时间,我与张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間,我们除了工作,就是聊天。他告诉我,他出身医学世家,祖祖辈辈差不多都在宫廷担任御医。他父亲也是北京的名医,曾经在协和医院工作,为国家领导人看病保健。他还带我去他们在外交部附近的老宅,现场讲解他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学俄语,最终能够娴熟地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因为我在编辑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过程中接触和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而《心理学史》的容量又非常有限,于是张老师提议把这些资料再编写成两本关于心理学人物与著作的工具书。我们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编写了《心理学人物辞典》《心理学著作辞典》,并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苏州市创办了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在苏州大学开办了心理咨询中心,编写了《学校心理咨询》一书。当时,国内的心理咨询业刚刚开始,几乎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张老师建议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抓紧编写咨询心理学的著作。于是,我邀约我的大学同学袁振国一起合作,三个人共同撰写了《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咨询心理学》等一系列著作与论文。张老师和袁振国夫妇也因此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对于张老师而言,我只是他无数作者中的一个。但是,张老师从不把我当作一个普通的工作对象,也不把我当作比他年轻30岁的晚辈,而是当作最亲密的朋友,当作平等交往的忘年交。每年我们总要见好几次,或者我到北京拜访他,或者他到苏州看望我。无论是我拜访他,还是他看望我,每次他都给我们全家捎来礼物,带来他的情谊。有几次,还把他的精心收藏赠予我。在我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仅从道义上、从精神上支持,而且也给予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儿子上小学前,他主动邀请我们全家到北京游览。于是,他在北太平庄的家成了我们的招待所,他本人也成了地道的“全陪”(远远不止“三陪”),一直到把我们送上南下的列车……
  后来,张老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我也离开大学去政府工作。学术上的联系少了一些,但每年看望张老师仍然是我的必修课。我至今仍保存着我们的许多书信,这些天再次找出来,看到他潇洒飘逸的笔迹,我又仿佛回到了与他相处的难忘的岁月。从工作上的编辑,到人生中的朋友,他不仅在写作上对我言传身教,他的为人也给了我重大影响。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我把张老师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的好朋友燕国材先生和袁振国教授。燕老师说:“张老师离开人世,让我倍感悲痛,愿他一路走好。”袁振国说祈祷张老师在天之灵安息。
  小军告诉我,根据张老师的遗嘱,不搞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当天上午就送殡仪馆火化了。很遗憾我没有来得及赶上见他最后一面,我对小军说,骨灰安葬的时候,一定通知我参加,我要送他最后一程。
  但是,我是无法真正送别张老师的。我记得作家三毛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世界上,没有人能单独地消失,除非记得他的人,全都一同死去,不然,那人不会就这么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老师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记得他的朋友心里。而张老师留给我的记忆,这段忘年交对我的滋养,将与我的生命共同存在。
  我想,同时张老师还活在更多人心里。他作为编辑,兢兢业业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在被读者分享之时,也就是他仍然在悄悄影响着人们。这是另一种更为安静也更为深邃的交往,不仅跨越年龄,也跨越生死,跨越时空;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碰撞,通过阅读,通过践行,因为心的共鸣而不断被激荡。
  (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摇黄晓夏)
其他文献
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平均数。课标版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其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平均数的必要性  在上课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男女生三分钟投篮PK赛”,我们现场收集了比赛
期刊
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一节好课,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为例,由“表”及“里”,从课堂教学设计及数学思想内涵两方面谈反思促教学。  一、创造“显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第一次设计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教学环节时,笔者根据教材安排
期刊
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生动精彩的故事作品,它们因生动有趣而被学生所喜爱。语文其实就是故事,而语文教师应具备讲故事的能力,方能将这灵动的渠水作为资源有效地引入语文教学的这一方沃土。  一、根植文体,凸显表达,发现故事秘妙点  在低学段教材中,许多童话都有相似的特点,故事情节简单且有所重复。想要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里探寻讲故事的秘妙,在复述、改编、续编故事等“语用”训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想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素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具体的活动,在现实生活等情境中体验、感悟,使品德价值得到发展,让正确的价值观生根发芽。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心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笔者现结合教学经验,谈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94~95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学习根据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激发应用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
期刊
面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创新时代,如何从学科角度思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朦为明,构建一个更为智慧高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每一位一线教师当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为学科背景,借助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围绕本人在有效融合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方面的理解与探索,发表个人的见解。  一、利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化难
期刊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语言的趣味与美感。  2. 学会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引导学生训练发散思维,学习多角度想象,初步尝试创编童诗。  【教学重难点】  训练发散思维,学习多角度想象,激发学生尝试创编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分享“礼物”  1. 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一本“故事书”,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  2. 引导
期刊
【编者按】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为今后的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作为教师,学习了这份《意见》后,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希望本专题專家和一线教师的这几篇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吴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了“小数是为了精准表达的需要,不断地细化单位”的本质属性,设计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抽象思维,把握概念本质,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片段1】  师:根据你的了解,能举个例子吗?你生活中见没见过小数?  学生从价格、重量、身高等方面举了很多例子。  师:0.7米呢?也就是1米的。  师:假如我把元、米这些单位都去掉,那0.7是什么意思呢?(1
期刊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这些都是新时代关于“新教师”的铿锵之声。“新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师角色。班级生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充当着班级生活的主角;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作为配角与导演地位的教师角色。新时代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如果教师不去改变角色扮演,就不能实现教育的转型变革,就会拖新型班级生活的后腿。教师本质上发生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