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知识本质沟通纵横联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m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94~95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学习根据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激发应用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相机板书)
  二、回顾整理
  1. 出示问题。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
  (2)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主要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展开,每个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式是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集体交流时可以互相补充,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2. 同桌交流。
  师:谁来读一下这两个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3. 集体交流。
  (1)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师: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师追问:圆锥有表面积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明确指出:物体表面的所有面积之和是它的表面积。
  师:物体一周的面积之和称为什么?(侧面积)
  师追问:什么是物体的侧面积?
  出示练习:
  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侧面积。(图1)
  师:长方体的侧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正方体的侧面积呢?圆柱呢?你能算出它们的侧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让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回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先沿着圆柱的高剪开,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原来的底面周长,宽是原来的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想象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积展开图,如果沿着长方体的高剪开,长方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是不是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呢?
  师:你能用新学会的侧面积计算方法算一算长方体的侧面积吗?比较一下结果与原来一样吗?
  小结:看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侧面积都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的侧面积,如果再知道哪个面的面积,就可以直接算出它们的表面积了?
  师:你能口头列式计算这3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还可以写成什么样?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可以统一成什么样?
  师:统一后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的表面积公式比较,相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们体会到两个联系,一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侧面积;二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这里先引导学生回忆表面积的意义,接着明确侧面积的意义,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表面积的意义已能正确理解,对于侧面积,由于受长方体(正方体)左侧面、右侧面的影响,理解有所偏差。让学生明确侧面积的意义后,再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计算,统一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便水到渠成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提升一个层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记忆这些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V=sh)
  师:这些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师:从这些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能否把这些立体图形重新摆一摆,更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推导关系。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四个立体图形,摆一摆。
  学生4人合作,摆网络图(图2)。
  师:为什么这样摆?
  师:观察这张网络图,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明确:长方体体积公式是推导其他体积公式的基础,在推导其他体积公式时都用到了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忆、整理、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各自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入,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优化,同时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出示练习:
  练习: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图3)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出示两个立体图形(图4)。
  师:这两个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怎么算的?先独立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一说。学生口头列式。
  屏幕出示两种解法的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相等吗?
  42л×6×■○4■2л×■×6,4×3×8×■○(4×3×■)×8
  師:分别画出右边算式的底面积和高,发现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可以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
  (3)统一体积公式。   师:观察一下,体积用 “底面积×高”来计算的这些立体图形,从外形上看有什么相同点?
  师:像这样的立体图形还有吗?
  小结: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上下一样粗的、直的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统一成——底面积×高。
  师:现在你知道,圆锥的体积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底面积×高”了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们体会到一个联系,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直的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学生先独立完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接着出示两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一个是圆柱体的一半,另一个是三棱柱,让学生算出它们的体积,在交流比较中发现它们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的这些立体图形,从外形上看有什么相同点。进一步明确圆锥的体积为什么不能用“底面积×高”计算的道理。
  (4)對比。
  师:观察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一是意义不同,二是计算方法不同,三是单位不同。
  三、练习
  1. 判断。
  (1)如图7,它的体积可以用20×10,也可以用20×4来计算。(?摇?摇?摇?摇?摇?摇)
  指出:底面积乘高算体积时要注意用底面积去乘对应的高。
  (2)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摇?摇?摇?摇?摇?摇)
  (3)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容积就大。(?摇?摇?摇?摇?摇?摇)
  (4)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围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摇?摇?摇?摇?摇?摇)
  (5)如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摇?摇?摇?摇?摇?摇)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6)圆柱的体积计算既可以用底面积×高,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底面半径。
  2. 解决问题。
  一个长8 cm、宽7 cm、高6 cm的长方体木块,先做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然后用这个正方体,做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最后用这个圆柱,做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提出一个今天所复习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师:你能按顺序标出每个立体图形已知的数据吗?先标一标,再计算。
  分组完成,集体交流。
  思考:计算正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所需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最后设计的两大类题,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自己的思考、计算,再与同学交流,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今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分享一下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想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热爱读书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来,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精选几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从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走向学生独立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跳出阅读舒适区,让阅读能力快速生长  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
期刊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潜心、精心、静心研究适合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法、策略,为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心灵的幸福桥梁。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  一、抓住关键,凸显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准确性  1. 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衔接点。人教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每单元的导语点明了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因此,教学时,教
期刊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从数学整体视角来看,任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条对角线来将图形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因此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便可以解决多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  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教材中的一致思路就是:通过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个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中笔者试着逐
期刊
语文教学根深枝茂,其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学段中的字词教学备受瞩目。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句、段、篇转移,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但其实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任务还是挺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这
期刊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盛新凤老师根据文本中对话描写比较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活动化的设计、板块化的框架结构扩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吸收教材和课堂中的“营养”,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截取“训练反驳”部分的教学实录片段,进行赏析,探究其教学奥秘。  板块一:初识反驳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这些培养要求落实到位,并将其发展积淀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情境创设,从具体到抽象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小学阶段主要是
期刊
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平均数。课标版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其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平均数的必要性  在上课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男女生三分钟投篮PK赛”,我们现场收集了比赛
期刊
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一节好课,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为例,由“表”及“里”,从课堂教学设计及数学思想内涵两方面谈反思促教学。  一、创造“显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第一次设计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教学环节时,笔者根据教材安排
期刊
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生动精彩的故事作品,它们因生动有趣而被学生所喜爱。语文其实就是故事,而语文教师应具备讲故事的能力,方能将这灵动的渠水作为资源有效地引入语文教学的这一方沃土。  一、根植文体,凸显表达,发现故事秘妙点  在低学段教材中,许多童话都有相似的特点,故事情节简单且有所重复。想要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里探寻讲故事的秘妙,在复述、改编、续编故事等“语用”训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想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素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具体的活动,在现实生活等情境中体验、感悟,使品德价值得到发展,让正确的价值观生根发芽。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心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笔者现结合教学经验,谈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