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脱贫攻坚”为专题进行创意写作教学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9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意写作”是以文字媒介为核心的创意思维训练和原创性写作的总称。这一理念最早是由爱默生1837年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上发表的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中提出的[1],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最早将其相关课程和理论引进到国内。创意写作作为课程和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虽只有10年,却已成为高校写作课程改革的热点。
  如果能在中小学推广和实施创意写作,让创意写作进入课堂,笔者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创意写作重视创意潜能的发掘和写作障碍突破,主张有创意地讲述故事,真实地表达自我,有利于挖掘学生写作潜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第二,创意写作要求从成规上路,在成规基础上创新[2]。实现写作创意的突破,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第三,实现创意写作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成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3]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能不断提升思想品质,实现生命成长,从而为实现自我梦想,成为中国的创意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创意写作最早出现于高校写作教学课堂,在中学围绕具体社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的训练,可以在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之间架构起一座有机联系的桥梁,从而为学生将来进入高等学府奠定良好基础。
  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2020年11月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在00后的生命历程中,他们与家人,与全体社会成员一道,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的到来,亲眼目睹无数扶贫工作者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动人场景,也体验到人们众志成城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意志。基于这些鲜活的教育资源,笔者进行了以下创意写作教学实践,启发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创意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选择叙述视角和人称,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激活写作创意点
  创意写作主张“写自己知道的”“找到自己的声音”[4],表现自己“新颖与真诚的见解、感情”[5]。笔者通过诱导情境、自由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叙述视角和人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选择叙述视角、人称讲故事只是手段,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见解,激活写作的创意点才是进行写作教学的目的。在故事交流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自己知道的故事,用他们的善良和智慧,讲出了故事的新意和深意。
  比如:姜寒同学采用全知视角,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优秀驻村干部甄為民的故事。主人公甄为民在驻村的两年多里,扎根基层,和驻村工作队帮助村民立足现有条件,出点子、想办法,鼓励村民树立信心,助力断掉穷根、脱贫致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扶贫干部甄为民的使命和初心。讲述者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在局部又灵活地暂时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度、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增强了表现力。
  还有郑婷同学故事题目是《行而不辍,守望花开》,她选择内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受助生自我成长的故事。故事结尾:
  作为一名受助生,我清楚认识到“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绝对不是夸大其词、纸上谈兵,而是扎根于实际、付诸实践的伟大决策。作为一名受助生,我将怀抱一颗感恩之心,提升自我,行而不辍。我要从一名“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给身处严寒的人们带去温暖的春风,共同守望春暖花开。
  故事情节虽简单却生动,发人深省。讲述者在故事结束时表达了不仅要珍惜“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成果,而且要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愿望。这也就是对文章所叙人物和事件作出了价值评判,从而激起了读者对故事主人公的钦佩之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意识。
  在分享交流故事的环节,学生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即根据叙述主体及反映主题的观察点和立足点,讲述着脱贫攻坚战中真实的故事,真情地表达了新颖、真诚的见解和感悟。教师开展此项活动,是激活学生写作的创意点,教育学生要坚定人生信念,用善良和智慧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让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向善、向上的变化,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二)运用多种文体成规写作,在成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文体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样式,指向文体的教学内容,是中学作文教学基本和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依据学情带领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创意写作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结合本次“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写作训练专题,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系列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年11月,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
  材料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时挺身而出,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艰苦创业,在改革发展经历风雨时勇毅担当,党的领导是人民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非洲某国的中学生来我校游学,他们很好奇我国是怎样做到如此“大体量”脱贫的,希望借鉴到自己的国家,你作为接待的负责人之一,请以“脱贫攻坚中的中国精神”为标题写一篇发言稿,讲述中国人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精彩故事,与非洲同学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②学校要在校宣传栏举办“步入辉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请你以主持人身份写一份开栏语。
  ③2021年7月1日,在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直播后,请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这些任务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事件背景,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有效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从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任务①是基于记叙文的写作而设计的,旨在引导其“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6]”,引导学生探究与写作。任务②是基于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训练而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7]”,“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体,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8]”,“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9]”。任务③是基于议论文写作而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0]”。
  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11]通过以上一系列创意写作训练,旨在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多种文体成规写作,在成规基础上实现写作创意的突破,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具体来说是想让学生“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能按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12]”
  (三)进行立意升格指导,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脱贫攻坚”,实现生命价值成长
  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生了很多事,产生了很多值得思考辨析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新时代的年轻人对此不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师可以抓住本次写作教学契机进行立意升格指导,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脱贫攻坚”,完善表达,丰富情感,实现生命价值成长。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過程中,身边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有以村为家、真情付出的驻村第一书记,有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的镇村扶贫干部,有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脱贫示范户,有担当尽责、奉献社会的爱心企业,等等。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有胆有识、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他们并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深刻认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收集这些故事,写赞文、唱颂歌,以鼓舞斗志,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理性公民远不仅仅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写好人好事、唱赞歌。因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纸上扶贫”“数字脱贫”的现象仍有发生,基层扶贫领域截留、挤占、挪用、骗取扶贫惠农资金等问题屡禁不止,个别基层干部雁过拔毛、优亲厚友、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问题偶有发生,干部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不担当不作为、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等情况仍然存在,等等。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只会叹气抱怨,而要学会合理、合情、合法地看待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理性看待脱贫攻坚战中的进与退、得与失;要学会理性思考,科学认识自身的现实处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个世界不需要抱怨者,尤其是不需要面对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一筹莫展、怨天尤人的抱怨者;这个世界更需要行动者,尤其是善良而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是脱贫攻坚战给我们教育的启示,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三
  作文如做人。文中能够展现写作者认识的深刻与浅薄、生活的充实与无趣、心胸的开阔与狭小、人格的高尚与卑下、意志的坚定与松懈。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一个锤炼思考品质的过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做见证者、参与者,自觉当好记录者,把家国情怀蕴于心间,这本身就是中国公民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教师结合“脱贫攻坚”相关素材,进行写作教学,教育学生要好好生活、认真读书,强健其体魄,善良其人性,正直其人格,高尚其灵魂,做大格局、有担当的中国公民。这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有效举措。
  注释:
  [1][2]谭旭东:《创意写作与作文教育变革》,《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3期,第4页,第6页。
  [3]张永禄:《论创意写作教育的人文性》,《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12页。
  [4][5]葛红兵、许道军:《创意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96页。
  [6][7][8][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8页,第20页,第20页,第20页,第19页。
  [11][12]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24页,第24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1.教学理念  单元整合教学是指要站在大单元的角度,统筹多篇文本、多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等,整合资源,以此系统地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设计单篇教学时,教师也应做到充分地用好“这一单元”。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为例,教师不能忽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之处,比如单元提示、知识补白等。在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之时,可以将单元中的各类素材、提示、方法等与之融合,这样能使单篇教学更丰富、科学
期刊
作为一种微型写作,微写作最早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它具有短小、随意、灵活、精彩的特点,且耗时少、针对性强,操作简单、贴近生活,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练笔方式。微写作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积累、思考和随时练笔的习惯,更能体现出文字表现功底的深厚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写作教学实效。因而,其在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微写作教学通常是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借助仿写练习进行的。仿写是
期刊
一、第三部分:“相望无言,惟有泪千行”  师:后来,若瑟夫去付钱,正面面对“我的叔叔”,在哪一段?  (复制第42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我”为什么“看了”“又看”?  张宇:因为他叔叔变化太大了。  亓福祥:可能是看他狼狈不堪和悲惨,对他的同情吧
期刊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的主题可总结为“阅览杰出人物,感受人格魅力”,即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的优秀特质,体悟并学习其高贵的精神品格。  此单元有真诚朴实、不怕牺牲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爽朗热情、一丝不苟的平实生活中的大文豪鲁迅先生……这些可敬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激发了我们
期刊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边城》整本书阅读任务,每天阅读4-5个章节。读完每一章节后,为其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该章节核心内容,记录阅读中的困惑及感想。读完全书后,查阅相关书评,了解不同时代的不同评论者对《边城》的不同审美认知。  2.《边城》是一部诗化小说,并不以情节见长。作品中的“美好”与“隐忧”,需要中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教师预设的阅读任务清单而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教师亦需要对照任务清单按
期刊
纵观语文课堂,老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朗读的时候会时不时地读破句、读断意。一篇文章读完之后,不知文本所云为何。亦或是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他们语言表达不规范、语意表达不清楚,自己兴致勃勃地说,他人却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再来看一篇四年级学生用现代文改编的《清平乐·村居》,笔者摘选了其中一个语段:“二儿子正在那里心灵手巧的织着鸡笼,这里往上串一下,再往下串一下,就这样一直的串,时而大时而小。”
期刊
“新时代语文统编教材呼唤单元整合教学,基于统编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应然取向。为此,我们可以从‘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视角去构建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以便连贯一致地思索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活动——评价’问题,进一步促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发展。”[1]核心素养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合作学习依旧是无法绕开并且要科学地予以认真探究的课题。实际上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是在一个小组合作探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课后的“阅读提示”写道:“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真实、细腻、真挚,一向被认为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风格特征,大部分读者或评论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也都没有超出这样的阐
期刊
总有人会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和着雨露霜风肆意生长,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当他的积淀足够丰富时,就会如鲤鱼跃龙门般跳出那个泥淖,在无数个我之间脱颖而出。我常在想:该如何达到那样一个高度,该如何默默地生长成为高岭之花,又该如何达到孤芳能自赏的思想高度?  人啊,确实不应该总待在一个地方,那样固定的生活环境、固定的交往人群会使头脑发锈,眼界逼仄。出去走走,不论是学校外的另一个学校,还是工作区域外的另一
期刊
【阅读导引】  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首度出版了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共收录了其散文新作14篇以及一篇后记。在这里节选了该书的首篇同名散文《皮囊》、第十篇《海是藏不住的》以及作者的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作为新闻从业者,蔡崇达笔下的这些散文更类似于非虚构的自传性小说,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文字散发出的深沉哲理。作家阿来评价道:《皮囊》一题就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皮囊”一词涵盖了灵与肉这两种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