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中大量的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得出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的探索精神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可见,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猜想、设计、验证等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实验教学是实现此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由物理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9年级教科书就设计了18个项目实验探究,以及还有大量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探究性实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创新意识的培养,协调合作意识形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探究活动的核心、关键的环节往往是实验,实验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当前实验教学的形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是四种基本的物理实验教学形式,如果我们不墨守成规应具学情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那么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较多,这些实验有的是为了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有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大气压》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大气压的存在,演示了“用纸片托水”的实验,能使学生在惊叹之余,把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所要研究的现象上,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因而这个实验具有鲜明的启发性.这些演示实验要求实验装置简单,现象明显,能充分说明问题,并且能使全班同学便于观察.而实验室现有的演示用电表、温度计,使用中实则效果一般,必需加以改进.如在研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我把透明电流表、电压表直接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放大的数据,效果非常明显.又如在《比热》这一节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时,使用实物投影仪,温度的上升过程非常醒目,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随堂实验
随堂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中的随堂实验较多,这些实验不必拘于一定的形式,带有课堂的随机性,有时可能只是教师的一个很小的动作,却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讲“重力”的方向时,演示手中的粉笔下落情况;又如,学生在判断“推出去的铅球空中受力情况时”,往往会误认为它还受一个向前的力,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随手把粉笔向空中一扔,同时设问:“手还能碰到空中的粉笔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铅球在空中不受向前的推力,是惯性.这样,就使学生易于接受.有的实验,师生也可共同参与,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时,我让学生两脚悬空,要他们站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要使自己站起来,必须让脚给地面一个向下的力,同时人受到地面向上的力,人才能站起来.如在讲“重心”这个概念时,以前的教法很平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我让学生背紧靠后面课桌,让他们努力站起来,学生在不能实现的迷惑中加深体会“重心”这个概念.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随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物理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1.3学生分组实验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它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器材必须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一方面可由实验室提供,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某些器材,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带毛巾,实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理解;如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简易的小桌,既让学生熟悉了实验器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受力面积”这个概念.
1.4课外实验
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在学习了“摩擦力”这一内容后,布置任务观察自行车结构,哪些结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哪些结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物理上有许多小制作,对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很有好处,如要求学生制作牛皮筋测力计、制作小电机等,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帮助,如能提供少量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去找材料,或能提供模型便于学生仿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应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
以上的实验形式都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物理教学中不可能只进行其中单一的实验方式,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经历的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做实验,有时教师在讲台上简单地做一下演示实验,下面学生只是成了观众在看热闹,最后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实验结论.有时也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只不过实验步骤早已设计好,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最后把获得的数据填入已有的表格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这种教学,是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教学效果很一般. 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及时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把“探究性教学”理念融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们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猜想很多,对于猜想不正确的学生也要肯定他的积极性.有了猜想,怎样设计实验呢?教师的“导”要发挥作用了,如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物理上常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与两个因素的关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关系时,应因控制哪个因素,怎样控制”“如何设计表格”等等.把实验设计的思路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正式实验前完全明确了实验内容、过程和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探究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物理规律.探究过程的评估交流这一环节也必须重视,一方面,学生的结论可能有欠缺,有些认识模糊不清,如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力”和“压力”混为一谈,必须加以讨论,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可能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如何加以解决,如在教“伏安法测电阻”时,器材很多,某处出现故障,实验就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往往忙得手忙脚乱,能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方便以后的实验,自己也轻松.众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奧秘.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物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曾有一个题目使我印象很深,题目是要学生设计“如何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当时试卷上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廖廖无几,即使过一段时间再考,效果也不理想.这两年,由于在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学生掌握了这种“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必须尊重客现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源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一些同学发现,当烛焰和观察者位于凸透镜同侧时,能从凸透镜上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和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同学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现象,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第一球面反射时在凸透镜的后方出现正立缩小的像,而在第二球面折射时在凸透镜的前方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从而对现象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以及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的洞察力.
又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实验中采用5 Ω、10 Ω、15 Ω三个电阻,电压采用1 V、2 V、3 V,在学生通过实验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电阻的阻值并不准确、电流表和电压表也不一定精确而且指针不一定在刻度线上,造成数据不一定符合正比或反比的关系.此时教师应多获取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学生不正确数据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重新实验,取得新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应指出:(1)当实验的条件在成比例地变化时,注意对应的实验数据是否成比例地变化;(2)一个结论、一个定律的获得,是经过多次的实验数据所证实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三次,最后还要用全班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能得出结论.
类似的实验还有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关系、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对发现的一些现象因势利导,告知学生如何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器具,有很多是教仪厂生产的,但还有一些教学仪器,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学生身边文具、家中或生活中随手可找到的废弃材料拼凑制作而成.这样,一则可以展开随堂小实验使学生参与物理教学过程,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则弥补了实验器具不足,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懂得: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用身边的“坛坛罐罐”就可以研究深奧的物理知识.
例如,让学生做“自制乐器” :学生们用竹子、塑料管做了哨子、竖笛;有学生用几根橡皮筋做成了高低音不同的“古筝”;有的用纸做成鼓,竹筷绑上布条做成锤,当堂敲击大小不同的鼓,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又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铅笔研究:(1)压力、压强;(2)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3)铅笔痕迹是由不连续的颗粒组成的;(4)研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5)做成密度计,研究浮力等.再如,学生用纸研究:(1)比较不同纸片下落的快慢;(2)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3)惯性;(4)流速和压强的关系等.这种信手拈来的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形成自觉的探究行为.
教师在用自制的器材演示时,应该告诉学生自制器材的制作过程,一则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为教学做出的努力,二则让学生知道研究物理规律并不一定要精密的仪器,只要用这些仪器做出的实验,能说明物理道理、研究出物理规律即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会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由于耳濡目染,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做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来.有的作品构思巧妙,工艺水准较高,从这些作品中,教师就能观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
5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面对新教材,对于我们这些已用惯老教材的教师而言,一开始总觉得不大适应,如刚拿到新教材觉得书本上直接表述的知识太少,理论、定义的阐述比较笼统,并没有体会出新教材的特点: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万事开头难,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认真学习教改理论,制订切实有效的教改方案.平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为实现物理教学的总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需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教程中,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学好物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可见,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猜想、设计、验证等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实验教学是实现此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由物理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9年级教科书就设计了18个项目实验探究,以及还有大量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探究性实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创新意识的培养,协调合作意识形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探究活动的核心、关键的环节往往是实验,实验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当前实验教学的形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是四种基本的物理实验教学形式,如果我们不墨守成规应具学情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那么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较多,这些实验有的是为了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有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大气压》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大气压的存在,演示了“用纸片托水”的实验,能使学生在惊叹之余,把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所要研究的现象上,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因而这个实验具有鲜明的启发性.这些演示实验要求实验装置简单,现象明显,能充分说明问题,并且能使全班同学便于观察.而实验室现有的演示用电表、温度计,使用中实则效果一般,必需加以改进.如在研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我把透明电流表、电压表直接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放大的数据,效果非常明显.又如在《比热》这一节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时,使用实物投影仪,温度的上升过程非常醒目,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随堂实验
随堂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中的随堂实验较多,这些实验不必拘于一定的形式,带有课堂的随机性,有时可能只是教师的一个很小的动作,却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讲“重力”的方向时,演示手中的粉笔下落情况;又如,学生在判断“推出去的铅球空中受力情况时”,往往会误认为它还受一个向前的力,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随手把粉笔向空中一扔,同时设问:“手还能碰到空中的粉笔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铅球在空中不受向前的推力,是惯性.这样,就使学生易于接受.有的实验,师生也可共同参与,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时,我让学生两脚悬空,要他们站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要使自己站起来,必须让脚给地面一个向下的力,同时人受到地面向上的力,人才能站起来.如在讲“重心”这个概念时,以前的教法很平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我让学生背紧靠后面课桌,让他们努力站起来,学生在不能实现的迷惑中加深体会“重心”这个概念.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随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物理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1.3学生分组实验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它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器材必须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一方面可由实验室提供,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某些器材,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带毛巾,实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理解;如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简易的小桌,既让学生熟悉了实验器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受力面积”这个概念.
1.4课外实验
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在学习了“摩擦力”这一内容后,布置任务观察自行车结构,哪些结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哪些结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物理上有许多小制作,对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很有好处,如要求学生制作牛皮筋测力计、制作小电机等,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帮助,如能提供少量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去找材料,或能提供模型便于学生仿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应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
以上的实验形式都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物理教学中不可能只进行其中单一的实验方式,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经历的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做实验,有时教师在讲台上简单地做一下演示实验,下面学生只是成了观众在看热闹,最后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实验结论.有时也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只不过实验步骤早已设计好,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最后把获得的数据填入已有的表格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这种教学,是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教学效果很一般. 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及时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把“探究性教学”理念融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们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猜想很多,对于猜想不正确的学生也要肯定他的积极性.有了猜想,怎样设计实验呢?教师的“导”要发挥作用了,如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物理上常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与两个因素的关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关系时,应因控制哪个因素,怎样控制”“如何设计表格”等等.把实验设计的思路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正式实验前完全明确了实验内容、过程和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探究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物理规律.探究过程的评估交流这一环节也必须重视,一方面,学生的结论可能有欠缺,有些认识模糊不清,如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力”和“压力”混为一谈,必须加以讨论,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可能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如何加以解决,如在教“伏安法测电阻”时,器材很多,某处出现故障,实验就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往往忙得手忙脚乱,能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方便以后的实验,自己也轻松.众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奧秘.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物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曾有一个题目使我印象很深,题目是要学生设计“如何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当时试卷上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廖廖无几,即使过一段时间再考,效果也不理想.这两年,由于在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学生掌握了这种“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必须尊重客现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源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一些同学发现,当烛焰和观察者位于凸透镜同侧时,能从凸透镜上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和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同学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现象,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第一球面反射时在凸透镜的后方出现正立缩小的像,而在第二球面折射时在凸透镜的前方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从而对现象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以及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的洞察力.
又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实验中采用5 Ω、10 Ω、15 Ω三个电阻,电压采用1 V、2 V、3 V,在学生通过实验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电阻的阻值并不准确、电流表和电压表也不一定精确而且指针不一定在刻度线上,造成数据不一定符合正比或反比的关系.此时教师应多获取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学生不正确数据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重新实验,取得新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应指出:(1)当实验的条件在成比例地变化时,注意对应的实验数据是否成比例地变化;(2)一个结论、一个定律的获得,是经过多次的实验数据所证实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三次,最后还要用全班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能得出结论.
类似的实验还有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关系、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对发现的一些现象因势利导,告知学生如何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器具,有很多是教仪厂生产的,但还有一些教学仪器,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学生身边文具、家中或生活中随手可找到的废弃材料拼凑制作而成.这样,一则可以展开随堂小实验使学生参与物理教学过程,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则弥补了实验器具不足,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懂得: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用身边的“坛坛罐罐”就可以研究深奧的物理知识.
例如,让学生做“自制乐器” :学生们用竹子、塑料管做了哨子、竖笛;有学生用几根橡皮筋做成了高低音不同的“古筝”;有的用纸做成鼓,竹筷绑上布条做成锤,当堂敲击大小不同的鼓,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又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铅笔研究:(1)压力、压强;(2)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3)铅笔痕迹是由不连续的颗粒组成的;(4)研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5)做成密度计,研究浮力等.再如,学生用纸研究:(1)比较不同纸片下落的快慢;(2)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3)惯性;(4)流速和压强的关系等.这种信手拈来的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形成自觉的探究行为.
教师在用自制的器材演示时,应该告诉学生自制器材的制作过程,一则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为教学做出的努力,二则让学生知道研究物理规律并不一定要精密的仪器,只要用这些仪器做出的实验,能说明物理道理、研究出物理规律即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会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由于耳濡目染,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做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来.有的作品构思巧妙,工艺水准较高,从这些作品中,教师就能观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
5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面对新教材,对于我们这些已用惯老教材的教师而言,一开始总觉得不大适应,如刚拿到新教材觉得书本上直接表述的知识太少,理论、定义的阐述比较笼统,并没有体会出新教材的特点: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万事开头难,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认真学习教改理论,制订切实有效的教改方案.平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为实现物理教学的总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需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教程中,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学好物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