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仿写”这一话题,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而著名作家莫言更是建议,写作应从模仿开始。这样看来,仿写确实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仿写”这一训练专题时,该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出新作,从而在考场上绝尘而去?今天,我们就依据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仿写”这一专题训练,对仿写教学步骤和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仿写教学的步骤
我们知道,仿写是根据范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教师的正确施教步骤应该是“析学情”“选范文”“析仿点”“讲技巧”,然后才到学生的“仿写”训练。
为何要“析学情”呢?王荣生教授认为,关于仿写,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比较极端,考试前让学生背很多东西,考试时把作文题目一套就完事。但是,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他说:“要知道学生的写作状态、他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才能找到他的所需。”也就是说,只有分析学生的作文样本,找出学生的问题,才能知道学生的作文需求,然后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相应的作文困难。了解学生的作文需求之后,教师就应该找相应的范文,范文的选取范围有教材素材、学生作品和名家作品。甚至,有时为了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对范文进行适当调整和删改。
初一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段落划分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不会分段,一段到底,或三段式,或五段体,其风蔚然。为了让学生知晓合理分段的重要性,笔者选取了三篇都不少于11段的满分作文(其中有一篇范文原有7个段落,为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笔者将该文章段落调整至13段),然后把三篇范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段落”的角度谈发现。
很快,学生就发现这三篇满分作文不少于11段的特点,还有学生发现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的写法。本次教学后,学生在作文时,有意识地强化了段落概念,在分好段落的同时,还不忘选一两句话构成文章的“独句成段”,让文章布局上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郑桂华教授一次在分析学生作文样本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出在切题上。她说,不少孩子文章中有很好的材料,但就是不知道在行文中怎么去切题。分析出学生上述问题后,我们且看看郑教授是如何组织教学的。
她先精选三篇优秀作文,统计优秀作文标题出现的次数。除了统计标题出现的次数之外,还研究标题出现的位置,然后把统计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学生发现好作文标题出现率平均有14次,然后标注标题出现的位置。最后,明确修改要求,让学生增加标题和关键词,来修改与增加文章的切题程度。
其实,无论是教学“合理分段”,还是教学“切题次数和位置”,都是基于学情的分析。在根据学生作文需求选好范文之后,就要分析仿写要点。
二、仿写要点的确定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三偷”的说法:“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他认为,偷取别人的语言、语句,以及偷取别人作品字里行间的意思都是不可理喻、不可饶恕的,只有“偷势”即“偷取别人作品的意境”才是最高境界。
他的理论,很多人不以为然。特别是作文初学者,如果能“偷”得一两个佳词妙语,倒是非常绝妙的事情了。在确定仿写要点时,我们可以仿“语”,可以仿“意”,还可以仿“势”。
但是,如果作文仿写,仅仅停留于外表静态“语势”,那么,就成了放任学生照葫芦画瓢似的机械仿制,这样的仿写,纯属为了作文应试,不利于学生长期作文能力提升。因此,仿写,不仅要仿范文中静态的要素,还要追本溯源,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甚至写作过程等动态要素。仿什么、怎么仿,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以下两个要点。
(一)静态要素的模仿要由简单到复杂;
(二)动态要素的模仿要由现象到原因。
我们所说的静态要素,主要是指教师或学生自己从范文中抽离出来的语句、章法等要素。对于初学作文的学生而言,模仿静态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因为,只有字词句篇等要素的不断积累,才能为后续的动态要素提供能量。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6种静态要素的模仿,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如下。
1. 标题仿写
《黄河颂》这一标题中“黄河”一词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颂”字交代了文章主旨: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先确定抒发的情感:赞颂自己喜欢的某个职业。然后让学生选定某种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仿写标题。
有学生赞颂教师这一行业,便仿写了标题《红烛颂》《粉笔颂》《黑板颂》《春蚕颂》等,还有一部分学生,联系《白杨礼赞》标题,认为可以把《红烛颂》修改为《红烛礼赞》等。
2. 字词仿写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总会出现“表达生硬”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不妨先从简单的字词仿写做起。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整理过一些可以仿写的字词,如表1:
3. 句子仿写
句子仿写分为句式仿写和修辞仿写两大块。
在句式安排上,有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运用短句来增强情感和语势。比如,《社戏》中有很多短句便很显眼,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把长句改为短句的一个方法便是把部分修饰语提后,以加强语势。该句话可写成“那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的声音大概是横笛”,但是鲁迅巧妙地把“宛转”“悠扬”以及“是我的心也沉静”提在句子后面,一方面强调了“横笛”声音的宛转悠扬,一方面也使得读者融入其境,和作者一般“心也沉静”下来。
修辞仿写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常怀一颗敏锐之心,带领学生整理、仿用常用的比喻、排比和拟人等手法,也就可以了。
4. 段落仿写
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社戏》,其中各有一段环境描写,都是极佳的段落仿写对象。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一段,笔者就带着学生提炼出“关联词的使用”“名词的使用”“色彩词的使用”“形容词的使用”“远近结合的使用”“拟人的使用”“比喻的使用”“描写和叙事相结合的使用”“动静结合的使用”“调动感官的使用”一共10个仿写要点,并让学生确定自己的仿点,来描写教室一角。
而学习《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一段,笔者仅仅确定“调动感官”的仿写要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仿写。
5. 结构布局仿写
很多满分作文在行文时,在模仿的同时有所创新,运用小标题、排比段式、书信体、日记体等形式来安排材料,从而美化文章,吸引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仿写要点。
6. 技法仿写
教材素材是最好的模仿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整合课文进行施教。比如,笔者会把《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体悟“托物言志”的写法及运用,同时确定仿写要点。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我们也确定了“以小见大”的仿写要点,要学生观察自己父母的“手”“眼角”“额头”等,也来写一篇文章,以抒发父爱或母爱。
以上内容的确定,我们都是从文章中截取片段或者部分要素进行仿写,都是静态的仿制过程。与静态要素相反,我们还要带领学生研读范文,研判作者的写作过程,进而更好地进行动态要素模仿。动态要素的模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先分析文章的两点静态要素,即“作者围绕藤野先生‘伟大’这一人物特点选材”“选材时根据人物形象确定材料的详略”,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两点要素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藤野先生把“我”批改讲义,“我”就认为他是“伟大”的,那我们老师,每天都在为大家批改作业,同学们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老师是“伟大”的?
在充分交流之后,学生联系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推断出作者的选材意图,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绝大部分日本人都歧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只有藤野先生能够摒弃民族偏见,给“我”认真地批改讲义,这确实是伟大的行为。也就是说,批改讲义的背后,有對比,才有高贵人格。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过程,就是动态要素。
在学生充分体悟这一点之后,笔者再次追问学生: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给你批改作业,你才觉得老师是伟大的?学生说,如果某生成绩不好,家长、老师和同学都排斥他,都对他置之不理,这时候,唯独某位老师为其认真批改作业,与其谈心,这便是“伟大”的老师。
考场作文的要求里面,经常会有“触动你”三个关键字,什么是“触动”?如何才能触动?学生的答案里面,已经囊括一切。
综上所述,我们在确定仿写要点时,如果只是从范文中抽离静态要素,让学生机械模仿,这样,确实可以“得一时之分”,但失去的,可能就是“一世之趣”。因此,一定要把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相结合,不仅能练技能,还能激发兴趣。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会想起作者克服困难的决心等动态要素,从而能够模仿作者的做法,提笔撰文,以文抒怀;在写作时,学生也能仿静态要素,精雕细琢,从而达到“巧借山石出新作,妙仿辞赋亦绝尘”的大境界。
责任编辑 晏祥辉
一、仿写教学的步骤
我们知道,仿写是根据范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教师的正确施教步骤应该是“析学情”“选范文”“析仿点”“讲技巧”,然后才到学生的“仿写”训练。
为何要“析学情”呢?王荣生教授认为,关于仿写,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比较极端,考试前让学生背很多东西,考试时把作文题目一套就完事。但是,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他说:“要知道学生的写作状态、他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才能找到他的所需。”也就是说,只有分析学生的作文样本,找出学生的问题,才能知道学生的作文需求,然后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相应的作文困难。了解学生的作文需求之后,教师就应该找相应的范文,范文的选取范围有教材素材、学生作品和名家作品。甚至,有时为了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对范文进行适当调整和删改。
初一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段落划分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不会分段,一段到底,或三段式,或五段体,其风蔚然。为了让学生知晓合理分段的重要性,笔者选取了三篇都不少于11段的满分作文(其中有一篇范文原有7个段落,为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笔者将该文章段落调整至13段),然后把三篇范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段落”的角度谈发现。
很快,学生就发现这三篇满分作文不少于11段的特点,还有学生发现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的写法。本次教学后,学生在作文时,有意识地强化了段落概念,在分好段落的同时,还不忘选一两句话构成文章的“独句成段”,让文章布局上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郑桂华教授一次在分析学生作文样本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出在切题上。她说,不少孩子文章中有很好的材料,但就是不知道在行文中怎么去切题。分析出学生上述问题后,我们且看看郑教授是如何组织教学的。
她先精选三篇优秀作文,统计优秀作文标题出现的次数。除了统计标题出现的次数之外,还研究标题出现的位置,然后把统计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学生发现好作文标题出现率平均有14次,然后标注标题出现的位置。最后,明确修改要求,让学生增加标题和关键词,来修改与增加文章的切题程度。
其实,无论是教学“合理分段”,还是教学“切题次数和位置”,都是基于学情的分析。在根据学生作文需求选好范文之后,就要分析仿写要点。
二、仿写要点的确定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三偷”的说法:“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他认为,偷取别人的语言、语句,以及偷取别人作品字里行间的意思都是不可理喻、不可饶恕的,只有“偷势”即“偷取别人作品的意境”才是最高境界。
他的理论,很多人不以为然。特别是作文初学者,如果能“偷”得一两个佳词妙语,倒是非常绝妙的事情了。在确定仿写要点时,我们可以仿“语”,可以仿“意”,还可以仿“势”。
但是,如果作文仿写,仅仅停留于外表静态“语势”,那么,就成了放任学生照葫芦画瓢似的机械仿制,这样的仿写,纯属为了作文应试,不利于学生长期作文能力提升。因此,仿写,不仅要仿范文中静态的要素,还要追本溯源,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甚至写作过程等动态要素。仿什么、怎么仿,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以下两个要点。
(一)静态要素的模仿要由简单到复杂;
(二)动态要素的模仿要由现象到原因。
我们所说的静态要素,主要是指教师或学生自己从范文中抽离出来的语句、章法等要素。对于初学作文的学生而言,模仿静态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因为,只有字词句篇等要素的不断积累,才能为后续的动态要素提供能量。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6种静态要素的模仿,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如下。
1. 标题仿写
《黄河颂》这一标题中“黄河”一词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颂”字交代了文章主旨: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先确定抒发的情感:赞颂自己喜欢的某个职业。然后让学生选定某种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仿写标题。
有学生赞颂教师这一行业,便仿写了标题《红烛颂》《粉笔颂》《黑板颂》《春蚕颂》等,还有一部分学生,联系《白杨礼赞》标题,认为可以把《红烛颂》修改为《红烛礼赞》等。
2. 字词仿写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总会出现“表达生硬”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不妨先从简单的字词仿写做起。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整理过一些可以仿写的字词,如表1:
3. 句子仿写
句子仿写分为句式仿写和修辞仿写两大块。
在句式安排上,有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运用短句来增强情感和语势。比如,《社戏》中有很多短句便很显眼,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把长句改为短句的一个方法便是把部分修饰语提后,以加强语势。该句话可写成“那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的声音大概是横笛”,但是鲁迅巧妙地把“宛转”“悠扬”以及“是我的心也沉静”提在句子后面,一方面强调了“横笛”声音的宛转悠扬,一方面也使得读者融入其境,和作者一般“心也沉静”下来。
修辞仿写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常怀一颗敏锐之心,带领学生整理、仿用常用的比喻、排比和拟人等手法,也就可以了。
4. 段落仿写
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社戏》,其中各有一段环境描写,都是极佳的段落仿写对象。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一段,笔者就带着学生提炼出“关联词的使用”“名词的使用”“色彩词的使用”“形容词的使用”“远近结合的使用”“拟人的使用”“比喻的使用”“描写和叙事相结合的使用”“动静结合的使用”“调动感官的使用”一共10个仿写要点,并让学生确定自己的仿点,来描写教室一角。
而学习《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一段,笔者仅仅确定“调动感官”的仿写要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仿写。
5. 结构布局仿写
很多满分作文在行文时,在模仿的同时有所创新,运用小标题、排比段式、书信体、日记体等形式来安排材料,从而美化文章,吸引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仿写要点。
6. 技法仿写
教材素材是最好的模仿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整合课文进行施教。比如,笔者会把《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体悟“托物言志”的写法及运用,同时确定仿写要点。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我们也确定了“以小见大”的仿写要点,要学生观察自己父母的“手”“眼角”“额头”等,也来写一篇文章,以抒发父爱或母爱。
以上内容的确定,我们都是从文章中截取片段或者部分要素进行仿写,都是静态的仿制过程。与静态要素相反,我们还要带领学生研读范文,研判作者的写作过程,进而更好地进行动态要素模仿。动态要素的模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先分析文章的两点静态要素,即“作者围绕藤野先生‘伟大’这一人物特点选材”“选材时根据人物形象确定材料的详略”,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两点要素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藤野先生把“我”批改讲义,“我”就认为他是“伟大”的,那我们老师,每天都在为大家批改作业,同学们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老师是“伟大”的?
在充分交流之后,学生联系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推断出作者的选材意图,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绝大部分日本人都歧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只有藤野先生能够摒弃民族偏见,给“我”认真地批改讲义,这确实是伟大的行为。也就是说,批改讲义的背后,有對比,才有高贵人格。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过程,就是动态要素。
在学生充分体悟这一点之后,笔者再次追问学生: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给你批改作业,你才觉得老师是伟大的?学生说,如果某生成绩不好,家长、老师和同学都排斥他,都对他置之不理,这时候,唯独某位老师为其认真批改作业,与其谈心,这便是“伟大”的老师。
考场作文的要求里面,经常会有“触动你”三个关键字,什么是“触动”?如何才能触动?学生的答案里面,已经囊括一切。
综上所述,我们在确定仿写要点时,如果只是从范文中抽离静态要素,让学生机械模仿,这样,确实可以“得一时之分”,但失去的,可能就是“一世之趣”。因此,一定要把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相结合,不仅能练技能,还能激发兴趣。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会想起作者克服困难的决心等动态要素,从而能够模仿作者的做法,提笔撰文,以文抒怀;在写作时,学生也能仿静态要素,精雕细琢,从而达到“巧借山石出新作,妙仿辞赋亦绝尘”的大境界。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