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枯河》是莫言发表于1985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政治强权以及扭曲的人伦关系的阻碍与束缚中逐渐异化并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枯河》在艺术手法层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陌生化的运用。本文拟结合陌生化相关理论,探讨陌生化在《枯河》中的体现及其艺术审美效果。
【关键词】:莫言;短篇小说;《枯河》;陌生化
一、莫言与《枯河》
莫言曾在《超越故乡》一文中谈及《枯河》的创作:“我的<枯河>实则是一篇声讨极左路线的檄文,在不正常的社会中,是没有爱的,环境使人残酷无情。”[1]小说的主人公小虎是一个外表迟钝但内心感觉却异常丰富的孩子。村支书的女儿小珍让小虎爬上树去给她折一根树枝削成枪玩儿,小虎却不慎坠下树来,砸伤了小珍,从此开始受到亲人和当权者的轮番欺辱,并最终决定用生命证明自己的存在,捍卫自我的尊严。小虎的生命悲歌极大地震撼着读者——即使是再弱小的生命,也不该成为父权话语的附属品和强权政治的牺牲品,孩子柔軟而纯洁的内心应该受到温和且公正的对待。
二、《枯河》与陌生化
若以情节论,《枯河》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但莫言是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他在创作中往往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兼具众家手法之长,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风貌。《枯河》中的陌生化运用,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陌生化理论早已有之。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这个理论。“陌生化就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利害关系和种种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由此,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毫不起眼、毫不新鲜可感的东西,就会变得异乎寻常,变得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注意,使人们归真返朴。重新回到原初感觉的震颤瞬间。”[2]为了追求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包括莫言在内的许多中外小说家都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短篇小说《枯河》为例,探讨莫言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特色。
三、《枯河》对陌生化的运用
1、景物的變异
“变异即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3]成功的变异能够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枯河》中的变异手法主要体现在景物描写上。比如小说开头写道:“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4](p234)开篇的这段景物描写,用了不合常规的语符,如用“水淋淋”“鲜红”来形容月亮,用“瘦小”来形容星斗,给人造成一种语言感受上的陌生感与冲击力,创造出迷蒙冷寂甚至略带恐怖的氛围,为小说的悲剧式展开奠定了基调。
2、感觉的夸张
文中关于感觉的陌生化描写比比皆是。如“他趴着,无力再动,感觉到月光像热烙铁一样烫着背,鼻子里充溢着烧猪皮的味道。”[4](p239)生动地再现了小虎遭受毒打以后的身心痛苦。村支书一脚踢中小虎心窝时,小虎“听到自己肚子里有只青蛙叫了一声,身体又一次轻盈地飞了起来。”[4](p239)“肚子里有只青蛙”绝不是寻常的感受,用在这里却恰好刻画出小虎被踢后体内翻腾般的疼痛,虽然怪诞,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小虎被父亲拎着脖子摔飞了出去,看到的是:“父亲和哥哥像用纸壳剪成的纸人,在血红的夕阳中抖动着。”[4](p242)遭受毒打的小虎眩晕时产生的幻觉,给了读者陌生化的阅读印象,使得读者反观父亲和哥哥其人,入木三分地讽刺了亲情淡漠的悲凉。
3、色彩的狂欢
莫言是一位非常善于利用色彩的小说家。“要是说,莫言的作品有什么值得重视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营造意境的能力,有相当的色彩感和构图感。”[5]《枯河》中写到了水淋淋的鲜红的月亮、放射着苍白光芒的星斗、血水一样的月光、小珍子蓝色的血液、书记眼睛里喷射的蓝烟、父亲绿色的眼泪和绿虫子一样的血管……几乎所有的色彩描写都不按常理出牌,既暗合了小虎精神恍惚之下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色彩狂欢的视觉盛宴。
4、意象的象征意义
“屁股”是莫言小说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莫言小说里的屁股意象所提供的隐喻,却毫不讳言地指向生存的焦虑,物质的匮乏,动物性甚至生物性的挣扎。” [6]《枯河》中贯穿始终的“屁股”意象,就是小虎奋力挣扎的苦难人生的印记。
文中多次提到的“白杨树”,并不是普通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意象。“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4](p235)“他爬上白杨树,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4](p236)“村里的树木只有那棵白杨树能从雾中露出一节顶梢,像洪水中的树”[4](p238)通过这种种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这棵小虎爬上去又摔下来的白杨树,象征的是村支书的权威,是官本位的民间体系。在个别人掌握话语霸权的年代,其余人只能卑躬屈膝,噤若寒蝉。像小虎这样去挑战权威(上树折枝),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从树上摔下)。
还有个不得不提的意象就是标题中的“枯河”。“河堤下枯萎的衰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4](p234),勾勒出死气沉沉、悲凉凝重的气氛。“枯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更“象征着蛮荒中人心隔膜,如同沙漠;感情枯竭,有似‘枯河’”[7]
莫言在意象的选择上从来都是不拘一格。他从来都不排斥粗俗甚至鄙陋,即使是常见的意象,也会赋予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形成他独有的陌生化的意象群。
四、结语
回顾当代中国的文坛,“小说家莫言的创作生命似乎特别坚韧:无论是作为新潮小说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还是作为‘新潮’还俗后名利赫然的文坛大腕,莫言都以丰硕而独特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8]莫言小说的一个“丰硕而独特”之处,就是把“陌生化”的叙述方式运用到了创作中。陌生化的手法造就了荒诞和神秘的奇妙感受,形成了莫言笔下特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一方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陌生感的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另一方面,这种陌生感也增加了阅读的阻力,使读者必须延长审美感知的时间,并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莫言:《超越故乡》,《莫言研究》,2006(1)
[2]司有伦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6年版,第99页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4]莫言:《枯河》,《二十世纪作家文库》,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6]李劼:《莫言诺奖:吻合西方想像的中国屁股》
[7]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小说评论》,1986(2)
[8]黄善明:《一种孤独的远行》,《当代作家评论》,2001(5)
【摘要】:《枯河》是莫言发表于1985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政治强权以及扭曲的人伦关系的阻碍与束缚中逐渐异化并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枯河》在艺术手法层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陌生化的运用。本文拟结合陌生化相关理论,探讨陌生化在《枯河》中的体现及其艺术审美效果。
【关键词】:莫言;短篇小说;《枯河》;陌生化
一、莫言与《枯河》
莫言曾在《超越故乡》一文中谈及《枯河》的创作:“我的<枯河>实则是一篇声讨极左路线的檄文,在不正常的社会中,是没有爱的,环境使人残酷无情。”[1]小说的主人公小虎是一个外表迟钝但内心感觉却异常丰富的孩子。村支书的女儿小珍让小虎爬上树去给她折一根树枝削成枪玩儿,小虎却不慎坠下树来,砸伤了小珍,从此开始受到亲人和当权者的轮番欺辱,并最终决定用生命证明自己的存在,捍卫自我的尊严。小虎的生命悲歌极大地震撼着读者——即使是再弱小的生命,也不该成为父权话语的附属品和强权政治的牺牲品,孩子柔軟而纯洁的内心应该受到温和且公正的对待。
二、《枯河》与陌生化
若以情节论,《枯河》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但莫言是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他在创作中往往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兼具众家手法之长,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风貌。《枯河》中的陌生化运用,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陌生化理论早已有之。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这个理论。“陌生化就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利害关系和种种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由此,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毫不起眼、毫不新鲜可感的东西,就会变得异乎寻常,变得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注意,使人们归真返朴。重新回到原初感觉的震颤瞬间。”[2]为了追求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包括莫言在内的许多中外小说家都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短篇小说《枯河》为例,探讨莫言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特色。
三、《枯河》对陌生化的运用
1、景物的變异
“变异即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3]成功的变异能够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枯河》中的变异手法主要体现在景物描写上。比如小说开头写道:“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4](p234)开篇的这段景物描写,用了不合常规的语符,如用“水淋淋”“鲜红”来形容月亮,用“瘦小”来形容星斗,给人造成一种语言感受上的陌生感与冲击力,创造出迷蒙冷寂甚至略带恐怖的氛围,为小说的悲剧式展开奠定了基调。
2、感觉的夸张
文中关于感觉的陌生化描写比比皆是。如“他趴着,无力再动,感觉到月光像热烙铁一样烫着背,鼻子里充溢着烧猪皮的味道。”[4](p239)生动地再现了小虎遭受毒打以后的身心痛苦。村支书一脚踢中小虎心窝时,小虎“听到自己肚子里有只青蛙叫了一声,身体又一次轻盈地飞了起来。”[4](p239)“肚子里有只青蛙”绝不是寻常的感受,用在这里却恰好刻画出小虎被踢后体内翻腾般的疼痛,虽然怪诞,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小虎被父亲拎着脖子摔飞了出去,看到的是:“父亲和哥哥像用纸壳剪成的纸人,在血红的夕阳中抖动着。”[4](p242)遭受毒打的小虎眩晕时产生的幻觉,给了读者陌生化的阅读印象,使得读者反观父亲和哥哥其人,入木三分地讽刺了亲情淡漠的悲凉。
3、色彩的狂欢
莫言是一位非常善于利用色彩的小说家。“要是说,莫言的作品有什么值得重视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营造意境的能力,有相当的色彩感和构图感。”[5]《枯河》中写到了水淋淋的鲜红的月亮、放射着苍白光芒的星斗、血水一样的月光、小珍子蓝色的血液、书记眼睛里喷射的蓝烟、父亲绿色的眼泪和绿虫子一样的血管……几乎所有的色彩描写都不按常理出牌,既暗合了小虎精神恍惚之下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色彩狂欢的视觉盛宴。
4、意象的象征意义
“屁股”是莫言小说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莫言小说里的屁股意象所提供的隐喻,却毫不讳言地指向生存的焦虑,物质的匮乏,动物性甚至生物性的挣扎。” [6]《枯河》中贯穿始终的“屁股”意象,就是小虎奋力挣扎的苦难人生的印记。
文中多次提到的“白杨树”,并不是普通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意象。“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4](p235)“他爬上白杨树,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4](p236)“村里的树木只有那棵白杨树能从雾中露出一节顶梢,像洪水中的树”[4](p238)通过这种种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这棵小虎爬上去又摔下来的白杨树,象征的是村支书的权威,是官本位的民间体系。在个别人掌握话语霸权的年代,其余人只能卑躬屈膝,噤若寒蝉。像小虎这样去挑战权威(上树折枝),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从树上摔下)。
还有个不得不提的意象就是标题中的“枯河”。“河堤下枯萎的衰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4](p234),勾勒出死气沉沉、悲凉凝重的气氛。“枯河”不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更“象征着蛮荒中人心隔膜,如同沙漠;感情枯竭,有似‘枯河’”[7]
莫言在意象的选择上从来都是不拘一格。他从来都不排斥粗俗甚至鄙陋,即使是常见的意象,也会赋予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形成他独有的陌生化的意象群。
四、结语
回顾当代中国的文坛,“小说家莫言的创作生命似乎特别坚韧:无论是作为新潮小说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还是作为‘新潮’还俗后名利赫然的文坛大腕,莫言都以丰硕而独特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8]莫言小说的一个“丰硕而独特”之处,就是把“陌生化”的叙述方式运用到了创作中。陌生化的手法造就了荒诞和神秘的奇妙感受,形成了莫言笔下特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一方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陌生感的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另一方面,这种陌生感也增加了阅读的阻力,使读者必须延长审美感知的时间,并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莫言:《超越故乡》,《莫言研究》,2006(1)
[2]司有伦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6年版,第99页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4]莫言:《枯河》,《二十世纪作家文库》,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6]李劼:《莫言诺奖:吻合西方想像的中国屁股》
[7]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小说评论》,1986(2)
[8]黄善明:《一种孤独的远行》,《当代作家评论》,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