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意象的美学阐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乐水的智者,东坡极其擅长表现水。在他的笔下,水灵动美丽,变幻无穷,意蕴深刻。深刻理解苏轼笔下的水意象,不仅可以更为透彻地分析东坡的文学艺术风格而且也可以成为我们把握苏轼人生美学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水;意象;随物赋形;柔外刚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水,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古老最常用的意象之一。“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苏轼,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高峰,他创作了大量以水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在苏轼的笔下,水不仅是清新美丽的代表而且还富含着丰富的哲理。
  一.苏轼笔下的水意象
  早在在晋宋之际,“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思想的盛行,自然景物开始更多的作为文学主题登上舞台。苏轼也和当时文人一样,有大量描写水的诗句,相比于其他诗人,他笔下的水更丰富也有着更为深广的美学意义。
  1.水之清
  “清”是东坡在作品中常用的审美范畴,常用来表示人格的高洁神圣。苏轼认为“水性故自清”。时而他以“清”直接描水,“南行渡关山,沙水清练练”,“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时而他又不直言水之清,如常以镜面喻水:“雨余北固山围坐,春尽西湖水映空”,还有很多类似的诗句,我们都能感受到苏轼笔下水的清明澄澈。
  2.水之奇
  由于东坡志趣脱俗,常游览山水,崇尚奇异的景色,因此在描绘水时常常表现和捕捉水的奇异之致,赋予水奇幻的色彩。“擘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苏轼将水流瀑布从两山间奔涌而出归功于上天的造化;“神工自炉鞴,融夜相缀补。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苏轼借神话传说将白山山泉水说成是天神补山时遗留下来的溶液,使自然之物带有一丝奇幻的色彩。苏轼还特别擅长展现水苍茫奔腾、雄浑的状态,如我们熟悉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归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二.水意象的美学意义
  苏轼在不断地观察和描绘水的同时,发现了水的特征与文学创作活动的相似之处,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借水的特性展现出来。苏轼在他的《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清代学者钱谦益云:“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之类,平铺直叙,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以为古今未有此体,茫然未得其涯涘也。”在《司马温公行状》中,蘇轼以平铺直叙为主,以时间为顺序客观地叙述了司马光一生中的十几件事,一气呵成,在文章的最后写道:“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谨状。”这一句,总结全文,突出中心,展现了全文平铺直叙、滔滔汩汩、一泻千里的特点。
  人生美学
  对于苏轼来说,“水”不仅是文学和审美对象,它还是东坡的思想和认识对象。更进一步说,水更是他完满的人格精神的象征。
  说到水,苏轼就经常提及水“随物赋形”的特点,他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在苏轼看来“天下万物皆有常形”,因此难免会“忤物而伤”;万物方者曲者形状皆可变化,因此“岁有常形而不足信”。水能够“忤物而无伤”,虽遇吉凶而不失其信,成为天下最足凭信者,因此要做到“君子取法”,学习水的特性。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是玉堂春风、锦衣玉食还是谪居被贬都能够以“既来之则安之”“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从容面对生活。正是这种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心态,才能使他处于厄运之中而安于命。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只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苏轼受到老子的影响,提出“柔外刚中”的思想。在解释“维心亨乃以刚中也”时苏轼说道:“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维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在他看来,水之所以因物成形,忤物无伤但却胜于万物,归根结底在于水的“刚中”。做到“刚中”,才能所遇无论难易坚持自己。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有建功立业、有为天下的雄心壮志。苏轼离开儋州被贬廉州之前,作诗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在这首诗中,诗人于生死之际终不为屈,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度过苦难,迎来天晴。这也正是“刚中”精神的体现。
  苏轼对水“随物赋形”和“柔外刚中”精神的体悟和发扬,从根本上说,是他在古代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对人格理想与人生范式追求的结晶。它们仿佛是一具标本,展示了苏轼对人生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和生命智慧。
  参考文献:
  [1]黎翔凤撰 梁莲华整理 《管子校注》 中华书局 2004年版.
  [2]曹慕樊 徐永年主编 《东坡选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陆侃如 牟世金 《文心雕龙译注》 齐鲁书社 1984年版.
  [4]郭熙著 周远斌点校纂注 《林泉高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年版
  [5]孔凡礼点校 《苏诗文集》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6]钱谦益 《牧斋初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7]苏轼著 龙吟注评 《东坡易传》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年版.
  [8]陈鼓应译注 《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其他文献
背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是革兰阴性需氧非发酵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患者和慢性肉芽肿(chronic granulomatous,CG)患者感染,使患者出现无症状带菌、慢性感染或洋葱综合症,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特别难以根除。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近年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上述两种疾病以外感染
“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据纲扣本,采用灵活的导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本文试图从课堂的阅读教学上浅论自己的几点看法 。  一、化“苦学”为“乐学”的情感导学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感动人,先得有真情,然而情来何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设置教学情境,从而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与作者共鸣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之泉,使之汹
摘 要:小说自宋元时代开始兴盛,并以话本的形式在中古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纵观明清小说,無论是拟话本小说还是章回体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收到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本篇将探究宋元话本在体裁形式、内容题材、语言特色等方面对明清小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影响  作者简介:任培兵(1991-),男,汉族,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摘 要:现存的唐传奇作品很大一部分以女性为主,因而女性主题研究成为唐传奇研究领域的重中之中。本文主要从唐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为主,对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客观梳理,从而全面掌握唐传奇女性形象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形象;综述  作者简介:毕岸,女,1993年生,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元杂剧被王国维称为元代“一代之文学”,对后世戏剧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宾白作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杂剧宾白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梳理从元代至今的元杂剧宾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元杂剧宾白的研究主要对二十世纪学者对于元杂剧宾白的研究成果进行考察,相信对于促进这一领域在今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元杂剧;宾白;综述  作者简介:朱珊珊,女,安徽怀远县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些都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内容的运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会学生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本文主要想就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
摘 要: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别名船山老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学者。他关于《诗经》的著述有:《诗经稗疏》、《诗广传》、《诗译》、《诗经叶韵辨》等,此外还有评点具体诗歌的著作如:《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后人丁福保编著《薑斋诗话》等。本文主要从王夫之讨论后世诗歌运用《诗经》创作手法达到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王夫之;《诗经》;诗歌  作者简介:靳英(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