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影青亦有假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青,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曾经的隐青、映青、青白诸名都不及“影”字美妙,而当你见到宋元影青瓷器时,你就会觉得影青两字远远无法准确地描述出它的美丽。
  洁白细密的胎土在高温下变得略显透明,窑工的巧手把它们塑成了各种美丽精巧的形状,罩上一层白中略显青蓝色的半透明釉质,誉为“饶玉”确不为过,尤其是宋元时期影青瓷器中的精品,在洁白的瓷胎上施满或淡青,或粉白,或淡蓝,或淡绿等釉色,不禁得让每一个观者都由衷地赞叹窑工的伟大。
  影青瓷器之美在于胎、釉、纹饰之结合,洁白的细胎,晶莹的釉色,丰富精巧的纹饰,让这个古老的瓷艺在宋代出现以后就成为了名传天下的美瓷,远播海外。
  烧制数量多也是宋元影青瓷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当时海内外的市场广阔,需求旺盛,使影青瓷器形成了以江西景德镇地区为中心,蔓延至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均建有窑场的大众瓷器,各地胎土、釉料、工艺的差异,使宋元影青瓷器形成了多种面貌和档次。
  数量多,质量不稳定,水准不统一,这应该是影青瓷器在宋元时期未能忝列“五大名窑”的重要原因,并影响到了其在收藏界中的地位。
  


  当上个世纪80年代古代瓷器收藏在中国大陆萌生、发展之际,宋元影青瓷器并未受到藏界的过多青睐。那时,最精美的宋元影青瓷器如盘碗类在大陆旧货市场中单件售价不过百元,精美的瓶壶类单件售价亦不过500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宋元影青瓷器大量流入旧货市场的时期,从江西、福建等地流入的不同档次的宋元影青瓷充斥了各地的旧货市场,一件景德镇湖田窑系烧制的婴戏纹碗从初期的200元左右,一直涨至万元左右。湖田窑系影青注壶从五六百元,很快跃进万元级,而湖田窑系宋元影青梅瓶则极为少见,多从出土地直接流向海外。
  目前,宋元影青瓷器市场价格涨幅不明显,而绝对价值却不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造假者涉足其中,使十年前就出现的宋元影青瓷器赝品水平越来越高。
  


  早期影青瓷器赝品水准低,只要藏者见过真品,在市场中稍加留意就不难分辨。然而,现在景德镇地区烧制的仿品在各方面都较近真品,尤其是利用景德镇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几处古瓷遗址为借口,谎称这些赝品为遗址中所出,以惑人牟利。
  这张照片中为多个小型影青坐佛塑像,胎质粗细适中,釉色白中闪青,纹饰较细,与真品相比有六成左右相像(见照片1)。
  影青佛像真品,最著名者为现藏首都博物馆的元代影青坐佛,各地尚有一些零星真品出土收藏,在收藏市场中价格较高且不多见。景德镇地区零星出土真品后,制假者凭着真品的良好商誉,大肆烧制同类赝品并扩大了仿品的品类范围。
  照片2中的佛像仿品与真品相比,除了胎质略硬,釉色过于晶莹,纹饰尚不够精细外,总体上已过关。从放大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它们与真品的异同之处。
  这些赝品的纹饰仿制得较粗糙,一方面因为器型较小,另一方面因为仿者过于心粗或学艺不精,因为我还见过纹饰仿制得很到位的同类仿品。
  


  虽然这些仿品的纹饰较模糊,但售假者和买假者往往会借口窑址遗留,多有瑕疵来解释仿品的不到位。
  照片3的左侧有两枚影青瓷印章,右侧是几片仿元代釉里红瓷片。
  左侧两枚影青长方形印章印面为模印阳文图案,一枚图案为一立鹿,鹿旁为一“吉”字,另一枚图案为一双耳炉图案。胎质比真品略细,胎色灰白,通体施灰青釉,印面因需沾色打印,故露胎无釉,胎质表面泛淡火石红。应该说,这两枚影青印章的仿制水平较上几件佛像水准高,除胎釉特征与真品有异外,已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真品,其中,另外三枚同类印章被人用200元买走。若为真品,确实便宜,可它们是成本不高的赝品。
  照片4的几件影青残器亦为伪品,水准不高。收藏者在市场中遇到宋元影青瓷器,尤其是胎釉皆精的完整影青瓷器多数为现代仿品,甚至一些牟利者把烧残的仿品砸碎,把碎片当成真品标本出售。这幅照片中既有未挂釉的半成品瓷胎,也有成品砸碎的伪器,即使是真品,也无收藏投资价值。与旁边的元代青花瓷赝品碎片摆在一起,相互印证,诱君入瓮。
  


  元代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赝品已成为当今藏界的第一大公害,且仿制水平越来越高,已非早期粗笔呆墨,满涂“火石红”的“小儿科”手段,下真迹一等的仿制水平,让许多执迷者乐不思蜀。从照片5看,白中闪青的釉下模印行龙,虽有呆板之态,然不常见真品者难辨其伪。釉里红发色鲜润,并有晕散,与真品相比,确实漂亮。其实,若不是十分功利的收藏者,不妨借其价廉之际(百元左右)购上几件屋中摆放。
  “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江西高安窖藏中的膏花诗文杯不知让多少人浮想联翩。照片6的这件釉里红文字高足杯,器型不标准,釉表无老旧痕,但文字书写流畅,已能诱人上当。
  照片7这几件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仿制水平较低。从整器观察,可以挑出许多不足之处,但把它们砸碎了卖瓷片,定获不菲收益。可惜的是,许多藏友的珍藏,其仿制水平还不如它们。
  照片8的这件元代青花菱花口浅盘,器型、胎釉、青花呈色、纹饰图案等方面仿制水平已较高,与真品相比,器型的细小差异已被残破所掩,不易察觉。青花呈色蓝艳略浮于釉表,纹饰图案貌似生动,不少笔画有反复涂抹痕,但整体观察,与真品有一二分形似。
  可见,景德镇的窑工们既很刻苦,也很勤快,仿制水平与时俱进。收藏者应向观察员的角色进行转换了。
其他文献
青瓷的魅力有多大?这是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的,然短短的20年间青瓷竟能在帝王的生活中起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作用的事实,则成了这一问题的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北宋晚期,青瓷曾为徽宗的豪华生活锦上添花,而“靖康之难”后,青瓷却又为疲于奔波、居无定所、处境困厄的高宗雪中送炭。    余姚官窑是宋室南渡后第一个继承北宋官窑制瓷传统为朝廷烧瓷的窑口    今人对南宋早期与宫廷有关的窑业生产情况的认知,经历了曲折、漫
期刊
宋代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高峰,当时有名的瓷窑遍布大江南北,百花齐放。虽然明清时代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但其时景德镇一花独放,其他许多瓷窑处于萧条状态。宋代作为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不仅在于它的产量和众多的瓷窑,还在于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思想及追求。    宋代城市的繁荣是陶瓷手工业发展的大背景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社会发展的背景,宋瓷的发展也与宋代的城市化及城市的商业
期刊
如果我们仅从民间存世的数量和拍卖的成交价格来看,明清瓷器中能与釉里红瓷器的市场行情相抗衡的唯有清代珐琅彩瓷。明代釉里红、清代珐琅彩,这两种瓷器皆属于明清瓷器可遇不可求的珍品,由于存世数量的稀少,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元代及明初釉里红瓷器公开拍卖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早在198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时,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菱口大盘即创下了1034万港币的高价(图1)。进入90年代,随着艺术品拍卖业的日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一件珐琅炉,使笔者眼前为之一亮,认为很有必要将此炉介绍给大家,以供鉴赏。此炉通高8.3厘米,口径19.5厘米。炉为圆形(图一),双朝冠耳,三个云头形足。通体白色珐琅地上饰红色、天蓝色、绿色、藕荷色、黄色纹饰,炉腹部饰掐丝珐琅缠枝菊花、石榴花纹。炉底白色珐琅地满饰掐丝云头纹,中心处长方形铜镀金方框内署“大明万历年造”填红釉掐丝珐琅款(图二)。    “珐琅”一词是外来语汇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北宋纷把元明改”。200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了将沿袭几十年的学术观点彻底颠覆的乱象。一件底足阴刻“二”字的钧窑仰钟式天青釉五孔花盆的烧制年代,被定为“明十五世纪初”,另一件钧窑花盆烧制年代被标注为“元/明”。这意味着原本愈演愈烈的学术之争终于作用于收藏投资市场,尤其是国际间两家著名拍卖公司的这一举动,无论其依据如何并是否充分,都会对古代钧窑瓷器在收藏投资市场中的表现产生深远
期刊
定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晚唐时期已经能够烧造精美的高档白瓷。进入宋代以后,我国陶瓷手工业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大江南北名窑迭起,汝窑、官窑、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著名窑场,都是在此时步入成熟阶段。定窑经过晚唐五代和北宋早期的发展,于北宋后期形成了以刻花、印花为特色的艺术风格。    定窑瓷器刻花最突出的特点是线条清晰流畅,刀法极为娴熟,窑工根据构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刀法,
期刊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曾写道:“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叶寘《坦斋笔衡》也说:“本朝以定州磁器有芒不堪用,遂令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明代画家徐渭在其《墨芍药》画中题诗说:“花是杨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  自宋以降,历代赞美汝窑瓷器的文献举不胜举,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汝窑青瓷在人们心目中珍同拱璧的历史地位。在宋代,除
期刊
在我看来,程大利先生是当代画坛少有的具有士夫学者品质的艺术家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两点:一是先生的人品为他周围的人所敬重;二是先生的学问常为同道所认同。其敦厚朴实的长者之风和淡泊从容的气象乃至数十年如一日沉潜治学的精神更使我辈景仰。有人说程大利先生是个文人画家,可我觉得从文化立场、文化态度乃至艺术状态等多方面说,先生更是一个如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士”。  古人以道问学
期刊
在中国当代油画界,艾轩占有一席独特的位置。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他因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而步入画坛,但他真正受到画界的关注是在80年代初,那时他以一幅反映残疾青年求知愿望的油画《有志者》(1981)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得银奖。之后他转而以西藏题材创作油画,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而进入名家之列。80年代中期,他的油画作品《若尔盖冻土带》(1985)、《雪》(1986)、《她走了,没说什么》(19
期刊
泰安作坊酿酒遗址位于川中丘陵地区北缘、涪江中游的射洪县柳树镇。2007年7-8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计500平方米。发掘清理出的遗迹单位主要有建筑基址、3个灰坑、3处晾堂、6口酿酒窖池、1个接酒池和1眼现存地面的古沱泉水井。初步确认这处酿酒作坊遗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因子,是我国重要的酿酒工业文化遗产之一。  泰安作坊遗址酿酒的历史传承上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