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浪花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5-01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教育。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在“现实”情境中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断经历“现实”情境中的探究过程,激发其新思维的诞生,感悟创新思维的魅力。
  一、再现“现实”的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为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后,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强烈的自身需要,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与掌握。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现实”情境,从两个行走的地点、时间、方向等的演示理解“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从而激起学生对“相对应用题”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实际的感观,并以此为学习新知的思维起点,很容易掌握这类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为新知扫除了障碍,有的学生还举一反三、,提出相背、追击等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由于通过学生再现情境,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激发了创新思维。
  二、模拟“现实”的问题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灌注,而是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其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因此,让学生模拟教学中问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自觉地和教师一起进入探究的思维佳境,主动领悟学习的知识及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表现,更是其大胆设想、科学求异的创新表现。
  三、验证“现实”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对新知充满着好奇,教师如放手让学生验证,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我校朱宇校长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
  师:圆柱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带着问题摆弄手中的学具,进行观察比较、同座间相互交流,汇报了各自的发现:
  生1:我们发现圆柱只有三个面,而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2:圆柱体放倒后能滚动,长方体不能。
  生3:我们发现圆柱体上有两个一样大的圆,长方形体相对的面是长(或正)方形。
  生4: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从上到下一样粗细。
  对他们的发现,老师首先表示欣赏,接着以疑惑的神态请他(她)想方法验证。
  师:你们说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怎样证明?
  生1:我量了两个圆的直径发现是相等的。
  生2:不用测量,可以先描下一个面,再用另一个面来比,只要重合就行。
  生3:我还发现,原来它们对能滚动的那个面(实际上是侧面)“那是一个曲面,分不出前后、左右,而是把它展开后是平的,是个长方形。”
  师:你是怎么样发现的。
  生:用剪刀剪开了一个硬纸做的空心圆柱。(很是得意地举给同学们看)
  ……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让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同时不迷信权威,勇于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水到渠成的解决了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情境与态度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变得爱数学了,创新思维一直贯穿课堂始终。
  四、虚拟“现实”的问题情境
  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应该力求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与童话世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教学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学生有的说在报纸上找的,有的说在电视上听到的,有的说在网上查的……
  我引导说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生说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此时学生学习百分数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如何让百分数的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我适时虚拟“现实”的情境:学校举行投篮比赛,每班只能派一名选手参加比赛。现在六(1)班有三名选手,六(1)班的学生犯愁了,选谁去呢?你认为按什么标准确定这名选手?学生由趣而疑、由疑而思,知识在交流中增强,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学生有的说看谁投中的次数多,有的说看谁投中得准。很快学生自己感悟了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紧贴生活,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求异的心态,又驱使学生选择各具特色的百分数来解说:小于100%的,等于100%的,大于100%的,分子是整数的,分子是小数的……
  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的近视率入手,学生观察、分析、情真意切,很自然的明白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及怎样保护眼睛;再引入到我国的耕地和人口,通过对百分数意义和理解,知道了我国人多地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讲计划生育,有的讲保护耕地……
  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从而活用了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实验,同时他们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师创设“现实”的情境,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感受数学的力量,不正体现了我们所追求的课程新理念吗?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1-01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计算机操作,主要是一些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发展的推陈出新,使得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摘要】如何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角度,阐述了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认为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想境界是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终极目的。为达到目的,本文结合一堂数学课,从“说题”、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及作业设计等环节切入,具体
齿轮传动作为机械传动中重要的传动形式之一,轮齿啮合时润滑油油膜破裂,使得齿面直接接触,形成齿面点蚀、胶合等,从而影响机械结构的整体性能。目前的齿轮设计大部分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经典力学设计,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接触应力进行修正。但是该设计方法未能从微观层面对齿面的接触与润滑特性进行分析,难以揭示齿面失效的机理所在。为提高齿轮可靠性、寿命,需结合润滑角度考虑齿轮的摩擦学设计。基于此,首先开展斜齿
高温测试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更新换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有助于发动机设计师和工艺师正确了解各部件的工作特性,并对设计参数进行验证。目前常用的温度测试方法有壁温热电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学理念,就是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学能力 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50-0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2-02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发生的错误我们不能一味地板起脸训斥,而是要在尊重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结合其认知规律和学习内容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重新认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利用巧妙对比让同学们分析错误,找出正确便捷的解答方式,完成知识迁移,这样才能让学生游刃有余,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错误资源 认知规律 自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WorldFIP现场总线作为国际现场总线标准之一,以其可靠性高,实时性好,协议单一,节点进退网络操作简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国外WorldFIP现场总线已经成功应用在轨道车辆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