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童心和诗语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是印度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作品,选自《新月集》。译者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郑振铎。整首诗以儿童的口吻、欢快的语调、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欢乐、热闹的场景。要深入解读这首作品,可以从触摸诗语入手,感受语言背后的童真。阅读《新月集》中的其他诗作,还可以了解诗人泰戈尔的整体风格和作品特质,进而更好地解读诗人对儿童、自然和世界纯真的爱。
  一、解读诗语
  直面文本,品味语言。《尚书》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好的诗歌,抒发的是作者的心灵之声。真诚、纯洁、质朴,才能感动人。反复诵读这首散文诗,可以直接感受到上述特质:在人称和语调上,诗作以孩子对妈妈诉说心声的方式,讲述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想象。“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反复朗读这样的童心独白,就像当面聆听一个天真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话,纯真可爱,令人陶醉。在句式和结构方面,虽然全诗长句较多,但读来并不拗口,长句、短语形成了有意思的节奏切换与组合。诗歌开头两节描绘雷鸣、落雨、起风、花开等景象,三、四两节写了孩子天真的猜想,“罚他们站墙角”的想法与生活契合,真实可爱,让人忍俊不禁,五、六两节描绘花儿绽放的情景,七至九节又用自言自语的童言描绘了花孩子张开双臂急急忙忙朝着妈妈奔去的场面。其中,第八节的两个长问句就像是孩子兴奋地朝着妈妈在倾诉、追问,又略带炫耀,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和音韵美。在用词和修辞方面,诗作也是精彩纷呈。“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把“你可知道”放在称呼之前,儿童稚气、天真又略带得意的形象跃然纸上。“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拟人等手法与孩子天真的想象、大自然真实的景象融为一体,读来充满趣味。
  比较译作,揣摩语言。此文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郑振铎翻译。翻译是依据原文而进行的二度创作。比较原文与选文、不同译者的翻译作品等,是值得尝试的解读方法。首先,可以将原文与教材作一番对比。比较郑振铎翻译的原文与教材中的选文,改动的地方大致如下:一是因语言习惯不同而做的改动。如将“润湿”改为“湿润”,将“壁角”改为“墙角”,把“散学”改成“放学”,等等。二是把长句尽量改成短句。如在第二节的“于是”后加了逗号,把“狂欢地跳着舞”改成“跳舞、狂欢”;把第六节“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的“在那时候”放到了句子前面,并改成“这时”;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第八节两个问句较长,编者保留了翻译原作的语句,其中的用意值得玩味。三是为了表达准确等原因进行的改动。如把第六节中“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改成“簌簌地响”。《辞源》对“萧萧”的解释是“摇动貌”或“风声”,对“簌簌”的解释是“象声词”,“萧萧”侧重描摹摇动的动态,“簌簌”偏重描绘风吹叶动的声音。以上修改,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参考。其次,可以尝试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作品。笔者对上海三联书店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诗选》略作了比较,译者分别为郑振铎和吴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种译作除了在文义上大致相近外,语言风格区别明显。郑振铎先生的译作拟人化的气息更加明显,语言的节奏更加轻快、活泼。试着摘录吴岩先生翻译的两句话,以供比较:“你不看见花儿们急着要到天上去吗?难道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急急忙忙吗?”无须分析,只要反复朗读,即可体会翻译作品之间的诸多差别。
  语言只是媒介。解读经典的诗作,还应该透过语言,触摸背后的人文母题。
  二、感受童真
  通读整首诗歌,最能感受到的是诗歌背后的童真,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眷恋。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孩子对自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亲的依恋,对世界大胆的畅想和想象,是整首散文诗的灵魂。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充满音韵美的语言等,都是为抒发心声服务的。语言有了“诚”,才有了灵魂。所谓“修辞立其诚”,此之谓也!
  想象的背后是无邪的童真。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的心灵中,世界不是现实观念中的既定样子,而是“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诗歌的想象,往往落在意象和语言上。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整首诗的想象,来整体把握背后的实质——童真。雷云在天上奏鸣,东风在竹林里吹着口笛,花儿在狂欢,这是儿童喜欢自由自在的心愿。关门做功课,没放学之前出来游戏是要被罚站墙角的,这是儿童纯真的视角。散学后,花儿们穿着好看的衣裳,蹦蹦跳跳往家里跑,背后的含义是每个孩子都依恋温暖的家。唱着跳着,朝着妈妈扬起双臂飞奔而去,这就是可爱、天真的孩子。想象的基础是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纯真的心灵,是这首诗歌想象的源泉。
  画面的背后有真挚的爱。整首诗歌是一个整体,雷云、落雨、花儿、学校,还有温暖的家、慈爱的妈妈等,互相联系,孩子是这些意象的中心。花儿是那样娇嫩、纯洁、美丽,象征孩子,象征纯洁、天真。在整部《新月集》里,孩子的形象基本都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拥有神秘的力量,对母亲眷恋和依赖。“妈妈”是这首诗作中孩子依恋的港湾,也是整部诗集中孩子倾诉的对象,是爱的象征。美丽、勤劳、善良、慈爱、智慧,妈妈是孩子的港湾,是童真的守护者。
  由诗语触摸童心,感受童真和母爱,是解读这部作品的重点。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由诗及人,拓展鉴赏的方法和视野。
  三、知人论世
  1912年至1916年,泰戈尔相继发表了英文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其中,《新月集》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以及一位慈爱、勤劳、智慧的母亲。作者以自己的妻子、孩子的生活为基础,用自己的爱和诗的语言,创作了这部诗集,字里行間洋溢着家的温馨、爱的温情。童真和爱是整部《新月集》的主线。
  《新月集》的第一首诗,题目为《家庭》。整首诗充满了思辨和象征的韵味:“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最后的金子……天空里突然升起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我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这首开篇诗充盈着哲理的意味,蕴藏着家的温暖和希望。《新月集》中的其他作品也能够清晰地凸显泰戈尔的心声。《流放的地方》这首诗中,孩子不厌其烦地问妈妈:“今天你可得告诉我,妈妈,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多么好奇的孩子!当然,孩子也有幼稚、胆小的一面:“当乌云在轰轰地响着,天打着雷的时候,我总爱心里带着恐惧爬伏到你的身上。”此时,妈妈就是孩子的守护神。在作品《偷睡眠者》里,孩子对世界和宇宙奥秘充满了大胆的猜想和好奇心:“谁从孩子的眼里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在作品《孩童之道》里,作者泰戈尔直抒胸臆:“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所拥抱,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隽永的诗语,蕴含着无邪的童真和纯洁的母爱,背后是诗人泰戈尔与孩子、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文情怀。诵读、比较、玩味、拓展等,是解读这首诗可以参照的方法。
  (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童年就像一个魔法故事袋,里面装着无穷无尽的趣事,数也数不完。  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后院的小竹林是我们孩子的天堂,里面有个“童心餐馆”。那是我“独家经营”的,要说我是“光杆馆主”可谓是千真万确。我既是“餐馆”的“老板”又是“厨师”,小伙伴们都是我的“顾客”。  我是“厨师”,做“菜”是我的拿手好戏。厨房里的“设备”还算齐全,一只破铁锅架在旧砖头上,我和小伙伴们管它叫“万能锅”。我做“菜”用料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记载的是夏朝以前的远古时期(约170万年前-4000年前)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时期人们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  约170万年前到4000年前为远古时期,那时候人们都以部落的形式散居。
【摘 要】在中段的习作教学中,引入微视频,并辅以适当的暂停、重播、讲解等技术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决习作过程中回忆难、观察难的问题,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充实习作内容,提高习作自信心。选择微视频时,教师要注意遵守“不脱离生活、不拔高标准”的原则,使其发挥最大功效,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微视频;观察;习作教学  语文学科到了三年级,开始有正式的习作教学。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中段的习作,是
自我介绍  嗨,大家好!  我是一个可爱的女孩,相貌说不上惊艳,却透着甜美和灵气。我兴趣广泛,唱歌、跳舞、弹钢琴、演讲、写作我都喜欢。我还特别喜欢看书,家里的书柜里全是我看过的书,我还特地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阅卡。在不断的阅读中,我认识了在成长中执着寻梦的根鸟、忧伤的纸月、可爱温柔的夏林果、善良的长袜子皮皮……书,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感受不到的许多情感,我深深地被那些文字吸引,陶醉其中。  看的书多了
新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是和读书有关的话题,有三个题目:“我的读书故事”“对身边爱读书人的访谈录”“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三个题目也正好是前几天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孩子们在读书笔记本上已针对其中的一个话题做了准备。正式写作文之前我们先来交流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并准备好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故事、经历或看法,也就是口语交际了,交际的同时师生点评,然后修改作文就能心中有数了。我这样盘算着心里挺得意,第一节课半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重视情感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东西,这并不利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而其基础在于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把握,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一种语文意识,重视工具
听妈妈说,当我还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她就经常念古诗给我听;当我还未满月时,她常常一边哄我睡觉,一边读古诗词给我听;当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教我读的第一首古诗便是《登鹳雀楼》,然后是《静夜思》《锄禾》……现在,我学习的古诗词就更多了。可以这么说,幼小的我就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古诗词一直伴我成长,让我快乐地畅游于古诗词的海洋中。今天我想说的是,在浩瀚的古诗词中,我遇见了一首在我看来最美的诗,她就是宋
【摘 要】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总体沿袭了前三册教材的特点,以双线结构单元,整体构建课内外结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体现立德树人的功能,凸显语用的特点。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整体关照,准确把握教材;二是有机落实,让学习真实发生。如此,才能贯彻好由第一学段课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逐渐向第二学段阅读为重点衔接过渡的意图。  【关键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
国庆节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盘点”。  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特别节目《祖国腾飞》。从屏幕上,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祖国在飞速发展,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这时,爸爸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政策真是好,给全国人民插上了致富翅膀,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家也不例外。”  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打趣地说:“云云,今天我们来一次家庭‘盘点’,
【设计理念】  《金字塔》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由《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短文组成。基于“学习支架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利用词卡、表格、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译、愧、熠”等10个生字,理解“熠熠发光、遐想、泛滥、精湛”等词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