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琢问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直面课常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主动学习,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教学法的一些做法和探索。
  
  一、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树立问题意识。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是一个有创新的人。”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 “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久之,使学生认识到产生“问题”对自身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从而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责任感。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如:爱迪生好问为什么,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牛顿发愤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由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自然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了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正如科学家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启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养成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习惯,才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有作为的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设疑激趣,诱发学生“乐问”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材内容,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为了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和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可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讲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时,让学生看电影《辛亥风云》《阿Q正传》《药》等片段,学生看了之后,情绪高昂,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有哪些影响?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通过课件展示它壮观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学生不禁要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为什么会必败?又如讲“五四运动”时,重现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的场面: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思维在激荡冲撞、灵感迸发犹如开闸的流水汩汩滔滔,激溅出奇异迷人的浪花。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要促使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国民革命运动”时,向学生提出“中共与国民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能合作?”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进而产生疑问:“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介入热点,激发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世界史如此,中国史亦如此。因此适时地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陈水扁之流组织2004年3月20日的“公投”活动,蓄意制造分裂,搞“台独”。可谓“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同学们表现出对台独势力的极大愤怒和严正抗议。同时同学们问题连连,典型的有以下几个:台湾问题的由来?台独势力是怎么同事?陈水扁为何一意孤行?最终会实现两岸统一吗?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台湾问题。
  
  三、从扶到放,指导学生“会问”
  
  1.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使学生能力有效提高。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授之以渔”,寓方法于课堂教学中。
  有一个公式:勤学 多思 方法得当=成功。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历史问题是很多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且课堂上组织不好、方法不当,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方法的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探索,归纳出一具体方法:首先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这堂课的内容,明确这堂课学习和讨论的主题,应用的观点,须搜索查阅的相关参考资料以及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等,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做到先学后做、先学后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带着问题进课堂,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师,主动充当知识接受的机器。二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和探讨的方向。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的历史问题纷繁复杂,一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此,应着重指导学生以本课堂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要掌握通过历史事件的现象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要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度展开积极的探讨,从而丰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时点拨,排难解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感悟、想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自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抑制着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敢于质疑问难。
  在教师逐步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例如讲到“英法的绥靖政策”的时候,提出了如:“什么是绥靖政策?” “为什么英法会长期实行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教师把几个典型问题提炼出来,希望同学们用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予以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指导学生们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会取舍材料。在整理过程中,提出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从而达到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下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积极评价,鼓励学生“敢问”
  
  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老师,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因此,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教师应积极评价,哪怕只是微小的闪光点,也要善于捕捉,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体味质疑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质疑情感的动机,以更大的热情去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综上所述,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处理,都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研究、探索的。让我们师生以“问题”为纽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作为湖南考生接触到的第一套新课程高考试题,今年的湖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总体呈现出“平稳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创新,创新中有亮点”的主要特征。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  2010年湖南高考文科仍采用文科综合卷形式,历史部分由12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共100分。题型、分值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但有三大变化:一是试题顺序,选择题由原来第12~23题调整为第24~35题;
她,大气而不失细致,豁达而不失含蓄,率真而不失优雅,任何一个走近她的人,都会被一种独特的力量所感染,这种力量源自她对教育的热爱与激情,更源自她敏锐的精神触角和洞察力。   学生成长需求是她的“指针”  王会芳始终认为教师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学历高低,不在于教龄长短,而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研究精神。多年来,她始终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思想,在她口袋里,总装着一个思考本,只要有所“触动”,就随时随地记录下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  ——余映潮     一位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竟然会泪湿眼角,读罢以后 ,静思良久;每有文质兼美的美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
有幸聆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惊异他从教数十年,考卷让学生自己出,作文让学生自己批,作业让学生自己留,学生的成绩却遥遥领先……心灵备受震撼的我开始认真阅读他的书籍,发现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魏老师决不包办代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决定试一试。    一、“我主阅读”——冰雪林中着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汝欲学作诗,工夫在诗外”,一直以来,我都向学生传输“大语文”的思想,把课外
摘要:情境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创设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探究问题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使之成为一种认知需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信息技术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所写内容极为有趣,课文中的机器人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工作。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略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我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
时下,人们崇尚的是泡酒吧、玩麻将,跳迪士高、打高尔夫,这些活动虽然高雅,但却是贵族的享受。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这些活动偶尔为之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是天天泡在其中,经常而为之则有些不正常,因为教师的职业和专业注定了他们必须为自己不断的充电。所以,教师不但要学会在大众化的娱乐活动中,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同时又要学会在宁静中独处。我的娱乐生活、学习的理念是:在喧哗中放松,在宁静中沉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习作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灵魂。这就要求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寻觅和积累习作的素材。   一、博览群书,积累语言  鲁迅先生在一封书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说明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
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同步、同向的教育,才能起到最佳效果。采取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可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提升家长的育儿经验,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发展,争取做到家园手牵手,共同育幼苗。  但往往有许多家长把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幼儿教育,反而严重地忽略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幼儿园教育与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漂亮方可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基调好才能扣人心弦……导语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好比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真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笔者以苏教版必修三《老王》一课为例,谈几种语文课堂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式  这种方法用已知知识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