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思考探寻的问题。
本学期第一堂课,我向学生介绍新教材结构的“创造性阅读”单元时,听到学生在窃窃私语说:“我要是当王就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听着他们私语,看着他们满脸“幸福”的幻想,我的心为之一颤,现代的孩子想法怎么这么幼稚,看来很有必要对他们上一课,让他们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提升素养。于是我选择了《我若为王》这篇课文进行教学。
一、阅读课文,认识作者对奴性的批判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既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有沉稳的人文底蕴,更有璀璨瑰丽的智慧光芒。但是,在如此灿烂辉煌的史书上,却赫然写着一个醒目的词条——奴性。这奴性祖祖辈辈一代一代承传了几千年。任凭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就是这奴性。那么究竟什么行为是奴性呢?聂绀弩先生在思索着,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
《我若为王》这篇课文作者根据人们对“王”的一般认识,进行逆向思维,得出了创造性的结论:王只不过是奴才的首领,表达了作者对奴性思想的批判。为了让学生很好把握作者对奴性批判,我在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若为王,这世界将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学生在对课文分析研讨后得出:“我”若为王,亲眷就会成为“皇亲国戚”,被人们当成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而“我”则是“万岁”,人们在“我”面前将惟命是从、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将极尽吹捧奉承之能事,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奴才们为什么要把‘我’和‘我’的家人当成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呢?”这个问题设的比较深刻,引导学生对人们这种行为进行理性思考。一般学生会回答:因为“我”是王,所以人们会捧“我”。我进行适当点拨:英国、日本泰国等许多国家现在还有王室,他们也被人们当成天上星星一样捧来捧去了吗?”学生这才意识到,原来人们捧的并不是“王”这个有形的肉体,而是王所拥有的无限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因为个人的喜好,叫人生、叫人死,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谓“伴君如伴虎”。长期的在这种高压专制独裁统治之下生活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那就是唯命是从,那就是卑躬屈膝,那就是阿谀奉承,这就是奴才思想。这种思想导致整个社会的人们,在强权面前惟命是从、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这种弱肉强食、欺软怕硬的奴性弥漫于社会充斥于人心,不仅禁锢人们的思想,扭曲人性,败坏了社会风俗;而且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导致国家被颠覆。这也是中国虽然有灿烂的古老文化,却进步缓慢的原因。只有铲除了奴性,人性才能得解放,社会才有出路。聂绀弩先生正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看到了奴性的危害,于是写出了自己当王的真实感受:看不到人们真实地脸孔,听不到真心的话语,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感到“‘我’这个当王的只是奴才首领”(言下之意,王也是奴才),“做奴才们的首领,将是生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于是“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对王权和奴才思想的蔑视、憎恶,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的奴性制度,对有着民主、平等、进步思想的“真的人们”的呼唤。
二、直抒己见,对现代奴性的批判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是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这一终极目的。如果把我们的教育比作是渡人过河,那么教书就是过河的工具,就是船,而育人才是河的对岸。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上学,通俗地说是去读书,正确地说,可不是去读书,是去受教育,受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读书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
本堂课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呢?“‘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王不在了,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奴才也已经成为了过去,历史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里,老祖宗几千年的奴性真的彻底远离我们了吗?”抛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着眼现在,谈谈现代人身上的奴性。接着播放小品《追星族》片段,让学生讨论评价小品中女高中生的追星行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小品中的女高中生在追星时很盲目,已经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扭曲了本性,视“明星的车溅的一身泥”为珍贵。老师点拨,正常喜欢明星没有错,但是如果盲目追星,丧失自我,扭曲本性,老师认为也是奴性的一种表现。可见现代社会的人们,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作为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提升自身素质,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真正人。教书和育人达到有机融合。
三、畅所欲言,谈现代民主和谐的生活
语文教学除了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字词句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一种情感、获得一种思想。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学生离开学校,忘记了所有知识后仍能遗留下来的东西。”《我若为王》这堂课教完之后,“仍能留下来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是正确对待追星族、正确对待时尚?这些都还比较肤浅,真正留给学生的是学生对事情的判断能力,是对待生活的态度。现代生活中的奴性就好比玉之瑕、太阳之黑洞。玉上是有斑点,但是不能因为这个斑点否定了整块玉的美丽洁白;太阳有黑洞,但阻挡不了太阳耀眼的光辉。那么我们在谈及现代生活的不足时,更应该看到生活的主流,看到生活的和谐与美好。于是我用幻灯出示一组体现现代生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和谐画面,让学生去想,去谈生活中的民主、平等、和谐。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身边的小事谈起:小到老师慰问病情的一个电话、上课时老师提问的一个“请”字,大到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国家总理对老百姓医疗保险的关注等等,这些都是和谐生活的折射,让学生感动着。这样的事例就在身边,而且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回去后精选出三个体现现代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活画面,留待下次课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感觉生活的温暖、阳光,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做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学生的价值观再次得到提升,在这里,聂绀弩先生对社会的感触、教师对人性的理解、学生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得到了和谐统一;聂绀弩先生用自己的文字和人格给我们进行了民主精神的洗礼,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把课本上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内在精神品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书和育人也得到了和谐统一。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大连轻工业学院时曾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思想受到了洗礼,这也是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对温总理这一主张的浅显呈现。
本学期第一堂课,我向学生介绍新教材结构的“创造性阅读”单元时,听到学生在窃窃私语说:“我要是当王就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听着他们私语,看着他们满脸“幸福”的幻想,我的心为之一颤,现代的孩子想法怎么这么幼稚,看来很有必要对他们上一课,让他们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提升素养。于是我选择了《我若为王》这篇课文进行教学。
一、阅读课文,认识作者对奴性的批判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既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有沉稳的人文底蕴,更有璀璨瑰丽的智慧光芒。但是,在如此灿烂辉煌的史书上,却赫然写着一个醒目的词条——奴性。这奴性祖祖辈辈一代一代承传了几千年。任凭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就是这奴性。那么究竟什么行为是奴性呢?聂绀弩先生在思索着,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
《我若为王》这篇课文作者根据人们对“王”的一般认识,进行逆向思维,得出了创造性的结论:王只不过是奴才的首领,表达了作者对奴性思想的批判。为了让学生很好把握作者对奴性批判,我在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若为王,这世界将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学生在对课文分析研讨后得出:“我”若为王,亲眷就会成为“皇亲国戚”,被人们当成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而“我”则是“万岁”,人们在“我”面前将惟命是从、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将极尽吹捧奉承之能事,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奴才们为什么要把‘我’和‘我’的家人当成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呢?”这个问题设的比较深刻,引导学生对人们这种行为进行理性思考。一般学生会回答:因为“我”是王,所以人们会捧“我”。我进行适当点拨:英国、日本泰国等许多国家现在还有王室,他们也被人们当成天上星星一样捧来捧去了吗?”学生这才意识到,原来人们捧的并不是“王”这个有形的肉体,而是王所拥有的无限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因为个人的喜好,叫人生、叫人死,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谓“伴君如伴虎”。长期的在这种高压专制独裁统治之下生活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那就是唯命是从,那就是卑躬屈膝,那就是阿谀奉承,这就是奴才思想。这种思想导致整个社会的人们,在强权面前惟命是从、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这种弱肉强食、欺软怕硬的奴性弥漫于社会充斥于人心,不仅禁锢人们的思想,扭曲人性,败坏了社会风俗;而且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导致国家被颠覆。这也是中国虽然有灿烂的古老文化,却进步缓慢的原因。只有铲除了奴性,人性才能得解放,社会才有出路。聂绀弩先生正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看到了奴性的危害,于是写出了自己当王的真实感受:看不到人们真实地脸孔,听不到真心的话语,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感到“‘我’这个当王的只是奴才首领”(言下之意,王也是奴才),“做奴才们的首领,将是生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于是“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对王权和奴才思想的蔑视、憎恶,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的奴性制度,对有着民主、平等、进步思想的“真的人们”的呼唤。
二、直抒己见,对现代奴性的批判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是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这一终极目的。如果把我们的教育比作是渡人过河,那么教书就是过河的工具,就是船,而育人才是河的对岸。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上学,通俗地说是去读书,正确地说,可不是去读书,是去受教育,受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读书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
本堂课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呢?“‘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王不在了,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奴才也已经成为了过去,历史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里,老祖宗几千年的奴性真的彻底远离我们了吗?”抛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着眼现在,谈谈现代人身上的奴性。接着播放小品《追星族》片段,让学生讨论评价小品中女高中生的追星行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小品中的女高中生在追星时很盲目,已经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扭曲了本性,视“明星的车溅的一身泥”为珍贵。老师点拨,正常喜欢明星没有错,但是如果盲目追星,丧失自我,扭曲本性,老师认为也是奴性的一种表现。可见现代社会的人们,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作为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提升自身素质,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真正人。教书和育人达到有机融合。
三、畅所欲言,谈现代民主和谐的生活
语文教学除了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字词句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一种情感、获得一种思想。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学生离开学校,忘记了所有知识后仍能遗留下来的东西。”《我若为王》这堂课教完之后,“仍能留下来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是正确对待追星族、正确对待时尚?这些都还比较肤浅,真正留给学生的是学生对事情的判断能力,是对待生活的态度。现代生活中的奴性就好比玉之瑕、太阳之黑洞。玉上是有斑点,但是不能因为这个斑点否定了整块玉的美丽洁白;太阳有黑洞,但阻挡不了太阳耀眼的光辉。那么我们在谈及现代生活的不足时,更应该看到生活的主流,看到生活的和谐与美好。于是我用幻灯出示一组体现现代生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和谐画面,让学生去想,去谈生活中的民主、平等、和谐。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身边的小事谈起:小到老师慰问病情的一个电话、上课时老师提问的一个“请”字,大到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国家总理对老百姓医疗保险的关注等等,这些都是和谐生活的折射,让学生感动着。这样的事例就在身边,而且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回去后精选出三个体现现代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活画面,留待下次课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感觉生活的温暖、阳光,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做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学生的价值观再次得到提升,在这里,聂绀弩先生对社会的感触、教师对人性的理解、学生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得到了和谐统一;聂绀弩先生用自己的文字和人格给我们进行了民主精神的洗礼,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把课本上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内在精神品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书和育人也得到了和谐统一。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大连轻工业学院时曾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思想受到了洗礼,这也是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对温总理这一主张的浅显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