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苦耐劳是创业者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浙江人无疑是最能吃苦的。他们骨子里还有一种精神,就是每个人都想当老板。
创 业
“按照新疆话来说,24年前,我还是个12岁的尕娃娃,那时候从温州来到喀什,纯粹是为了糊口,怎么也没想到会成为一家企业的总裁。”林勇说。
现在从温州飞乌鲁木齐要5个小时,再飞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喀什。但是林勇清晰地记得24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喀什的情形。
“1988年夏天,我和哥哥林乐宣、林乐荣从浙江永嘉出发,坐车到上海,再花3天4夜,从上海坐火车到吐鲁番。吐鲁番的气温高达40℃,人造革皮鞋踩在地上直冒烟。在吐鲁番过了一夜,我们又坐了3天3夜的汽车才到了喀什,加起来一共走了9天9夜”。
“唐僧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我们是经历了9天9夜才到了喀什,和唐僧有得一拼。”林勇如此调侃当年。
新疆有很多城市,林家三兄弟为何偏偏选中喀什?
其实,在林勇看来,当初并没有任何想法和目的就来到了喀什。因为家里很穷,当时来喀什也只想着找点生计,解决温饱问题。“听别人说,新疆西部,特别是南疆很好赚钱,当时就是冲着这来了,没想那么多。”林勇说。
因为有裁缝手艺,初到喀什的那段时间,他们晚上做衣服,白天出去摆摊,卖一条裤子能赚0.5元。而这刚好解决温饱问题。
毕竟是浙江人,林家三兄弟有着浙江人敏锐的商业嗅觉。机会很快就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凭借“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喀什的边贸生意日渐红火,这为林家三兄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商机。
1991年,林勇和哥哥承包柜台,做起了小贸易,什么好卖进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现在购物都是先选衣服后开票,那时都是把票提前写好,因为生意好得根本没时间现场开票。同款式的衬衫,一天卖出2000多件,每天的营业额达到20多万元。”说起当年,林勇难掩兴奋之情。
从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过来的商人从不讨价还价,他们的商品刚到就被抢购一空。那时候最大面值是10元纸币,因此常常要用麻袋装着钱去银行存款。
利用各类小商品在浙江和新疆之间的价格差异,他们从一个柜台开始,快速扩大经营规模。1993年,林勇和哥哥成立了喀什第一家民营企业——南达贸易有限公司,主经服装和皮鞋,经营场所也从地摊转移到了像样的商场里。
正是这种短平快的思路,让林勇的生意突飞猛进,林家三兄弟几乎成了喀什最成功的浙商。到1997年,他们已经赚到了1000多万元。
发 展
林勇不炒房不炒股,在其他温商眼里是个另类。而2004年的转型之举,则在“另类”这个两字上又加了个“最”字。
2004年,在喀什商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林家三兄弟变卖了所有资产,兼并了喀什地区种畜场,在疏附县建起了养牛场,成立了新疆南达乳业有限公司。
“养牛之前我以为奶牛像长流水一样随时可以挤出奶。”林勇说,接触后才知道,母牛生产后才能挤奶,而现代化的养牛场要经过草场建设、饲料配比、人工育种等许多复杂且高难度、高标准的规范管理。
“这个项目的产业资金投入量非常大,根本不像我们之前做的贸易。今天进点货,卖掉明天马上就可以变现。”林勇说,因为资金投进去全部被牛吃进去后26个月以后才开始产奶,所以要不断往里投钱。
资金不够就卖掉以前的项目。在周围其他浙商的眼里,林家三兄弟进入了一个连自己都看不到光明的困境。“其实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心态要好。我总觉得在做生意上,每天只要进一分钱,都是在赚钱。”林勇说。
为了建成企业稳定的奶源基地,他们首先要在疏附县建起大型良种牛繁育基地。可是在7000亩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建养牛场,谈何容易。
这个时候的林家三兄弟已经有点孤注一掷了,原有赚钱的项目差不多都已卖光。
经过三四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日子,他们变卖资产、房产,在戈壁滩上放手一搏。种树缺土,他们雇车从几十公里外运泥土,费劲又费钱;种树缺水,他们学当地人的土办法,在戈壁滩上筑起围坝,圈住从山上冲下来的雨水,等水慢慢渗透,泥沙堆积就可以种树了。戈壁滩上别的树种难成活,他们就种杨树,40万棵杨树让戈壁滩变成了绿洲。
2005年年底,在戈壁滩上的新牛舍建好了。依托牛场,林勇以种植的草场提供饲料养牛,3000多头高产奶牛产奶的同时,牛粪也成为上好的有机肥,可以给草场和有机林果施肥。
腾 飞
林家三兄弟彻底改变了原来短平快的经营思路。2009年,养殖场的奶牛数量近万头,乳品年销售额近亿元。
如今,南达产业已形成以生态畜牧、乳品、林果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和喀什政府推荐的第一批拟上市企业。
离了烤肉、抓饭、拌面就觉得索然无味,一顿能吃一公斤肉,至少能喝一瓶白酒的量,会说维吾尔语……林勇如此评点自己。
在林勇的手机通讯录里,大多数都是喀什当地维吾尔族朋友的名字。林勇说,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回到温州,感觉自己像是客人,反而只有回到喀什,才觉得真正到了家,完全是个新疆纯爷们。
4月25日下午,林勇又要飞往郑州上3天课,今年36岁的他告诉记者,以前想上学时没钱,没机会,如今要抓紧时间补上。现在林家三兄弟每年光花在“充电”方面的费用就有近百万元。
事实上,正如林勇所言,他也仅是在喀什两万多浙商中的一员。在他周围,这种从低层创业做起,如今成为企业家的浙商不胜枚举。
喀什陈氏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克平是乐清人,最早的工作是油漆工。因为表哥在新疆和田做小生意,他便跟着来到和田,接着又到了喀什,一待就是30年。
喀什第一家私立医院的创建者林文俊,早在1991年就嗅到喀什的商机,于是毅然辞去温州邮电局的工作,只身西行。林文俊说,初到喀什,他卖温州的打火机、皮具等小商品,生意非常好。2006年,他又有大手笔,成立喀什远东陶瓷有限公司,填补了南疆陶瓷制品生产的空白。
“事实上,去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设立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也给浙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勇说,随着“特区”政策的出炉,全国各地的企业纷纷进驻喀什,这让浙商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是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有好的项目,大家一起出资,一起想办法,抱团经营才是应对竞争的良策”。
关于浙商的创业史,喀什浙江商会办公室主任、喀什市人大党组原书记朱经始这样评价:吃苦耐劳是创业者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浙江人无疑是最能吃苦的。他们骨子里还有一种精神,就是每个人都想当老板。他们在辛苦打拼的同时,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寻找赚钱的门路。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目前已经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林勇准备利用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先长三角、珠三角,进一步向中亚和南亚扩张自己的销售版图。
朱经始说,今后几年,喀什在基础设施建设、商贸、物流、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将有很好的发展机遇。浙江人在喀什时间长,信息灵通,再加上他们对市场的把握和对政策的敏锐领悟力,应该说机遇大于挑战。
林勇说,温州人做生意的特点是短平快,什么有利润就做什么。这也是他初期创业的想法,无所谓战略。
创 业
“按照新疆话来说,24年前,我还是个12岁的尕娃娃,那时候从温州来到喀什,纯粹是为了糊口,怎么也没想到会成为一家企业的总裁。”林勇说。
现在从温州飞乌鲁木齐要5个小时,再飞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喀什。但是林勇清晰地记得24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喀什的情形。
“1988年夏天,我和哥哥林乐宣、林乐荣从浙江永嘉出发,坐车到上海,再花3天4夜,从上海坐火车到吐鲁番。吐鲁番的气温高达40℃,人造革皮鞋踩在地上直冒烟。在吐鲁番过了一夜,我们又坐了3天3夜的汽车才到了喀什,加起来一共走了9天9夜”。
“唐僧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我们是经历了9天9夜才到了喀什,和唐僧有得一拼。”林勇如此调侃当年。
新疆有很多城市,林家三兄弟为何偏偏选中喀什?
其实,在林勇看来,当初并没有任何想法和目的就来到了喀什。因为家里很穷,当时来喀什也只想着找点生计,解决温饱问题。“听别人说,新疆西部,特别是南疆很好赚钱,当时就是冲着这来了,没想那么多。”林勇说。
因为有裁缝手艺,初到喀什的那段时间,他们晚上做衣服,白天出去摆摊,卖一条裤子能赚0.5元。而这刚好解决温饱问题。
毕竟是浙江人,林家三兄弟有着浙江人敏锐的商业嗅觉。机会很快就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凭借“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喀什的边贸生意日渐红火,这为林家三兄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商机。
1991年,林勇和哥哥承包柜台,做起了小贸易,什么好卖进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现在购物都是先选衣服后开票,那时都是把票提前写好,因为生意好得根本没时间现场开票。同款式的衬衫,一天卖出2000多件,每天的营业额达到20多万元。”说起当年,林勇难掩兴奋之情。
从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过来的商人从不讨价还价,他们的商品刚到就被抢购一空。那时候最大面值是10元纸币,因此常常要用麻袋装着钱去银行存款。
利用各类小商品在浙江和新疆之间的价格差异,他们从一个柜台开始,快速扩大经营规模。1993年,林勇和哥哥成立了喀什第一家民营企业——南达贸易有限公司,主经服装和皮鞋,经营场所也从地摊转移到了像样的商场里。
正是这种短平快的思路,让林勇的生意突飞猛进,林家三兄弟几乎成了喀什最成功的浙商。到1997年,他们已经赚到了1000多万元。
发 展
林勇不炒房不炒股,在其他温商眼里是个另类。而2004年的转型之举,则在“另类”这个两字上又加了个“最”字。
2004年,在喀什商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林家三兄弟变卖了所有资产,兼并了喀什地区种畜场,在疏附县建起了养牛场,成立了新疆南达乳业有限公司。
“养牛之前我以为奶牛像长流水一样随时可以挤出奶。”林勇说,接触后才知道,母牛生产后才能挤奶,而现代化的养牛场要经过草场建设、饲料配比、人工育种等许多复杂且高难度、高标准的规范管理。
“这个项目的产业资金投入量非常大,根本不像我们之前做的贸易。今天进点货,卖掉明天马上就可以变现。”林勇说,因为资金投进去全部被牛吃进去后26个月以后才开始产奶,所以要不断往里投钱。
资金不够就卖掉以前的项目。在周围其他浙商的眼里,林家三兄弟进入了一个连自己都看不到光明的困境。“其实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心态要好。我总觉得在做生意上,每天只要进一分钱,都是在赚钱。”林勇说。
为了建成企业稳定的奶源基地,他们首先要在疏附县建起大型良种牛繁育基地。可是在7000亩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建养牛场,谈何容易。
这个时候的林家三兄弟已经有点孤注一掷了,原有赚钱的项目差不多都已卖光。
经过三四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日子,他们变卖资产、房产,在戈壁滩上放手一搏。种树缺土,他们雇车从几十公里外运泥土,费劲又费钱;种树缺水,他们学当地人的土办法,在戈壁滩上筑起围坝,圈住从山上冲下来的雨水,等水慢慢渗透,泥沙堆积就可以种树了。戈壁滩上别的树种难成活,他们就种杨树,40万棵杨树让戈壁滩变成了绿洲。
2005年年底,在戈壁滩上的新牛舍建好了。依托牛场,林勇以种植的草场提供饲料养牛,3000多头高产奶牛产奶的同时,牛粪也成为上好的有机肥,可以给草场和有机林果施肥。
腾 飞
林家三兄弟彻底改变了原来短平快的经营思路。2009年,养殖场的奶牛数量近万头,乳品年销售额近亿元。
如今,南达产业已形成以生态畜牧、乳品、林果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和喀什政府推荐的第一批拟上市企业。
离了烤肉、抓饭、拌面就觉得索然无味,一顿能吃一公斤肉,至少能喝一瓶白酒的量,会说维吾尔语……林勇如此评点自己。
在林勇的手机通讯录里,大多数都是喀什当地维吾尔族朋友的名字。林勇说,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回到温州,感觉自己像是客人,反而只有回到喀什,才觉得真正到了家,完全是个新疆纯爷们。
4月25日下午,林勇又要飞往郑州上3天课,今年36岁的他告诉记者,以前想上学时没钱,没机会,如今要抓紧时间补上。现在林家三兄弟每年光花在“充电”方面的费用就有近百万元。
事实上,正如林勇所言,他也仅是在喀什两万多浙商中的一员。在他周围,这种从低层创业做起,如今成为企业家的浙商不胜枚举。
喀什陈氏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克平是乐清人,最早的工作是油漆工。因为表哥在新疆和田做小生意,他便跟着来到和田,接着又到了喀什,一待就是30年。
喀什第一家私立医院的创建者林文俊,早在1991年就嗅到喀什的商机,于是毅然辞去温州邮电局的工作,只身西行。林文俊说,初到喀什,他卖温州的打火机、皮具等小商品,生意非常好。2006年,他又有大手笔,成立喀什远东陶瓷有限公司,填补了南疆陶瓷制品生产的空白。
“事实上,去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设立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也给浙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勇说,随着“特区”政策的出炉,全国各地的企业纷纷进驻喀什,这让浙商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是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有好的项目,大家一起出资,一起想办法,抱团经营才是应对竞争的良策”。
关于浙商的创业史,喀什浙江商会办公室主任、喀什市人大党组原书记朱经始这样评价:吃苦耐劳是创业者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浙江人无疑是最能吃苦的。他们骨子里还有一种精神,就是每个人都想当老板。他们在辛苦打拼的同时,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寻找赚钱的门路。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目前已经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林勇准备利用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先长三角、珠三角,进一步向中亚和南亚扩张自己的销售版图。
朱经始说,今后几年,喀什在基础设施建设、商贸、物流、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将有很好的发展机遇。浙江人在喀什时间长,信息灵通,再加上他们对市场的把握和对政策的敏锐领悟力,应该说机遇大于挑战。
林勇说,温州人做生意的特点是短平快,什么有利润就做什么。这也是他初期创业的想法,无所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