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指南》明确指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我园地处农村,有大片的农田、花木园、盆景园;另外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四季等都可成为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成为幼儿活动和获得发展的天地。我园一向把教科研工作作为立园之本、兴园之策。将家乡的本土资源纳入课程,使课程更为丰富,更加适合本地实际,更贴近幼儿生活,逐步使我园的课程凸现园本特色,让我们的亲自然教育“泽润生辉”。
关键词:资源;亲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一、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地方性季节性特点,带领幼儿走进田野,与周围自然资源相互作用,从而激励幼儿主动探索。阳光明媚的春天,带幼儿去挖野菜、挑马兰、追逐小昆虫等,培养幼儿观察、探究能力的同時也锻炼了其平衡能力。夏天,银杏树下、小池塘边是孩子们的好去处,他们可以粘知了、找蟋蟀、捕小鱼、捞小虾、采摘莲蓬,感受夏的乐趣。瓜果飘香的秋天,老师抓住稻谷成熟的有利时机,带幼儿去参观田野,在农田里看收割,捡拾遗落在田间地头的稻穗……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同时培养了对劳动人民尊敬和热爱的情感。冬季是腊梅花开得最茂盛时,那点点黄花盛开在凛冽的寒风中,好像许许多多的小蝴蝶在空中展开着黄色的小翅膀飞舞着,使人不禁想起“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在这样的日子里,带着孩子们走出去,看一看花花草草,认一认各种花木,冲击的不仅是视觉的,还带来心灵的快感。孩子们带着好奇心,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感受过的花木之美。
二、关注幼儿兴趣,生成主题活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地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而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对接触到的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发展。
如:大班在参观田野时,孩子们在扁豆架上发现了一只特别大的蜘蛛正在织网,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我听说蜘蛛有毒的,不能碰它。它为什么会织网?它织网干什么?教师对幼儿的种种议论,只是做旁观者,避而不答,而是让幼儿把想知道的问题全都提出来,画到问题墙上,越多越好。老师将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并把答案资料在三天后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三天里,幼儿家长为孩子各自从网络书籍中寻找到很多答案。
在所生成的每个亲自然教育活动中,教师已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代言人,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幼儿,幼儿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探索和发现知识,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条件、背景及其价值,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利用当地特产,拓展主题活动
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应跟随幼儿的兴趣不断为幼儿传递物化着亲自然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关信息,让幼儿通过这些信息,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并逐渐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动机。
糯糯的芋头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很有营养,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吃,虽然我园孩子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对芋头的认识和了解不尽相同,我们就采取经验、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了《家乡的芋头》一系列研究活动。
(1)种芋头。在种植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孩子们个个动手,整理土地,把芋头种种到了种植园地。我们经常给芋头苗浇水、拔草,并且动员孩子把它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画画形式来记录:今天种子发芽了,今天长了两片小叶子……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密切关注着芋头的生长,期待着果实的丰收。
(2)挖芋头。在期待中,芋头终于成熟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扑进了芋头地,想尽办法挖芋头,有的用手直接拔,有的用铲刀,有的用小锹,当他们挖出大大的芋头时,更是欢呼雀跃。
(3)说芋头。挖好了芋头,我们便和孩子在田间说了起来。幼儿运用多种感观感知芋头的形状与特征,知道芋头有不同的品种。幼儿运用芋头的造型创编故事。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做芋头装饰。
(4)吃芋头。我们通过《芋头品尝会》,让幼儿交流芋头的不同吃法,鼓励幼儿动手制作一些芋头食品,如:红烧芋头、油炸芋头、芋头泥、烤芋头,交流每种芋头食品的味道,了解吃芋头的好处等。
(5)储存芋头。通过网上搜索、图片、对农民的访问等方法,让幼儿了解芋头的储存方法。如:把芋头放在泥洞里,上面盖上稻草,芋头就不会烂……
可见在教师提供了相关的亲自然教育信息指导后,主题活动《家乡的芋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幼儿在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发现了相应的关系,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交流与分享的社会化行为也得以培养。
四、利用墙面环境,呈现主题活动
环境被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在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互动起来。
例如:大班开展了 “好吃的红薯”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和幼儿不仅在主题墙上用图画记录下红薯的生长过程,而且用照片展示了家长和幼儿制作的红薯食品,展台上还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红薯造型。幼儿看到自己收集的信息、成果,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同伴、教师、家长介绍,与大家交流、分享他的成功和快乐。
总之,我们会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提供、选择与创造条件,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田园,走入农家,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环境中主动探索,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寻求大自然的奥秘。让每个孩子在广阔的时空中充分体验,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全面发展,让我们家乡本土资源的亲自然教育“泽润生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实施的要素[J]. 施立美. 好家长. 2018(32)
[2]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J]. 王美.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关键词:资源;亲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一、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地方性季节性特点,带领幼儿走进田野,与周围自然资源相互作用,从而激励幼儿主动探索。阳光明媚的春天,带幼儿去挖野菜、挑马兰、追逐小昆虫等,培养幼儿观察、探究能力的同時也锻炼了其平衡能力。夏天,银杏树下、小池塘边是孩子们的好去处,他们可以粘知了、找蟋蟀、捕小鱼、捞小虾、采摘莲蓬,感受夏的乐趣。瓜果飘香的秋天,老师抓住稻谷成熟的有利时机,带幼儿去参观田野,在农田里看收割,捡拾遗落在田间地头的稻穗……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同时培养了对劳动人民尊敬和热爱的情感。冬季是腊梅花开得最茂盛时,那点点黄花盛开在凛冽的寒风中,好像许许多多的小蝴蝶在空中展开着黄色的小翅膀飞舞着,使人不禁想起“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在这样的日子里,带着孩子们走出去,看一看花花草草,认一认各种花木,冲击的不仅是视觉的,还带来心灵的快感。孩子们带着好奇心,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感受过的花木之美。
二、关注幼儿兴趣,生成主题活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随时通过适当地引导,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而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对接触到的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发展。
如:大班在参观田野时,孩子们在扁豆架上发现了一只特别大的蜘蛛正在织网,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我听说蜘蛛有毒的,不能碰它。它为什么会织网?它织网干什么?教师对幼儿的种种议论,只是做旁观者,避而不答,而是让幼儿把想知道的问题全都提出来,画到问题墙上,越多越好。老师将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并把答案资料在三天后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三天里,幼儿家长为孩子各自从网络书籍中寻找到很多答案。
在所生成的每个亲自然教育活动中,教师已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代言人,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幼儿,幼儿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探索和发现知识,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条件、背景及其价值,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利用当地特产,拓展主题活动
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应跟随幼儿的兴趣不断为幼儿传递物化着亲自然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关信息,让幼儿通过这些信息,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并逐渐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动机。
糯糯的芋头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很有营养,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吃,虽然我园孩子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对芋头的认识和了解不尽相同,我们就采取经验、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了《家乡的芋头》一系列研究活动。
(1)种芋头。在种植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孩子们个个动手,整理土地,把芋头种种到了种植园地。我们经常给芋头苗浇水、拔草,并且动员孩子把它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画画形式来记录:今天种子发芽了,今天长了两片小叶子……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密切关注着芋头的生长,期待着果实的丰收。
(2)挖芋头。在期待中,芋头终于成熟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扑进了芋头地,想尽办法挖芋头,有的用手直接拔,有的用铲刀,有的用小锹,当他们挖出大大的芋头时,更是欢呼雀跃。
(3)说芋头。挖好了芋头,我们便和孩子在田间说了起来。幼儿运用多种感观感知芋头的形状与特征,知道芋头有不同的品种。幼儿运用芋头的造型创编故事。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做芋头装饰。
(4)吃芋头。我们通过《芋头品尝会》,让幼儿交流芋头的不同吃法,鼓励幼儿动手制作一些芋头食品,如:红烧芋头、油炸芋头、芋头泥、烤芋头,交流每种芋头食品的味道,了解吃芋头的好处等。
(5)储存芋头。通过网上搜索、图片、对农民的访问等方法,让幼儿了解芋头的储存方法。如:把芋头放在泥洞里,上面盖上稻草,芋头就不会烂……
可见在教师提供了相关的亲自然教育信息指导后,主题活动《家乡的芋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幼儿在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发现了相应的关系,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交流与分享的社会化行为也得以培养。
四、利用墙面环境,呈现主题活动
环境被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在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互动起来。
例如:大班开展了 “好吃的红薯”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和幼儿不仅在主题墙上用图画记录下红薯的生长过程,而且用照片展示了家长和幼儿制作的红薯食品,展台上还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红薯造型。幼儿看到自己收集的信息、成果,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同伴、教师、家长介绍,与大家交流、分享他的成功和快乐。
总之,我们会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提供、选择与创造条件,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田园,走入农家,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环境中主动探索,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寻求大自然的奥秘。让每个孩子在广阔的时空中充分体验,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全面发展,让我们家乡本土资源的亲自然教育“泽润生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实施的要素[J]. 施立美. 好家长. 2018(32)
[2]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J]. 王美.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