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2—043—03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浙江的经验视角,在世界、中国与浙江,历史、现状与未来,应然、实然与必然的多维观照中,提出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爱我中华、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由;爱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着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思想意识领域,价值多样、价值混乱、价值错位乃至价值虚无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任由发展,将会导致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动摇,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自由主义,形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学习、讨论与争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全社会尽快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价值观是具有主体性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性需求和个人追求。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爱我中华、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一、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后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准则的社会形式”,只有在那里,“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化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的理论探索和毕生的革命实践,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命题进行的。这一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曾经凝聚了苦难的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必将继续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孕育在底蕴深厚的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大行其道的年代里,王充第一个站出来宣扬无神论,将人从对鬼神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当明朝中叶社会大乱、人心大坏的“危疑之际”,王阳明倡导良知之教,人心得以拯救,社会重归安宁;面对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秋瑾跨马携枪,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勇气震动王朝之基;鲁迅以笔代枪,“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的教诲开启民众之心智;蔡元培以大学为阵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时代之风气。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共同将人从封建专制压迫的桎梏中逐步解放出来。这些先贤先哲,已成为浙江文化的象征。这种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已化为浙江文化的基因,深深地根植于浙江人民的心底里,成为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珍贵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浙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和道德基础。
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尽管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征程上,浙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要求相比,目前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比如,资本至上藐视劳动的声音时有耳闻,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单向度的人”时有所见,权力至上与民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出发,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以每个人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者某部分人为本;消除人身依附,让每个人的人格、思想、精神都能独立地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尊重人的差异性,尊重人的劳动,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学习、工作、生活;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时时捍卫人的权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始终朝着正确的、合法的、正当的方向稳步推进。
二、爱我中华,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
爱我中华,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爱国是个人价值观的核心,“爱国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现实生活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目的也是为了使共同体更加稳固;离开了共同体,社会将不复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难以为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个共同体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大的唯一的坚不可摧的共同体,而爱国主义,则是这个古老的巨大的共同体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风霜洗礼而愈发生机勃勃的核心与灵魂。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之心,中华民族千余年来历经劫难而不衰;正是因为有了报国之行,近代中国百余年来屡遭侵略而不亡;正是因为有了强国之梦,当代中国60多年来几遭挫折而决不后退。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爱我中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题中之义,要把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灵魂中。 爱我中华,浙江有着光荣的传统。浙江人民的爱国精神薪火相传,浙江大地上的爱国丰碑屹立不倒。东海之滨,戚继光荡平倭寇的捷报代代传,令人顿生豪迈。青山翠谷,无限深情地拥抱着处处烈士陵园,叫人勿忘今日中国的颜色:面对日寇的屠刀,34岁的陆蠡高喊:“日本必败!”慷慨就义而不低头;当日寇的铁蹄踏碎我美丽的山河、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竺可桢毅然带领浙大师生开始“文军长征”,烽火连天的艰苦环境里始终弦歌不辍,文脉不绝,人才辈出,谱写了一部教育救国的光辉诗篇;列强包围下的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岁月里,钱学森决然冲破各种威逼利诱的重重阻力回归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奏响了一曲科技强国的壮丽凯歌。这些忠臣名将、巨擘英烈的事迹,已成为浙江文化的符号,这种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爱国精神,已成为浙江文化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浙江人民的脑海中,成为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爱我中华,浙江有着生动的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和平时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迅速改变落后局面,就是最好的具体的爱国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浙江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浙江经验,体现了爱我中华的浙江气度。在国家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主动为国家分忧,替人民解难,也是实际的爱国行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人民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千里驰援灾区重建,在废墟上建立了更加美丽的家园。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温州全城紧急动员,广大市民自发救援,一场爱心大接力、生命大营救行动在瓯江两岸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幼小的生命从高空急速下坠,“最美妈妈”吴菊萍张开柔弱的双臂去营救,这双“天使之手”,彰显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美丽心灵……。这些具体的爱国表现和实际的爱国行为,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进行,成为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的生活基础。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第一岛链”、“C形包围”的军事威胁,我们面临的环境愈发逼仄;黄海纠纷不断、东海虎视眈眈、南海骚扰频频,我们向海而兴的空间并不安宁。百年屈辱的历史,苏联解体的警钟,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浙江作为海防前线,更应居安思危,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让浙江的每一寸山河都充满爱国的气节。作为拥有悠久爱国历史的浙江人应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常怀爱国之心,常思报国之志,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夙兴夜寐。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今天,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提出的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作出回答,寻求理性,达成共识。让自由之思想深入到我们脑海,让爱国之精神融入到我们血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金普森、陈剩勇.浙江通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 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田海舰、邹 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陈洪超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浙江的经验视角,在世界、中国与浙江,历史、现状与未来,应然、实然与必然的多维观照中,提出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爱我中华、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由;爱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着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思想意识领域,价值多样、价值混乱、价值错位乃至价值虚无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任由发展,将会导致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动摇,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自由主义,形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学习、讨论与争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全社会尽快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价值观是具有主体性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性需求和个人追求。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爱我中华、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一、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后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准则的社会形式”,只有在那里,“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化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的理论探索和毕生的革命实践,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命题进行的。这一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曾经凝聚了苦难的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必将继续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孕育在底蕴深厚的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大行其道的年代里,王充第一个站出来宣扬无神论,将人从对鬼神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当明朝中叶社会大乱、人心大坏的“危疑之际”,王阳明倡导良知之教,人心得以拯救,社会重归安宁;面对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秋瑾跨马携枪,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勇气震动王朝之基;鲁迅以笔代枪,“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的教诲开启民众之心智;蔡元培以大学为阵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时代之风气。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共同将人从封建专制压迫的桎梏中逐步解放出来。这些先贤先哲,已成为浙江文化的象征。这种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已化为浙江文化的基因,深深地根植于浙江人民的心底里,成为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珍贵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浙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和道德基础。
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尽管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征程上,浙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要求相比,目前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比如,资本至上藐视劳动的声音时有耳闻,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单向度的人”时有所见,权力至上与民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出发,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以每个人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者某部分人为本;消除人身依附,让每个人的人格、思想、精神都能独立地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尊重人的差异性,尊重人的劳动,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学习、工作、生活;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时时捍卫人的权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始终朝着正确的、合法的、正当的方向稳步推进。
二、爱我中华,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
爱我中华,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爱国是个人价值观的核心,“爱国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现实生活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目的也是为了使共同体更加稳固;离开了共同体,社会将不复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难以为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个共同体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大的唯一的坚不可摧的共同体,而爱国主义,则是这个古老的巨大的共同体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风霜洗礼而愈发生机勃勃的核心与灵魂。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之心,中华民族千余年来历经劫难而不衰;正是因为有了报国之行,近代中国百余年来屡遭侵略而不亡;正是因为有了强国之梦,当代中国60多年来几遭挫折而决不后退。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爱我中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题中之义,要把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灵魂中。 爱我中华,浙江有着光荣的传统。浙江人民的爱国精神薪火相传,浙江大地上的爱国丰碑屹立不倒。东海之滨,戚继光荡平倭寇的捷报代代传,令人顿生豪迈。青山翠谷,无限深情地拥抱着处处烈士陵园,叫人勿忘今日中国的颜色:面对日寇的屠刀,34岁的陆蠡高喊:“日本必败!”慷慨就义而不低头;当日寇的铁蹄踏碎我美丽的山河、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竺可桢毅然带领浙大师生开始“文军长征”,烽火连天的艰苦环境里始终弦歌不辍,文脉不绝,人才辈出,谱写了一部教育救国的光辉诗篇;列强包围下的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岁月里,钱学森决然冲破各种威逼利诱的重重阻力回归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奏响了一曲科技强国的壮丽凯歌。这些忠臣名将、巨擘英烈的事迹,已成为浙江文化的符号,这种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爱国精神,已成为浙江文化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浙江人民的脑海中,成为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爱我中华,浙江有着生动的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和平时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迅速改变落后局面,就是最好的具体的爱国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浙江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浙江经验,体现了爱我中华的浙江气度。在国家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主动为国家分忧,替人民解难,也是实际的爱国行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人民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千里驰援灾区重建,在废墟上建立了更加美丽的家园。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温州全城紧急动员,广大市民自发救援,一场爱心大接力、生命大营救行动在瓯江两岸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幼小的生命从高空急速下坠,“最美妈妈”吴菊萍张开柔弱的双臂去营救,这双“天使之手”,彰显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美丽心灵……。这些具体的爱国表现和实际的爱国行为,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进行,成为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的生活基础。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理想信念。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第一岛链”、“C形包围”的军事威胁,我们面临的环境愈发逼仄;黄海纠纷不断、东海虎视眈眈、南海骚扰频频,我们向海而兴的空间并不安宁。百年屈辱的历史,苏联解体的警钟,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浙江作为海防前线,更应居安思危,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让浙江的每一寸山河都充满爱国的气节。作为拥有悠久爱国历史的浙江人应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常怀爱国之心,常思报国之志,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夙兴夜寐。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今天,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提出的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作出回答,寻求理性,达成共识。让自由之思想深入到我们脑海,让爱国之精神融入到我们血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金普森、陈剩勇.浙江通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 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田海舰、邹 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陈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