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一、课堂小练笔书写的必要性
何谓课堂小练笔?顾名思意,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的情绪,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不是很容易,一篇课文有一处或者两处着眼点。但是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启发谈话,学生需要构思,所以会耽误很长的教学时间,同时由于学生的书写速度的限制,有点老师干脆让学生只说不写,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课堂小练笔有很强的必要性。在与文本对话中,教师见缝插针,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可切实有效地取得以下效果。
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二、课堂小练笔操作的多样性
1、条件变更型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语文课本中有的文本多处出现句式排列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列举量虽少,却是练习填补、仿写的范例和素材。例如《白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妙句:“白鹭的流线型结构,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在组织学生读读背背的同时,教师可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让学生练习:“春天来了,堤岸上几行垂柳真美,多几棵 ( ) ,少几棵 ( ),高一点 ( ) ,矮一点(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模仿练习。练习时,既可写老师这个练习,也可自己另外想一个更美的事物写一个片断。这样,从不同层次上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内容挖掘型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赐予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语言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例如《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大?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3、转换语言型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可以将古诗的韵律美转换成一幅画、一个记叙文或剧本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对古诗的深刻体验,可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课文,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古人说“诗中有画”。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让学生把诗中的意境想象成一幅画,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最后写下来。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转换,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宽思路,这样的练笔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由于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情愫有别,运用语言的习惯便有所不同。“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课堂上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独创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见到这类练笔,便跃跃欲试,意欲擒住“蛟龙”。这无论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看,或从长远观念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堂小练笔设计的巧妙性
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设计需从这几点入手:
1、解读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恰当地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2、确定三维目标。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
3、把握重难点。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
4、设计练习点。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需要精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评价的独特性
《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作出准确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以优化“练笔”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我们要走出误区,明确目标,精心导读,准确评价,才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合理高效。我们要及时准确有层次性地评价。在“小练笔”中,要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就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用词造句的闪光点。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最终让学生失之东隅,收之“东隅”。
【作者单位:东海县安峰中心小学 江苏】
一、课堂小练笔书写的必要性
何谓课堂小练笔?顾名思意,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的情绪,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不是很容易,一篇课文有一处或者两处着眼点。但是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启发谈话,学生需要构思,所以会耽误很长的教学时间,同时由于学生的书写速度的限制,有点老师干脆让学生只说不写,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课堂小练笔有很强的必要性。在与文本对话中,教师见缝插针,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可切实有效地取得以下效果。
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二、课堂小练笔操作的多样性
1、条件变更型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语文课本中有的文本多处出现句式排列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列举量虽少,却是练习填补、仿写的范例和素材。例如《白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妙句:“白鹭的流线型结构,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在组织学生读读背背的同时,教师可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让学生练习:“春天来了,堤岸上几行垂柳真美,多几棵 ( ) ,少几棵 ( ),高一点 ( ) ,矮一点(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模仿练习。练习时,既可写老师这个练习,也可自己另外想一个更美的事物写一个片断。这样,从不同层次上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内容挖掘型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赐予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语言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例如《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大?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3、转换语言型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可以将古诗的韵律美转换成一幅画、一个记叙文或剧本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对古诗的深刻体验,可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课文,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古人说“诗中有画”。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让学生把诗中的意境想象成一幅画,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最后写下来。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转换,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宽思路,这样的练笔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由于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情愫有别,运用语言的习惯便有所不同。“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课堂上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独创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见到这类练笔,便跃跃欲试,意欲擒住“蛟龙”。这无论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看,或从长远观念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堂小练笔设计的巧妙性
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设计需从这几点入手:
1、解读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恰当地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2、确定三维目标。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
3、把握重难点。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
4、设计练习点。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需要精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评价的独特性
《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作出准确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以优化“练笔”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我们要走出误区,明确目标,精心导读,准确评价,才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合理高效。我们要及时准确有层次性地评价。在“小练笔”中,要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就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用词造句的闪光点。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最终让学生失之东隅,收之“东隅”。
【作者单位:东海县安峰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