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0”研读悟教育良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war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读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关爱、平等、宽容、引导”的理念叫得震天,具体实施中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妈妈的账单》一文凭借母亲高超的智慧开出的“0”芬尼的账单为人们提供了一组绝妙的药方。
  药方1:尊重,展示人格的平等。当彼得在家中干了活、索要酬劳的时候,妈妈站在人格平等的角度。尊重了儿子的要求,付给了报酬,让彼得感受到了人格的平等。
  药方2:引导,凸显教育的智慧。面对彼得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想法,妈妈没有谴责发怒,没有大声训斥,而是凭借高超的智慧,顺着彼得的思维方式开出一份账单,让他更容易接受,也给了彼得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
  药方3:暗示,表达深深的关爱。账单最具震撼力的是一个个“0”,它暗示着宽容和理解,暗示着母亲深深的关爱,暗示着亲人的关怀是不计报酬的。它浸透着母亲的真实付出和良苦用心,深深震撼着彼得幼小的心灵。
  设计思路
  以账单中的“0”为文眼和主线,抓住这一关键数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按照“识‘0’-找‘0’-品‘0’-写‘0”的流程,深入解读0芬尼的账单背后展示的教育机智、宽广胸怀和无私的亲情,体会彼得妈妈高超的教育
  教学流程
  
  一、识“0”。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1 板书“0”后提问:“0”这个教字表示着怎样的含义?(一无所有)
  2 板书“芬尼”,介绍芬尼:芬尼是德国一种货币单位。10芬尼相当于1元人民币。
  3 深入提问:“0”芬尼又表示着怎样的含义?(一分钱都没有)
  4,过渡:的确,“0”看似什么都没有的一个数字,在《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里却蕴含着极其丰富、耐人寻味的智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这个“0”。
  [设计意图:以“0”为切入点,在进入文本之前,探讨“0”的含义及“0芬尼”的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深入研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找“0”,初步感知账单的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0”所在的句子。
  2 指名学生读自己勾画的句子。(每人只读一句。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句子,相机进行评价)
  评价预设:
  A 十年的幸福生活分文不计,这是一个0芬尼。
  B 十年的吃喝分文不计,这又是一个0芬尼。
  C 生病时的细心呵护,分文不计,这还是一个0芬尼。
  D 一个慈爱的母亲为儿子倾注的无私关爱也分文不计。这又是一个0芬尼。
  E 十年来,一个母亲为儿子所有的付出仍是分文不计,还是一个0芬尼。
  3 引导学生齐读妈妈开出的账单。
  [设计意图:围绕“0”这一关键数字引领学生从文中捕捉到一个个有“0”的句子后,分行朗读,而后,整体阅读。初步感知妈妈开出的“0”芬尼账单的基本内容。]
  
  三、品“0”,深入感悟教育的艺术
  
  1 整体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请大家再把这份账单放进课文,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 对比阅读,感受教育的智慧。
  (1)对比账单,感悟智慧。
  A 让学生把彼得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放在一起对比读。看看读懂了怎样的一个彼得、怎样的一个妈妈。
  课堂现场片断展示:
  师:你读懂了怎样的一个彼得?
  生:这是一个索取的彼得,贪心的彼得,自私的彼得……
  师:你读懂了怎样的一个妈妈?
  生:这是一个慈爱的妈妈。不计报酬、无私付出的妈妈……
  B 引导学生把两份账单放进课文中联系上下文读读,看看又能读出怎样的一个彼得、怎样的一个妈妈。
  课堂现场片断展示。对彼得的认识: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彼得?
  生1:这是一个有愧疚感的彼得。
  师: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生1:我从最后一段的“羞愧万分”中读懂的。
  生2:这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彼得。我是从最后一段“他小心翼翼地把60芬尼塞进妈妈的上衣口袋里”读懂的。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最后一段读出来。(学生读)
  生3:我还从最后一段的“怦怦直跳,蹑手蹑脚,小心翼翼”这几个词中感受到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内心的极度不安的心理,他知道自己错了,并及时改正了错误。
  师:如果你是彼得,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1:看到妈妈的账单,我无地自容。
  生2:和妈妈相比,我太自私了。
  生3:我是家庭的一员,干家务活是应该的,不应向妈妈要报酬。
  对妈妈的认识:
  师:你又读懂了怎样的一个妈妈?
  生1:这是一个无私的妈妈,我是从妈妈的0芬尼账单中读懂的。
  生2:这是一个宽容、奉献的妈妈,我也是从妈妈的0芬尼的账单中读懂的。
  师:请你们再把5、6自然读一读,静静想一想,你又能读懂怎样的一个妈妈。
  生1:这是个会教育孩子的妈妈,没有打骂孩子,通过一个账单教育了孩子。
  生2:这是一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办法很高超,给彼得付了线,却让彼得又自己把钱还了回来。
  师:把你的感受送到5、6自然段中。自由读一读。
  (2)对比“妈妈”,感悟智慧。
  A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妈妈和彼得的妈妈进行对比,感悟教育的智慧。
  平常遇到这种情况,你们的妈妈会怎样做?(打骂、训斥、谴责、置之不理)
  和彼得的妈妈相比说这说明了什么?
  B 引入《春夜喜雨》一诗,感受彼得妈妈教育的艺术。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春夜喜雨》一诗,这是为什么呢?
  是的,彼得妈妈的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5~8自然段,感受一下这润物无声的教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将“0”芬尼的账单放进全文中,通过两份账单、不同“妈妈”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了两份账单的异同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深入品味彼得和妈妈不同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细嚼深悟,感受彼得情感的变化过程,体味妈妈教育的艺术:以尊重 引导 暗示的方式创设了让彼得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情境与机会,取得了润物无声的极佳效果。]
  
  四、写“0”,升华情感,拓展空间
  
  1 读到这里。回顾课文内容。你觉得妈妈账单中的这个“0”像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出示句式:这“0”像___________。
  学生练写。
  2 小结引读,升华情感。
  师:这“0”是一个智慧的港湾,唤起了彼得感恩的情怀,使他知错就改,于是——
  生:(齐读,大屏幕出示)彼得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师:这“0”是一场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彼得幼小的心田。使彼得羞愧万分,于是——
  学生齐读(内容同上)。
  师:这“0”是一盏灿烂的明灯,指引着彼得前进的方向,使他柳暗花明,于是——
  学生齐读(内容同上)。
  3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总结谈话:是啊。这“0”像春雨、像港湾,润物无声,浸润心田。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航灯。回想我们人生的历程,每个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有些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让自己的孩子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就像彼得的妈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那种正直、朴实、忠厚的为人,不向困难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行动,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
  (2)拓展阅读:最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诗和格言,来感受父母人格的魅力和教育的无痕。
  母亲的微笑
  破碎的花瓶前,母亲的微笑,给了我诚实。
  低分的成绩单前,母亲的微笑,给了我勇气。
  迷茫的病床前,母亲的微笑,给了我希望。
  大学的门槛前,母亲的微笑。给了我信念。
  步入城市、一缕相思,叩了久别的门铃,母亲的微笑
  给了我痛苦的抉择:我离开了母亲。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设计意图:将“0”作为拓展文本、想象练笔的“用件”,学生在围绕文本练习写话的基础上“一唱三叹”,在朗读和拓展中深入体会了教育的无痕和人格的力量。]
其他文献
儿童文学家金波说:“今天的语文阅读既要重视理性的阅读,更要重视感性的阅读。”由此可见,教会儿童感性阅读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以感性阅读为先。    一、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学生感性阅读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天然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清代桐城派大师刘大槐说:“凡行文多寡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选用教材可取之处,理解古诗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调用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展开精细入微的品读,进行独特的理解与思考,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实现高层次的融合呢?笔者试以《黄河的主人》教学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沉入词语,品味精微的意蕴  词语是语言最
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生本对话的主要途径,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于是,读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声、引读声、表演读声,声声悦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误读现象难免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将“误读”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险”为“夷”,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变得更加美丽。    一、让理解在“误读”中深刻    教学《村居》这首诗,在初读的基础上,一位学生将诗中“草长(zh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文学的市场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新世纪文学呈现传统精英文学、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并存的局面。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虽然在读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边缘。《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一书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研究范式,重构了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版图,是一部颇具创新性的学术专著。  笔者在开
最近,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为了听觉的尊严》的文章。文章说日本千叶县新一届市政府为了改造旧城市容,决定将原来的老树全部更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一个叫松川的老人的反对。他认为,本地生活的几千只鸟儿都是依靠现存绿化树的果实过冬的,换掉这些树,这个地区成千上万的鸟儿就会饿死或者迁徙。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天清晨和黄昏聆听那些鸟儿鸣叫的这一听觉享受被剥夺了,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听觉的最起码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通过文本对话,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提高审美情趣,提升道德情操,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一、反复品味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种赛课、观摩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这些观摩课,确实对新课程的推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少课带给一线语文老师的是那些脱离教学实际的、教师用着别扭、学生学得费劲的价值不大的花拳秀脚、条条框框,使得原本十分清晰、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冗杂,搞得一线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懵懵懂懂,甚至感觉自己已经不会上语文课了!所以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折射的崭新理念看,语
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学识、仪态、风格是组成魅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学识是铢积寸累的,仪态和风格也是久已养成的。如果说仪态还可以注意修饰的话,那么要改变久已养成的讲课风格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习惯不尽相同。  比如说,养成口若悬河、泥沙俱下讲课风格的老师,一下要扭转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习惯是不易做到的。现在要探讨的是,
教学目标:  l.通过读课文,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美”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的欢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多媒体演示情景图:首先展示一个涨满清水的池塘和树木、山坡,还有天上的几朵白云;再让圆圆的荷叶一张张从水底慢慢地升到水面上来。  教师适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