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程改革以来,“阅读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仅就如何培养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谈点浅见。
  
  个性化阅读要从培养良好个性起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良好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生是成长、发展的主体,我认为同时又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主体。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个性,促进其和谐发展。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张扬个性是人的权利,但有个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曹文轩在《新人文读本》中说:“人文”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民族……所以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有了良好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才能既不背离原作的主旨,又符合社会的公德,诸如“窦娥的誓愿扩大化了”“杨白劳欠债理应还钱”“大学生救小孩溺死不值得”之类的误读误解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在创造性阅读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打破权威定式、从众定式、唯经验定式等惯常思维定式,才能“思接千载”与“视通万里”。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创造性阅读,有人认为就是求异思维,把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思维画等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创造性思维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统一,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交融。二者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创造思维过程。阅读时读者必须先进入文本,与作者“求同”,解文、知人、论世、察己,才能走出文本去“求异”。在这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对文本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形成独特的感悟。如果这些感悟超越了读者本人以前的认知水平,就是一种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发前人之未发,见别人所未见,那才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能达到前一个层次就不错了,不应奢望学生达到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的水准。
  
  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学生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主体,培养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节课、一本教科书、一年两年就完成,而是中小学甚至于高等教育长期的共同任务。我们的硕士、博士,具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比例有多大?我们的教授人人都具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了吗?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未能形成这种能力。
  针对我国多数学生缺乏创造能力的现实,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揠苗助长,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阅读能力就包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探究和创造多个层次,创造性阅读是最高层次。不打好基础就像盖楼不要下面的各层,只要最高层的空中楼阁一样。我曾有个蹩脚的比喻:阅读能力可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六个基本层次,分别是阅读的根、干(茎)、枝、叶、花和果。创造性阅读之果,是由根、干(茎)、枝、叶供养和花朵孕育而成的。本固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课标”中“逐步培养”一词说明:不培养是不对的,操之过急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水平,但已在本文论题之外。
  “循序渐进”本来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曾经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经验,课程改革以来,不仅被人淡忘,甚至被讥为落后、保守。我在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重提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意在恢复教学的常识,但也准备接受批评。
其他文献
西班牙是流行斗牛的。一个斗牛士用一匹红布激怒一头健壮的公牛,用梭镖和剑慢慢戏弄牛、杀死牛,场面比较惊险、刺激、血腥、残忍。  中国也有斗牛,和西班牙不同。在南方的贵州等地,冬天农闲季节,让两头公水牛互相打斗,决定胜负。农民作壁上观,哈哈大笑。  中国总共有三种牛:黄牛、水牛、牦牛。黄牛主要生活在北方,水牛主要生活在南方,牦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这种分布与气候紧密相关。  殷商时代的黄河流域是亚热带
期刊
记忆里,冬天的村庄像一块冻透了的水晶,风带着尖利的哨音在空荡荡的村道上呼啸而过。屋顶上积着厚厚的一层雪,雪融化了,顺着房檐滴下来,滴着滴着就成了冰凌子。村西的一湾池塘仿佛骤然间凝固了呼吸,变成了一面偌大的玉镜。池塘边的水井,一缕缕蒸汽冒出来,像是池塘无声的呼吸。清晨,村里的水桶依然叮叮咚咚,将一些生气泼洒在村庄的脉络里。  冬天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乐园。尽管看不到雪白的莲花,也看不到池塘莲叶田田的盛装
期刊
四十多年前,我是秦牧的“粉丝”,尽管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他的《花城》和《艺海拾贝》,是我爱读的两本书。  《花城》(作家出版社1961年出版)是本散文集。上世纪60年代,读厌了空洞枯燥、高腔高调的说教文字,秦牧散文无疑是新人耳目的。他的散文谈天说地,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从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构筑了一个趣味横生、奇异多彩的世界。叙述从容,如行云流水。“采取的是像和老朋友在林中散步,或者
期刊
关于鲁迅的名和字,几种“权威”的说法,都显得有点混乱。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的《鲁迅生平著译年表》正文第一句称:“取名樟寿,字豫山(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去读书,在那里的一位叔祖另行给他取名树人,但原名樟寿并不废除。因而《年表》中那句文字应为:“取名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后又名树人。”1981年出版的四卷本《鲁迅年谱》中称:“本名樟寿,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改名树人。”
期刊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义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昨天夜里,端了盆热水在晾台上洗脚,天上一个月亮,盆水里也有一个月亮,突然想到这就是朋友嘛。  我在
期刊
鲁迅作品总让我想到木刻。虽是一字一词的咀嚼,也能感到刀锋的犀利。  且看《药》中的华大妈。华老栓天没亮起身去买“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这一个“掏”字,真是入木三分。不说拿,不说取,而说“掏”,且是“掏了半天”,可见这钱藏得很深。而钱藏得越深,越能说明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或许是他们一生的积蓄。然而,为了一个人血馒头,他们竟把视如生命的钱“掏”了出来。鲁迅正是通过这个“掏
期刊
圆圆的脸盘儿,永远灿烂的笑容。那就是肖海洋。  她不是火而是水,她没有火的雷霆万钧、轰轰烈烈;无论是在课堂上抑或是生活中,你都能感受到她水一般的澄澈纯净,水一般的柔美绵长,水一般的润物无声,水一般的诗心诗情。这就是肖海洋。    让语文诗意地栖居    天生一个肖海洋,她为语文而生!当她登上语文教坛时,幻化出流光溢彩,于是便有了“彩色语文”。  “当懵懂无知的生命渴望智慧的牵引时,这里便是生命的加
期刊
一    议论文体和叙述文体一样也有自己的结构模型,一篇千字左右的议论文一般由3~5个文章结构段落组合而成。在语文课里我们曾这样向学生讲授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文体职能是要提出、论证和确立一个观点,议论文的总体构思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应这样的理论思维框架,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一个很实用的构思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采用“导言——材料——评议”的模式把中心论点和使用的各种材料组
期刊
在城市化滚滚浮尘和喧嚣中,读董一菲老师的《暗随流水到天涯》,不啻天涯飘来一缕清新的风。董老师的笔下,北方原野早春的婆婆丁、农家小院的刺梅蔷薇和小菜园、老屋里的小猫小鼠小鸭小鸡、夏收时节高高的麦秆垛、清澈河水里的小鱼,那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的记忆,那是与自然与环境多么和谐的生命。鲜活到可以呼吸可以品尝可以触摸。怪不得董老师的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阅读大自然”。可以想见,“一个对自然怀有敬畏和深情”的语文
期刊
十几年前,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室,阳光穿越窗户,照得方寸之地金黄透亮。一名清纯、沉静的大学毕业生为求职而来,面带几分羞涩。她,就是谭轶斌。对话三言两语,简单又平常,我欣然应允,她嘴角微动,含而不露地笑了。  我并无相面的本领,不过是因为心中早就有了谱。她就读大学的班主任是我带教了一年的徒弟。这名徒弟品学兼优,大学毕业留校任中文系助教,教务长要她先住到我校,跟班听课一年,进行培养。一年朝夕相处,她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