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程改革以来,“阅读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仅就如何培养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谈点浅见。
个性化阅读要从培养良好个性起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良好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生是成长、发展的主体,我认为同时又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主体。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个性,促进其和谐发展。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张扬个性是人的权利,但有个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曹文轩在《新人文读本》中说:“人文”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民族……所以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有了良好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才能既不背离原作的主旨,又符合社会的公德,诸如“窦娥的誓愿扩大化了”“杨白劳欠债理应还钱”“大学生救小孩溺死不值得”之类的误读误解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在创造性阅读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打破权威定式、从众定式、唯经验定式等惯常思维定式,才能“思接千载”与“视通万里”。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创造性阅读,有人认为就是求异思维,把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思维画等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创造性思维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统一,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交融。二者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创造思维过程。阅读时读者必须先进入文本,与作者“求同”,解文、知人、论世、察己,才能走出文本去“求异”。在这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对文本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形成独特的感悟。如果这些感悟超越了读者本人以前的认知水平,就是一种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发前人之未发,见别人所未见,那才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能达到前一个层次就不错了,不应奢望学生达到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的水准。
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学生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主体,培养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节课、一本教科书、一年两年就完成,而是中小学甚至于高等教育长期的共同任务。我们的硕士、博士,具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比例有多大?我们的教授人人都具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了吗?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未能形成这种能力。
针对我国多数学生缺乏创造能力的现实,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揠苗助长,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阅读能力就包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探究和创造多个层次,创造性阅读是最高层次。不打好基础就像盖楼不要下面的各层,只要最高层的空中楼阁一样。我曾有个蹩脚的比喻:阅读能力可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六个基本层次,分别是阅读的根、干(茎)、枝、叶、花和果。创造性阅读之果,是由根、干(茎)、枝、叶供养和花朵孕育而成的。本固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课标”中“逐步培养”一词说明:不培养是不对的,操之过急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水平,但已在本文论题之外。
“循序渐进”本来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曾经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经验,课程改革以来,不仅被人淡忘,甚至被讥为落后、保守。我在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重提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意在恢复教学的常识,但也准备接受批评。
个性化阅读要从培养良好个性起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良好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生是成长、发展的主体,我认为同时又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主体。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个性,促进其和谐发展。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张扬个性是人的权利,但有个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曹文轩在《新人文读本》中说:“人文”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民族……所以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有了良好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才能既不背离原作的主旨,又符合社会的公德,诸如“窦娥的誓愿扩大化了”“杨白劳欠债理应还钱”“大学生救小孩溺死不值得”之类的误读误解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在创造性阅读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打破权威定式、从众定式、唯经验定式等惯常思维定式,才能“思接千载”与“视通万里”。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创造性阅读,有人认为就是求异思维,把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思维画等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创造性思维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统一,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交融。二者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创造思维过程。阅读时读者必须先进入文本,与作者“求同”,解文、知人、论世、察己,才能走出文本去“求异”。在这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对文本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形成独特的感悟。如果这些感悟超越了读者本人以前的认知水平,就是一种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发前人之未发,见别人所未见,那才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能达到前一个层次就不错了,不应奢望学生达到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的水准。
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学生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主体,培养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节课、一本教科书、一年两年就完成,而是中小学甚至于高等教育长期的共同任务。我们的硕士、博士,具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比例有多大?我们的教授人人都具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了吗?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未能形成这种能力。
针对我国多数学生缺乏创造能力的现实,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揠苗助长,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阅读能力就包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探究和创造多个层次,创造性阅读是最高层次。不打好基础就像盖楼不要下面的各层,只要最高层的空中楼阁一样。我曾有个蹩脚的比喻:阅读能力可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六个基本层次,分别是阅读的根、干(茎)、枝、叶、花和果。创造性阅读之果,是由根、干(茎)、枝、叶供养和花朵孕育而成的。本固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课标”中“逐步培养”一词说明:不培养是不对的,操之过急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水平,但已在本文论题之外。
“循序渐进”本来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曾经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经验,课程改革以来,不仅被人淡忘,甚至被讥为落后、保守。我在此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重提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意在恢复教学的常识,但也准备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