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提升课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
2.分析造成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历史的原因
3.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历史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罪恶
[教学方法]课件中插入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有些问题组内合作讨论解决,由小组选出代表回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问引思
1.历史的书页已经泛黄,经深秋的风吹起,一首来自奥斯维辛小镇的诗篇,落在了我们的桌前,那就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歌,看它能使我们的内心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作者:巴维尔弗里德曼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這里,
不住在集中營
明确:读完这首诗,我感觉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低沉,凄婉,伤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感基调,与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有很大关系: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画。
2.奥斯维辛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收集新闻?(提示,练习册的背景介绍)
明确: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又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窑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近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到250万。
互问明思
1.时光流逝,发生在奥斯维辛这片土地上的战争的已经结束,而作为战争罪恶见证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到底是个什么样?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这座“人间地狱…‘死亡工厂”,明确:奥斯维辛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明确:奥斯维辛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可怕、恐怖、阴森、充满血腥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在集中营里,我们看到了焚尸炉、绞刑架、鞭刑柱、毒气室,我们看到了死难者留下的无数的鞋子和头发。
2.跟随作者的脚步,人们都参观了集中营的哪些地方,人们看到了什么,反应如何,人们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明确:看到布热金卡的大门,阳光明媚、白杨婆娑、儿童追逐;看到奥斯维新的毒气室,人们感到恐怖,终生难忘;看到毒气室与焚尸炉,人们表情茫然;看到头发、鞋子、牢房,人们停止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人们羞红脸;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人们感到感到窒息。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追问深思
1.文章开头写道,“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买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明确:景色固然好,但是于这里的历史极不相配。这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吃惊的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明确:“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切问成思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人民所犯罪恶的缩影。德国和日本作为法西斯阵营的军事同盟,一个在世界的西方烧杀掠夺,一个在世界的东边侵略屠杀,然而当这一罪恶行径结束后,他们对自己曾经向人类所犯下的错误,态度怎样?
明确:战后以及今天的日本,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但不承认,而且美化侵华战争;修改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侵华历史;每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都要去参拜供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德国却采取了和日本截然相反的态度,战争结束以后,德国人民及其统治者彻底认识到了他们对世界人民、尤其是对犹太人所犯下的滔天罪恶,所以有震惊世界的“波兰特之跪”,因为跪下去的是一个波兰特,但是站起来的是一个德意志,他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姿态和态度。
2.从两个国家对待二战以及对世界人民所犯滔天罪行的态度上,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意识不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从而不愿意去警醒、不愿意去忏悔;所以,历史,可以原谅,但不可以被忘记,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况且,今天,战争并没有结束,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仍在继续。伊拉克战争的战火还没有散尽,叙利亚的战火已经燃起…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人民,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我们控诉战争,我们渴望和平。
3.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他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姑娘的内心活动,以“她在想”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1.提升课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
2.分析造成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历史的原因
3.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历史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罪恶
[教学方法]课件中插入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有些问题组内合作讨论解决,由小组选出代表回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问引思
1.历史的书页已经泛黄,经深秋的风吹起,一首来自奥斯维辛小镇的诗篇,落在了我们的桌前,那就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歌,看它能使我们的内心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作者:巴维尔弗里德曼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這里,
不住在集中營
明确:读完这首诗,我感觉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低沉,凄婉,伤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感基调,与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有很大关系: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画。
2.奥斯维辛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收集新闻?(提示,练习册的背景介绍)
明确: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又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窑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近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到250万。
互问明思
1.时光流逝,发生在奥斯维辛这片土地上的战争的已经结束,而作为战争罪恶见证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到底是个什么样?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这座“人间地狱…‘死亡工厂”,明确:奥斯维辛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明确:奥斯维辛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可怕、恐怖、阴森、充满血腥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在集中营里,我们看到了焚尸炉、绞刑架、鞭刑柱、毒气室,我们看到了死难者留下的无数的鞋子和头发。
2.跟随作者的脚步,人们都参观了集中营的哪些地方,人们看到了什么,反应如何,人们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明确:看到布热金卡的大门,阳光明媚、白杨婆娑、儿童追逐;看到奥斯维新的毒气室,人们感到恐怖,终生难忘;看到毒气室与焚尸炉,人们表情茫然;看到头发、鞋子、牢房,人们停止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人们羞红脸;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人们感到感到窒息。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追问深思
1.文章开头写道,“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买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明确:景色固然好,但是于这里的历史极不相配。这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吃惊的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明确:“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切问成思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人民所犯罪恶的缩影。德国和日本作为法西斯阵营的军事同盟,一个在世界的西方烧杀掠夺,一个在世界的东边侵略屠杀,然而当这一罪恶行径结束后,他们对自己曾经向人类所犯下的错误,态度怎样?
明确:战后以及今天的日本,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但不承认,而且美化侵华战争;修改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侵华历史;每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都要去参拜供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德国却采取了和日本截然相反的态度,战争结束以后,德国人民及其统治者彻底认识到了他们对世界人民、尤其是对犹太人所犯下的滔天罪恶,所以有震惊世界的“波兰特之跪”,因为跪下去的是一个波兰特,但是站起来的是一个德意志,他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姿态和态度。
2.从两个国家对待二战以及对世界人民所犯滔天罪行的态度上,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意识不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从而不愿意去警醒、不愿意去忏悔;所以,历史,可以原谅,但不可以被忘记,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况且,今天,战争并没有结束,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仍在继续。伊拉克战争的战火还没有散尽,叙利亚的战火已经燃起…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人民,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我们控诉战争,我们渴望和平。
3.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他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姑娘的内心活动,以“她在想”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