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地绘画 单纯地表达

来源 :美术文献·学校体音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繁(以下简称“梅”):你的作品从整体上来看似乎很容易解读:首先从题材上来看,你选取的是传统水彩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题材——风景;再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也颇为中规中矩——以写实的手法细腻而真实地还原自然美景的客观面目。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创作的风格取向的?
  杨青(以下简称“杨”):我比较喜欢写实风格的艺术,我想尽我的能力,画出一些能感染我的画面,仅此而已。在艺术表达上,我尽可能做到单纯,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我比较偏好古典主义艺术,这种兴趣在当今时代可能是不时髦的。现在的主流文化观念是艺术进化论,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冲击下,无形中将艺术分为先进的和落后的观念。其实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就像问盐和糖哪个更好吃一样。现在各个创作风格都有自己的圈子和收藏群体,兼容并存。我觉得从时代的发展来看,人的生活表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内心世界的变化却很小,千百年来,审美取向仍有趋同之处。


  梅:那么你認为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杨:我觉得古典艺术追求共性多一点,现当代艺术追求个性多一点。
  古典艺术中有一种共同的美的原则,比如古希腊的帕麦农神庙,它就是宇宙的一个胳膊一条腿,它的美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现当代艺术更强调创意,强调实验性,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些艺术形式可能朝生暮死,它们象水一样冲刷了社会,之后就没用了,可以扔掉,但是它们也是一种革命,给社会注入新鲜血液。当代艺术的美是在变化中产生的,很碰撞,侧重于打破和重建,和当代人的时尚生活咬合得很紧,是零距离的。
  这有点像古典音乐和摇滚乐,古典音乐美在距离,摇滚乐美在零距离。变化与不变是互为转换的,距离与零距离也互为存在。
  梅:水彩画历来是一个非常讲究本体语言特色的画种,其由绘画材质、工具、载体等带来的特殊的透明感、轻快感等在许多画家的创作中被有意地加以放大。以我们本地的另外几位水彩画家的创作为例,如王涌的水彩静物画整体上用色非常素雅,喜好对物象做平面化的处理,而突出肆意挥洒的笔触和水彩薄而透明的特性,以及色与色之间自然互渗的韵味;陈勇劲作品中的主体静物非常细腻写实,但其置物台和背景墙壁等的刻画却也相当写意,甚至有些画作中还有颜色自由流淌的痕迹。与这些画家们相比较而言,你画中的色彩更为厚重,如《山脚下的风景》《草》《雪山》等,看上去甚至有些油画的意味,你为什么很少像大多数水彩画家那样去凸显水彩画的特性呢?


  杨:我比较喜欢美国的水彩画家怀斯,他最擅长的是干笔水彩画,我在学生时代第一次看到他的画册时很震惊——原来水彩也可以这样画,这么厚重。不过,我觉得作画的技法对画面来讲意义不大,有时可能还是一种束缚。只要画面需要,我也会用湿画法来处理画面。只有顺着感觉走的技法才是好技法,感觉不好的时候,技法是无能为力的。
  梅:如你所说,你的绘画手法非常朴素,而从你所偏爱的题材上看来,你的创作动机也应该是非常朴素的,你画中的那些美景,带给观众的是一种非常自然、客观的美感,你似乎很少在画面中加入你的主观情绪。
  杨:是的,我的绘画手法很朴素,而且很少加入我的主观情绪。我坚持这样画是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我曾经囫囵吞枣地将《圣经》看了一遍,它的文字风格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它的文字是这样的:“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找到了;敲门,就给你们开门。”很朴素很简洁,没有半点抒情的成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它绝对不是文学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后来我的结论是文学渲染和抒情有讨好读者的成份,而圣经是神的智慧,至高无上,用不着讨好读者,所以这种很朴素的文字其实是一种境界的升华。通过这一点我联想到:在道家学说中大自然是“道的本体”,它恩泽万物,也是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如果画家仅仅是通过画优美的风景来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那境界就小了。
  在西画里面,乔托的画风很朴实,远没有后来的提香那样对人物形体描绘得细腻优美,也没有委拉斯贵支那样对人物性格剖析得细微深刻,但是他有一种纯净博大的意境,将圣坛画阐释得很纯正。这一点有点儿象中国画,认为意境比抒情更重要。抒情是个人情感占上风,意境美是被画的对象本身产生的美,是它的气场,有很大的精神力量,给你开阔的情感。


  最近看了一本外国人写中国赏石文化的书,其中有一篇将石头写得有血有肉,很抒情。其实中国人重理念,欣赏的是石头本身美的气场,而不是与石头相关的美的故事,我们玩石头是喜欢石头本身,而不是借此抒情。从这一点上来说很像我的风景画,我喜欢那些风景,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美的意境,我不失真实地表现了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参与了发现,并通过我的眼光过滤掉了杂质,留下了具有感染力的东西。
  梅:不知道你说的这本书是不是《世界中的世界》。我恰好几个月前买了这本书。其实历代的人们对于石头的欣赏也是非常纯粹的,自然的,赏石的过程无需诉诸于人为附加其上的文化属性。对于其它物件的赏玩也是一样,历代有很多人着迷于收藏、把玩各种精致器物,多半也都是出于对器物本身美感的欣赏。你家先生对于古玩的鉴赏与收藏在圈内是非常有名的,那么每天身处于那些或精美,或古朴的器物之间,是否对你的创作有所影响呢?
  杨:对,这本书就是《世界中的世界》。我先生的兴趣爱好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说一个黄花梨的小箱子,或是唐代的高古瓷,它们看上去太普通了,但其实朴素的后面藏有精神高度和技术含量,要品味它们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因此也会越品越有味。   中国的很多艺术品都是没有时间观念的,它们不会告诉你它们描述的是清晨还是黄昏,是人生的青春期还是古稀之年。它们就是一个美的物件,就是一张美的画。中国的艺术品注重的是存在而不是表达。存在是恒古不变的,而表达是短促且有限的。
  梅:你在自述中提到“反思和无思都是我喜欢的状态。反思可以使人正本清源,无思则可以让我淡出世外”,能同我们分享一下你“反思”与“无思”的心得么?
  杨:反思后的作品就像葡萄酒,它需要酿造过程;无思时的作品就像葡萄汁,还是鲜榨的,它清爽可口。它们都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只是适用的环境和心情不一样而已。


  梅:我注意到你的一张照片中的背景是几幅油画,也是你的作品么?水彩与油画,尤其是现当代的水彩和油画,在创作方向上有很明显的区别,前者基于写生,多表现一些客观的静物、风景,如果画人物,也很少带有主观性的因素;而后者在近几十年间却越来越多元,且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你怎样看待这两个画种在当下的创作性质上的差异?
  杨:我在俄罗斯的时候,画的是油画,回国后还是主要画水彩。油画和水彩画由于材料性质区别很大,作画方向也各有不同,油画倾向当代艺术的占大多数。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当代艺术好像被资本架空了,泡沫太大,那些油画给人的兴奋点不再是审美高度,而是价格高度。这样就会造成人心浮躁,作品也越做越大,浪费也大,相对来说,水彩更环保一点。(笑)
  梅: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主任刘寿祥老师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中说过:“文气、冷静、群体关系和谐,是湖北水彩画家的普遍特性,他们在精神上有共同的追求,常在一起交流新技法、新思路,从而也促进了水彩画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你对此怎么看?
  杨:武汉的艺术生态很好,特别是水彩这一块,很有环境。刘老师总对我们说:“热爱很重要,要对水彩画充满热爱、充满尊重,才可以画得更纯粹,也更纯净。”刘老师治学态度一贯严谨,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透着特有的真实和激情,于平淡之中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刘老师在技法上从不保守,这样就更加促进了我们这个群体的相互学习和提高,他对我们年轻一辈都给予了厚望。
  我想每一个画画的人都希望能成为大画家,但这不可强求。对于我来说只要自己努力了,自己对自己满意就可以,这种“心理收获”和大画家是一样的。
  杨青,女,1971年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199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任教。2003年至2005年武汉大學城市设计学院硕士。2008年至2009年国家公派赴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留学。
  2015年水彩画《武汉印象.晨曦》《武汉印象.黄昏》入选“武汉印象美术作品展”
  2014年水彩画作品《紫金岭.冬》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武汉美术馆收藏;
  2014年水彩画作品《晨曦》《暮色》入选“武汉印象美术作品展”
  2012年水彩画作品《老墙》入选“全国第十届水彩粉画作品展”;
  2012年水彩画作品《郊外的斜阳》获“湖北省高校第五届美术作品大展”银奖;
  2011年十一月,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湖光山色——杨青个人画展》;
  2010年在武汉大学举办“涂绘——杨青作品展”;
  2010年水彩画《冷冬》《草》《雪山》入选“回顾与展望一一湖北省水彩二十年回顾展”,并被“湖北省美术馆”收藏;
  2010年水彩画《山脊》入选“回顾与展望——湖北省水彩二十年回顾展”;
  2010年8月《寂静》获“湖北高校第四届美术与设计大展”银奖;
  2010年水彩画《寂静》被“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收藏;
  2007年水彩画《正午的工地》入选《全国第八届水彩粉画作品展》;
  2006年水彩画《不远处的群山》入选《湖北省中国山水画油画水彩风景画作品展》;
  2006年水彩画《极地风景ON1》在《第五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6《极地风景ON3》入选《第五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
  2006《极地风景ON4》入选《第五届湖北省水彩粉画作品展》;
  2005年水彩画《山脊》获《湖北省第二届高校美术作品展》金奖;
  2004年水彩画《山脚下的风景》获《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铜奖《湖北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发表于《美术》2004第十期;《美术观察》2004第十期;《水彩艺术》2004第十期;
  2002年水彩画《休闲》入选《全国小幅水彩写生作品展》;
  2002年水彩画《肖像》获《全国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60周年画展》,优秀奖;
  水彩画作品被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美术馆”。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任教学校的音乐课。在我们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设备匮乏:一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二没有基本的音乐教学器材,没有钢琴、风琴、电子琴。作为音乐教师,你怎么教音乐课呢?一句话,就是凭嘴巴教唱歌,偶尔用用音响设备和多媒体。因此,教音乐课,有一定的困难。  我开始教课本上的歌曲时,所用的方法不外乎是老师教,学生唱,一句一句地学,最后连起来唱,反复训练。这样教学,老师课前要做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先
期刊
一、教学内容  一、二年级跳跃游戏第二课时动物运动会——各种方式的双脚跳。  二、教材分析  跳跃性练习是人体通过下肢的支撑用力、克服自身体重、向一定方向腾起的一种运动形式。它具有发力的突发性和高度的兴奋性等特点,练习速度快,肌肉紧张性大,是体能训练用以发展快速力量和弹跳力的有效训练手段。本节课选取水平一阶段跳跃部分的内容,侧重发展学生腿部爆发力和小肌肉群的力量,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方式的双脚跳
期刊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习惯决定成败。”教学中,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知”、“行”、“意”、“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拟定规则,进行“知”的教育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一是制定班级规则。教学中,我根据学校、学生
期刊
耐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基础的工作,而中长跑训练单调、枯燥,训练强度大,训练量往往又多,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惫,产生厌恶情绪。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行动研究等方法,主要阐述如何提高基层中长跑的训练效果的途径、方法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可以为基层的科学训练、技术的改进完善和训练管理等提供参考。  温岭市太平小学建立田径队以来,对如何提高中长跑训练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结
期刊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二声部合唱教学是个难点。二声部歌曲音准难把握,演唱时学生容易相互干扰影响,有时唱着唱着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时两个声部的学生都大声唱,企图压倒对方,出现“喊歌”现象。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路。不少教师直接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进行各声部乐曲歌词的教学。这样做,学生的学习速度可能会快一点,但结果却是学生只会自己声部的旋律,而不熟悉另外一个声部,导致唱着唱着就被带走调了。再加上
期刊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要实现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就必须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体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无论是室内的理论课还是室外的活动课,都要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
期刊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审美经验也开始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问题,而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界极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网络游戏占据学生心理日趋明显  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就曾在广西南宁市的几所小学进行实习考察,我发现,网络游戏以其自身所独具的娱乐性与极佳的视觉感官体验吸引着广大小学生。网络游戏以其最独特的视觉形象在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发
期刊
十堰市黄龙镇中心小学地处十堰城区西郊,始建于1904年,座落于美丽而神奇的白马山脚下,是十堰城区最古老的学校之一,现有12个教学班,521名学生,教职工36名。为了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体艺教育和少年宫建设工作,展示学生的艺术特长和少年宫活动的效果,十堰市黄龙镇中心小学自2014年9月起开展了特色大课间少年宫艺术展示活动,到2016年9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
期刊
案例背景  以人为本的现代观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过去完全按教育者的意愿塑造儿童的灌输方式,建立为儿童的主动成长提供“支点”的教育。  教学内容  本课《花点心》为人美版教材第一册第8课的内容,“设计·应用”领域课程。  思考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观察,发现花点心的颜色和造型特点,主动尝试、探究泥塑揉、搓、压、捏等基本造型方法,创造性地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