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盛宴”开幕 老将“宝刀未老”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klfk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提琴是一件完美的乐器,它的声音充满温暖的阳光感,有着雄性般的健康魅力。大提琴演奏艺术流入中国多年,出自中华大地的大提琴演奏家已经在世界乐坛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中国却始终没有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囊括教学、研究、演奏在内的一流大提琴艺术节。如今,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上了——首届北京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音乐节举办了各类教学、研讨、演奏的大师班和音乐会十余场,来自全国各专业院校和演奏团体的大提琴专家及教授出席了艺术节,还有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的特邀外国专家莅临。应该说,这是一次国内大提琴界难得的盛会,亦是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专业艺术活动。
  首届北京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的上半场非常有意义,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总书记叶小文先生手持大提琴第一个出场,他在几位美女大提琴教师的陪同下,演奏了圣-桑的名曲《天鹅》。叶小文是一位政治家,但却迷恋于古典音乐和大提琴,六十岁后才开始学习大提琴,当晚他演奏的《天鹅》音色端正,音乐自然,其效果很有模样。


  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马雯在上半场演奏了布鲁赫的《希伯来祷歌》。这是一首情感深邃、忧郁悲切的作品。马雯的演奏自然大气,乐句的幅度开阔舒展,音乐中特有的希伯来韵味清晰浓郁。我很欣赏她深沉的右手运弓,扎实的功力使其声音带有一种“凝练”般的肃穆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朱牧副教授演奏了德·法亚的《火祭舞》,这是一首西班牙风格的热烈舞曲。朱牧的演奏表现出另一种风格,即热情、激昂、浓烈,他的大提琴拉出了圆号般的声音,给现场听众带来了听觉上的震撼。
  下半场,大提琴家、指挥家朱亦兵首先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演奏了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作为对刚刚去世的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教授的悼念。朱亦兵以丰富的音乐感和手势指挥乐团,为大家奉献了一段细腻而充满深情的音乐。
  本场开幕音乐会的重头戏在最后一个曲目:艺术节特邀外国专家、加拿大籍的老大提琴家张力科,在朱亦兵指挥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下,出色地演奏了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张力科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和最高演奏家文凭。他多年来在国外从事交响乐、室内乐演奏,是一位艺术经验丰富的优秀大提琴家。他也经常从事独奏活动,与很多乐团合作演出过大提琴与乐队的作品,其中包括卡巴列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黄安伦《大提琴协奏曲》等。现在的他任职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当晚的音乐会上,张力科一出台就赢得了人们长时间的掌声,看来很多人都是冲着他的演奏而来的。出国数十年,张力科在六旬开外时回到故里,以自己成熟的琴声和辉煌的技巧,带给了人们一份珍贵的厚礼。
  普罗科菲耶夫《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是二十世纪中伟大、复杂、艰难的大提琴杰作,它出自普罗科菲耶夫之手,却因得益于罗斯特罗波维奇,后来被作曲家题献给这位大提琴艺术巨匠,并由他在全世界广泛演奏。这是一部世界大提琴文献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由于乐队部分并非纯协奏成分,而音乐上又与作曲家的后期交响曲有着相同的思维,故被命名为“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面对这部鸿篇巨著,张力科显示出“宝刀未老”的演奏状态和能力。他镇定自若,将三个乐章一气呵成,使人们看到了一位信心十足的老演奏家。我观张力科,深深感到他艺术功力的强大和演奏经验的丰富。《交响协奏曲》是一部连年轻演奏家都“望而却步”的作品,可他不仅敢选择它,还能够出色地演奏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带有奇迹性的壮举。而说到奇迹性,有一点是需要解释的,任何奇迹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雄厚的实力作为保证。张力科以六旬开外的年龄演奏《交响协奏曲》,靠的就是年轻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及后天长期艺术实践所积累的雄厚实力。
  第一乐章开始,随着乐队短暂有力的和弦引入,独奏大提琴以深沉昂扬的演奏登场,张力科右手运弓结实有力,“吃弦”的效果非常扎实。他充满激情地演奏第一主题,很快通过变化发展将音乐带入戏剧性高潮。在一阵富有表情的乐队协奏之后,张力科以轻松柔和的运弓奏出了第二主题,顷刻间,一种崇高、明朗、热情的情调“倾泻”而出,这个带有俄罗斯民歌风格的旋律,被张力科甜美的音色浸润得格外鲜活,而音乐则在一种温柔的感觉中流淌而出。展开部与再现部,张力科以更加积极的演奏,赋予了音乐灵活的展示与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两个部分中,张力科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的左手速度虽然适中,但运指却很清晰,大量高难度的变音经过句完成得流畅自如。他的右手运弓时而势大力沉,时而轻柔延绵,音色变化十分丰富。
  第二乐章是全曲中最庞大的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多样。此时张力科的演奏已完全放开,激情的状态表现得十分充分。通过大段的华彩部分后,乐章的两个主题分别在史诗般的英勇氛围和宽广的抒情氛围中出现,音乐在不断的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成熟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戏剧性,交响性的矛盾对峙和情感变化一波接一波,整个乐章如同色彩鲜艳的万花筒,将音乐的抒情性、英雄性、拓展性特征完美地呈现出来。张力科与朱亦冰棒下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遥相呼应”,以富有说服力的演奏,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推向了一个“顶端”的高潮。


  第三乐章是一首二重变奏曲。端庄、田园风格的第一主题和活跃、舞蹈风格的第二主题均极有个性,而以它们为基础的一系列变奏,则显得丰富多样、炫目多姿。张力科一开始就以平稳宽阔的运弓,奏出了缓慢而带有韵律性的第一主题旋律,接下来的各种“加料”变奏他拉得很灵巧,为音乐增加了愈加活跃的气氛和装饰感。而后的第二主题,张力科演奏得很有“弹性”,俄罗斯民间舞曲的特性从他的琴声中“跃然而出”,带有着幽默的生活趣味感和“野性”味道。之后的音乐变得越来越高昂和富有欢庆气氛,在一段乐队插部后,随着张力科在指板尖极高音域处奏出的一组快速音符,整部协奏曲在一个有力的短暂和弦中结束。
  当晚普罗科菲耶夫《交响协奏曲》演奏完后,张力科受到现场听众热烈的欢迎和祝贺,几次谢幕都下不了台。那天台下的听众基本都是行内人,大家都对这位六旬开外的“老将”的表现钦佩不已。激动之余,我觉得这位老演奏家的成功应归功于以下三点的优势。
  技术保持良好。由于基本功扎实,再加上数十年于国外未脱离演奏一线的经历,张力科的技术保持得很全面。当晚面对《交响协奏曲》这部奇难的作品,他的演奏让人们放心。当人们看到他胸有成竹地在高把位(拇指把位)上演奏高难度变音及六度、八度双音时,无不对他出色的左手掌控力和音准把握性暗暗叫好,而他全场所表现出的扎实的运弓技巧,则让人们领略到了厚重、温暖、细腻的优美声音。我在现场观察到,张力科右手臂、腕、指的调节能力很强,这一方面使他获得了“放松”的运弓感觉,另一方面又使他在演奏抒情乐句时获得了尽情的歌唱性。
  音乐成熟稳健。普罗科菲耶夫这部作品并非纯技巧炫耀式的作品,它有着深邃的音乐性及“怪异”的现代特征,是一部在音乐上极难驾驭的作品。演奏者若在音乐上不过关,是绝不可能将它奏出正确味道的。张力科当晚的演奏给人的感觉是用技巧驾驭音乐,全曲的掌控都在恰如其分的音乐氛围之中。人们感觉到,无论是第一乐章的奇妙、第二乐章的恢宏、第三乐章的激情,他都能以沉稳的状态予以驾驭、调控和处理,整部协奏曲亦给人们带来了均衡、协调的完整结构感,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心理状态尤佳。众所周知,演奏《交响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谁都要有沉重的技术及音乐负担,而若想解决这种负担,就一定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张力科以六旬开外的“高龄”演奏这部作品,其心理状态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所幸这位老演奏家先天因素和后天积累并存,当晚以尤佳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惊喜,这一点恐怕是许多年轻演奏家都不具备的优势。
  “大提盛宴”开幕,老将登台出彩,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如同节日一般,来自全国的大提琴同行汇聚一堂,授艺解惑。当开幕音乐会在张力科雄劲果断的琴声中结束时,一项美好的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端。愿这个开端不断延续下去,成为一段辉煌历史的伟大印证。
其他文献
丽斯·德拉萨勒(Lise de la Salle)——法国新生代女钢琴家,1988年生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时,法国电台直播她的首场音乐会,十三岁时她和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囊括国际国内多个比赛的重大奖项。丽斯曾经师从尼米洛维斯基(Pascal Nemirovski)、雷切(Pierre Réach)和吉纳维芙(Ge
期刊
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中,爱乐者们定能接受一次灵魂与肉体的洗礼——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将首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奏打击乐协奏曲《萨满》。  伊芙琳·格兰妮从八岁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十二岁时完全失聪,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她是位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比如流行乐的比约、波比·麦法连、史汀,
期刊
第一次接触到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是在2009年,他们在东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我就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改编得令人耳目一新,在重奏的编排上敢想敢为,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四钢琴重奏组合难能可贵,因为许多组合就是因为配合乱、曲目无聊而最终告竭,而格什温四钢琴重奏恰恰相反,在欣赏过他们弹过一首作品后,你会非常渴望知道下一首的亮点在哪里。  2014年,受到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邀请,格
期刊
乌特·兰帕(Ute Lemper),当代著名的女歌唱家与演员。也许在中国还未被广大乐迷熟知,但她早已享誉国际乐坛。乌特·兰帕出生于德国的罗马天主教家庭,十六岁就展露了过人的声乐天赋,加入当地知名的爵士摇滚歌唱组合,后进入专业戏剧、舞蹈学院学习音乐与表演。少时的学习与演出经历为她的音乐风格提供了多元化与专业性的积淀。成为专业音乐剧演员后,她凭借音乐剧《芝加哥》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成功并获得大奖。  在1
期刊
填满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一共需要四千个“坑”,或至少甲壳虫乐队这么说过,在他们的歌曲《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Life)末尾的歌词中。现在,如果在那个数字上再增加一千五百个的话,那么在BBC逍遥音乐节期间,每天来参加音乐会的观众将把这座音乐厅的十二个门全都堵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音乐会的观众数量能达到如此之多。无论老幼,第一次来音乐会的还是音乐会的常客,穿西装还是穿T恤衫的人,大家对于能
期刊
珍妮特·贝克(Janet Baker)1933年8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东北部古城约克郡治下的一个叫哈特菲尔德的小城镇。她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在当地可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业余时间她的父亲经常去一个男声合唱团演唱,而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教堂的唱诗班合唱是另一个施展其爱好的地方。珍妮特从小就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哥哥彼得随父亲一起到教堂,正是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氛围使他们受到了最初的启蒙。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
期刊
庄加逊绝对是个异数。  她拉大提琴,自己上台演出,也做音乐演出,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书,给一些朋友的项目做策划,就连信手涂鸦的东西也被行家说有灵气。当然她也写文章,有关音乐,却和时下的乐评毫无相干。不少编辑第一次跟她打交道时都会说“庄加逊先生”,因了她名字的误导,也因了她大气沉静的文风。  读她的文字,哪怕是旧文也能读出新意。比如新近结集出版的《陌上花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通灵的人。这里的“灵”不是装
期刊
《歌剧新闻》Opera News  2013年 9月号  9月2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百二十九个音乐季以《叶甫根尼·奥涅金》作为首场剧目开幕,女主角是当今最红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娜·涅特布科(Anna Netrebko)。杂志以《安娜时代》为题刊出长篇访谈文章。生活中的涅特布科似乎更美艳迷人,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超凡魅力。这位俄罗斯女高音现在被誉为自帕瓦罗蒂之后世界上最耀眼的歌剧巨星。她与乌拉圭男中
期刊
有一些乐评同仁对我说:“克莱斯勒和托斯卡尼尼今天在香港能复兴,唱片能够畅销,你的功劳不小!”说实话,在今天,艺术的真正价值已在很大程度上为商业宣传所掩饰,要真正懂得,一般乐迷是需要介绍了解的。香港乐坛节目水平,自去年文化中心把马勒“第九”搬上舞台之后,已有很大的提高。再以吉塞金和霍洛维茨为例,很久以来,尽管我也佩服霍,但却一直以为霍的声誉是时势造英雄,超过了他真正的成就;因为除了弹老柴和拉赫玛尼诺
期刊
(In Mozart’s Shadow: His Sister’s Story)  Harcourt Children’s Books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卡洛琳·梅耶(Carolyn Meyer)  搞音乐的人群里,有一件事情是颇为悲剧的: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其实没多大天赋。可是,另外一件事情则比它悲剧得多:你有了足够的天赋,却不得不身为莫扎特的姐姐。这本书所讲的,就是娜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