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是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实施时要注意它的趣味性、体验性、探究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82-01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和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感思维,从而在情感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爱好活动,生活经验不丰富,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不强,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情境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花果山中三只小猴子吵着要候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以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要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同样长的三根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的公平吗?公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新课。
二、创设体验性的情境,深化学生认知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探究性的情境,引发多想多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天生的探究者,而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首先提问:“给你3根小棒,首尾相接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猜测后,我再让学生动手用事先准备的小棒(绿色小棒2厘米,红色小棒5厘米,蓝色小棒6厘米,另外一根最长的8厘米)分组动手操作,并相机填写表格,学生在一番动手操作后,都纷纷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探究性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还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萌发创造的激情。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燕《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时代教育2008年4月
[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82-01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和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感思维,从而在情感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爱好活动,生活经验不丰富,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不强,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情境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花果山中三只小猴子吵着要候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以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要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同样长的三根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的公平吗?公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新课。
二、创设体验性的情境,深化学生认知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探究性的情境,引发多想多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天生的探究者,而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首先提问:“给你3根小棒,首尾相接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猜测后,我再让学生动手用事先准备的小棒(绿色小棒2厘米,红色小棒5厘米,蓝色小棒6厘米,另外一根最长的8厘米)分组动手操作,并相机填写表格,学生在一番动手操作后,都纷纷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探究性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还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萌发创造的激情。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燕《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时代教育2008年4月
[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