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学科属于基础学科之一,和语文、英语并称为三大主科。可以说,三大主科中,语文、英语都属于语言学科,偏向文科的范畴,而数学学科比较特殊,则属于偏向理科的学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很多同学在升入初中后,感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加大,学起来困难。实际上,难不难是一个主观感知的问题,并非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问题。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感觉,很可能与教师的授课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之一,和语文、英语并称为三大主科。可以说,三大主科中,语文、英语都是语言学科,属于文科的范畴,而数学学科比较特殊,属于理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很多同学在升入初中后,感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加大,学起来有些困难。实际上,难不难是一个主观感知的问题,并非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问题。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很可能与教师的授课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那么,如何让学生学起数学来不再感到难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好之”并“乐之”。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前提就是要有兴趣。学习也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大家认为有难度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学科中,到处都是数字、公式、定理、公理等,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要想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们要给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公式、定理、公理等镀上一层温情,让学生感到温暖,从而感到学有趣味。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故事是最打动人心的,在数学课中,时不时地加入一些故事的元素,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比如,讲到圆周率时,我就会自然引入祖冲之的故事。通过讲祖冲之的故事,不仅可以得到圆周率的演变过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因为我们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要比欧洲一些国家早了好几百年呢。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其次,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与自己也可以动手参与其中相比,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在需要用到一些教具的时候,我就动员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我把它称为“学具”。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学生也可以在下边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里的动手还包括另外一些手段,比如,让同学们到黑板上演练并讲授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试题的演练,当我们把一些公式和定理讲授完后,总是要通过一些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让一些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课”,这样的经历使得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的影响颇大。故事说的是有两座庙宇,一个庙宇的和尚外出办事总要经过另外的一座庙宇,在经过时,另外一座庙宇的和尚一定会出来和其进行斗法。故事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斗法的过程:庙宇的小和尚受师傅的委托下山到菜市场买菜,途径另外一座庙宇,远远地看到一个小和尚在庙门前等待。待其走近后问道:你去哪里?小和尚回答道:脚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另一个小和尚听到这样的回答,竟不断挠头,无言以对,于是急忙赶回庙宇向师傅请教:师傅师傅,我问他去哪里,他说脚去哪里,他就去哪里,我如何应答。师傅说:你可以问他,如果没有脚呢,你又去哪里?小和尚豁然开朗,于是第二天又到庙门口等待。远远看到那个小和尚又朝庙门口走来,于是急忙拦下他问道:你去哪里?结果小和尚答道:风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小和尚没有料到会这样回答,竟无言以对,只能跑回庙中请教师傅给如何应答。师傅很耐心地对自己的徒弟说:你可以接着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将去哪里?小和尚顿时豁然开朗。这次,师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循循善诱地继续引导自己徒弟,如果下次你问他去哪里时,他回答水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怎么应对呢?自然就可以问,如果没有水呢,你将去哪里?然后师傅一一列举了多个例子。徒弟谨记在心,信心满满。第三天又早早等在庙门前,看到小和尚经过时,急忙上前问道:你要去哪里?结果小和尚答道:我去菜市场。小和尚一愣,遍寻脑子中自己师傅的教导,并没有这样的假设与应对,因而一时语塞,无法应对……
故事到此算是讲完了,但是它留给我深深的思考。这何尝不是映射了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呢?故事中的师傅可以看做是我们教师自己。而故事中问你去哪里的小和尚就可以视作我们的学生。而另外一个小和尚就可以视作我们的命题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苦口婆心地讲述了各种可能的情况,学生看似对各种情况已经了然于心、应对自如,但是一到考试时,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很多问题仍然不会回答。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会学习而不会考试的情况。故事中的小和尚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回答,使得另外一个小和尚无法应对,这就像命题人不断变换试题的某个条件,结果导致我们的学生无法应答一样。我们的学生掌握了一种情况,但到了真正考试时,试题不可能和我们平时所练习的题目一模一样,即使极其相似,但是保不齐其中的某项条件悄然间变换了,结果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能够使得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才行。只有学生掌握了思维方法,才可能举一反三,不被各种各样的条件置换而难倒。如果故事中的小和尚不是只记住师傅的答案,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的方法,在第一次时自然就会轻松应对。即使到了最后的问题,当别人说我要去菜市场时,自然也可以继续发问,如果没有菜市场,你又去哪里?可见,故事中的小和尚看似十分刻苦认真,但是并没有抓住学习的本质问题,从而导致屡屡被难住。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最本质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学会思维,这样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之一,和语文、英语并称为三大主科。可以说,三大主科中,语文、英语都是语言学科,属于文科的范畴,而数学学科比较特殊,属于理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很多同学在升入初中后,感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加大,学起来有些困难。实际上,难不难是一个主观感知的问题,并非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问题。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很可能与教师的授课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那么,如何让学生学起数学来不再感到难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好之”并“乐之”。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前提就是要有兴趣。学习也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大家认为有难度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学科中,到处都是数字、公式、定理、公理等,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要想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们要给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公式、定理、公理等镀上一层温情,让学生感到温暖,从而感到学有趣味。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故事是最打动人心的,在数学课中,时不时地加入一些故事的元素,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比如,讲到圆周率时,我就会自然引入祖冲之的故事。通过讲祖冲之的故事,不仅可以得到圆周率的演变过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因为我们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要比欧洲一些国家早了好几百年呢。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其次,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与自己也可以动手参与其中相比,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在需要用到一些教具的时候,我就动员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我把它称为“学具”。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学生也可以在下边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里的动手还包括另外一些手段,比如,让同学们到黑板上演练并讲授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试题的演练,当我们把一些公式和定理讲授完后,总是要通过一些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让一些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课”,这样的经历使得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的影响颇大。故事说的是有两座庙宇,一个庙宇的和尚外出办事总要经过另外的一座庙宇,在经过时,另外一座庙宇的和尚一定会出来和其进行斗法。故事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斗法的过程:庙宇的小和尚受师傅的委托下山到菜市场买菜,途径另外一座庙宇,远远地看到一个小和尚在庙门前等待。待其走近后问道:你去哪里?小和尚回答道:脚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另一个小和尚听到这样的回答,竟不断挠头,无言以对,于是急忙赶回庙宇向师傅请教:师傅师傅,我问他去哪里,他说脚去哪里,他就去哪里,我如何应答。师傅说:你可以问他,如果没有脚呢,你又去哪里?小和尚豁然开朗,于是第二天又到庙门口等待。远远看到那个小和尚又朝庙门口走来,于是急忙拦下他问道:你去哪里?结果小和尚答道:风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小和尚没有料到会这样回答,竟无言以对,只能跑回庙中请教师傅给如何应答。师傅很耐心地对自己的徒弟说:你可以接着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将去哪里?小和尚顿时豁然开朗。这次,师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循循善诱地继续引导自己徒弟,如果下次你问他去哪里时,他回答水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怎么应对呢?自然就可以问,如果没有水呢,你将去哪里?然后师傅一一列举了多个例子。徒弟谨记在心,信心满满。第三天又早早等在庙门前,看到小和尚经过时,急忙上前问道:你要去哪里?结果小和尚答道:我去菜市场。小和尚一愣,遍寻脑子中自己师傅的教导,并没有这样的假设与应对,因而一时语塞,无法应对……
故事到此算是讲完了,但是它留给我深深的思考。这何尝不是映射了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呢?故事中的师傅可以看做是我们教师自己。而故事中问你去哪里的小和尚就可以视作我们的学生。而另外一个小和尚就可以视作我们的命题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苦口婆心地讲述了各种可能的情况,学生看似对各种情况已经了然于心、应对自如,但是一到考试时,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很多问题仍然不会回答。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会学习而不会考试的情况。故事中的小和尚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回答,使得另外一个小和尚无法应对,这就像命题人不断变换试题的某个条件,结果导致我们的学生无法应答一样。我们的学生掌握了一种情况,但到了真正考试时,试题不可能和我们平时所练习的题目一模一样,即使极其相似,但是保不齐其中的某项条件悄然间变换了,结果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能够使得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才行。只有学生掌握了思维方法,才可能举一反三,不被各种各样的条件置换而难倒。如果故事中的小和尚不是只记住师傅的答案,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的方法,在第一次时自然就会轻松应对。即使到了最后的问题,当别人说我要去菜市场时,自然也可以继续发问,如果没有菜市场,你又去哪里?可见,故事中的小和尚看似十分刻苦认真,但是并没有抓住学习的本质问题,从而导致屡屡被难住。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最本质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学会思维,这样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