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想、做、演”中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mem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毫升与升的认识”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数与量”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本堂课为第一个课时,旨在让学生能初步建立毫升与升的量感,可以使用毫升与升描述液体的多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到1 L=1 000 mL.
  【关键词】毫升;升;激发兴趣
  一、案例背景
  “毫升与升的认识”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数与量”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本堂课为第一个课时,旨在让学生能初步建立毫升与升的量感,可以使用毫升与升描述液体的多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到1 L=1 000 mL.在学习“毫升与升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印象停留在克与千克,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衍生到对液体容量单位的认识,会比较顺利.
  二、根据学习前测,把握学习起点
  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确定教师“教”的方式,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活动.
  1.知识起点:学生对于毫升与升的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计量的单位是抽象的、模糊的,而他们的思维是表象的、具体的.细心的学生会利用克和千克对其进行一个类推.
  2.经验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一些容器,再加上自然课学到的知识,很多学生知道一些饮料常用毫升和升来计量,但由于对1毫升和1升的实际意义难以感受.
  3.情感态度起点:在认识毫升与升之前,学生刚学习过“吨的认识”.教师在教授“吨”这个单位时,肯定也是涉及过之前“克与千克”的复习,所以学生在脑海里寻找知识原型时,可能会将“克与千克”进行联想.
  三、激发兴趣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怎样帮助学生感受1毫升与1升的实际意义呢?在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上,我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操作,既动脑、又动嘴还能动手,运用恰当的器材,自主探索,感受知识.
  (一)在“玩”中深入体验
  想让学生清晰而深刻地建立毫升的概念.不能只靠眼睛来看,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在“玩”中深入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1:感受1毫升的多少.
  (1)教师演示用滴灌向量筒里滴水,学生数1毫升大约多少滴.
  (2)学生用注射器抽取1毫升水.
  (3)将注射器内1毫升的水滴入掌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通过对录像的观察,通过“数一数”,发现1毫升水大约有22滴.在玩注射器的过程中,先观察1毫升的刻度,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再通过“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毫升水很“少”“很轻”的概念.
  活动2:感受100毫升的多少.
  (1)观察养乐多的净含量.
  (2)当场喝一喝养乐多.
  (3)边喝边数,一瓶养乐多喝完用了几口.
  首先学生通过“猜一猜”,猜测一瓶养乐多有多少毫升,再对照养乐多观察,了解实际净含量为100毫升.在“喝一喝”的过程中,具体感受100毫升,并且对自己一口大约10毫升有个初步的概念.
  (二)在“想”中联系生活
  对“毫升”拥有初步概念后,随即展示对较大较多液体的多少进行猜测.学生面对较大的水桶不知有多少毫升,这就引出了对于“升”的认识.借助图片显示生活中的机油、洗衣液、油、水桶等,学生通过联想生活经验进行升的感受.
  (三)在“做”中推测验证
  毫升和升都是容量单位,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认知停留在他们都可以表示液体的多少.如果能让学生亲自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他们定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因此,这样的“玩”还真不能缺.
  活动3:1升等于多少毫升.
  (1)猜一猜:1 L=( ) mL.
  (2)小组讨论,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进行验证.
  (3)小组合作:在组长统筹下有序开展活动.
  (提供材料:汇源果汁1 L装)
  这样一个很平常的验证活动,学生的验证过程却是多样的: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2次,说明1升等于1 000毫升;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25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4次,4个250毫升就是1 000毫升,也说明1升等于1 000毫升;有的把1升水倒入2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5次,说明5个200就是1 000毫升,也同样得到了想要的结果,1升等于1 000毫升;甚至有的学生用了500毫升的烧杯,250毫升的烧杯,200毫升的烧杯和50毫升的量筒进行组合,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还有的小组直接将1升倒入了1 000毫升的烧杯中,正好两者相等,直接得出结论,而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选择差不多合适的容器进行测量.
  (四)在“演”中拓展延伸
  学习任何知识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35分钟时间,教师要注重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给小胖日记纠错环节,学生自己演了一回火眼金睛的“小老师”进行作业纠错,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完善提高,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趣味十足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立足点,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让每一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面对实验产生的误差,教师需要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纠正,以显示实验的科学性等,都需要不断探讨.
  【參考文献】
  [1]陈耀花.让学生在“玩”中有效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4(20):39.
  [2]吴荣华.让数学在手工制作中自然生长——以“毫升和升”为例[J].江西教育,2015(6):80.
其他文献
【摘要】圆是一种几何曲线,它非常简洁,而且很完美,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圆和生活密切相连,形影不离.建立于1 500多年前的赵州桥、圆形钟表等等,这些都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高中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会经常运用到圆,把圆同其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做到了化难为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圆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掌握解题奥秘,做到迎刃而解,更加輕松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高
【摘要】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传统的教学思想就是约束并限制学生“动”,强制其听课,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然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何不顺势而为,让他们快乐地“动”起来.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我们教师永不停止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爱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
【摘要】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教师需要做到有效引导,确定思考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我思考交流,获取自我的认知,这样比单纯的教师教学更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思路,教师进行查缺补漏,能够有效提升对于问题的全面认知,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教学的“先学后教,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提倡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合作.  【关键词】数学;思考;合
【摘要】在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低下.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重新定位师生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复习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打破传统模式,激发兴趣,注重合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构建,从而有效实现个性化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命题;数学复习合作学习  “自主命题”现今从高考中变化出来,已经运用在各级学校选拔考试
【摘要】 “自学·议论·引导”作为南通高效课堂的模式之一,已在各学科中应用几年,其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实践效果得到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然而就初中数学来说,如何以创造性的“教”来引发创造性的“学”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创造性;引导;认知结构  作为一线教师,时常会不自觉地有这样的感叹:“怎么教不会呢?”事实上,十
【摘要】本设计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落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课标要求,渗透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中课堂改革的方向.让课堂焕发色彩的重要基础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恰当确立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一、定位学情,摸清“认知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摘要】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一直是代数类教学改革的焦点.以西南民族大学非数学专业类的理工科的线性代数教学为例,通过对线性代数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提出了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并从数学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数学理论与工具的实际应用、线性代数应用选修课的设置以及数学文化知识讲座等角度提出了线性代数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明确了从事线性代数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数学思维;抽象
【摘要】在高年級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等量关系和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顺向思维理解问题,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寻求对应的关系,找到解题思路,能够帮助学生降低解题的难度。  【关键词】数量关系;运算关系;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摘要】高三數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平均用力,针对性不强;研究不深,讲解不透彻;忽视学情,学生接受度不高;就题讲题,没有必要的思维拓展的深度和广度.笔者认为教师应了解学情,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点带面、查漏补缺,使知识方法在学生的思维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理解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进而使学生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