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毫升与升的认识”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数与量”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本堂课为第一个课时,旨在让学生能初步建立毫升与升的量感,可以使用毫升与升描述液体的多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到1 L=1 000 mL.
【关键词】毫升;升;激发兴趣
一、案例背景
“毫升与升的认识”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数与量”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本堂课为第一个课时,旨在让学生能初步建立毫升与升的量感,可以使用毫升与升描述液体的多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到1 L=1 000 mL.在学习“毫升与升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印象停留在克与千克,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衍生到对液体容量单位的认识,会比较顺利.
二、根据学习前测,把握学习起点
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确定教师“教”的方式,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活动.
1.知识起点:学生对于毫升与升的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计量的单位是抽象的、模糊的,而他们的思维是表象的、具体的.细心的学生会利用克和千克对其进行一个类推.
2.经验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一些容器,再加上自然课学到的知识,很多学生知道一些饮料常用毫升和升来计量,但由于对1毫升和1升的实际意义难以感受.
3.情感态度起点:在认识毫升与升之前,学生刚学习过“吨的认识”.教师在教授“吨”这个单位时,肯定也是涉及过之前“克与千克”的复习,所以学生在脑海里寻找知识原型时,可能会将“克与千克”进行联想.
三、激发兴趣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怎样帮助学生感受1毫升与1升的实际意义呢?在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上,我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操作,既动脑、又动嘴还能动手,运用恰当的器材,自主探索,感受知识.
(一)在“玩”中深入体验
想让学生清晰而深刻地建立毫升的概念.不能只靠眼睛来看,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在“玩”中深入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1:感受1毫升的多少.
(1)教师演示用滴灌向量筒里滴水,学生数1毫升大约多少滴.
(2)学生用注射器抽取1毫升水.
(3)将注射器内1毫升的水滴入掌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通过对录像的观察,通过“数一数”,发现1毫升水大约有22滴.在玩注射器的过程中,先观察1毫升的刻度,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再通过“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毫升水很“少”“很轻”的概念.
活动2:感受100毫升的多少.
(1)观察养乐多的净含量.
(2)当场喝一喝养乐多.
(3)边喝边数,一瓶养乐多喝完用了几口.
首先学生通过“猜一猜”,猜测一瓶养乐多有多少毫升,再对照养乐多观察,了解实际净含量为100毫升.在“喝一喝”的过程中,具体感受100毫升,并且对自己一口大约10毫升有个初步的概念.
(二)在“想”中联系生活
对“毫升”拥有初步概念后,随即展示对较大较多液体的多少进行猜测.学生面对较大的水桶不知有多少毫升,这就引出了对于“升”的认识.借助图片显示生活中的机油、洗衣液、油、水桶等,学生通过联想生活经验进行升的感受.
(三)在“做”中推测验证
毫升和升都是容量单位,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认知停留在他们都可以表示液体的多少.如果能让学生亲自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他们定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因此,这样的“玩”还真不能缺.
活动3:1升等于多少毫升.
(1)猜一猜:1 L=( ) mL.
(2)小组讨论,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进行验证.
(3)小组合作:在组长统筹下有序开展活动.
(提供材料:汇源果汁1 L装)
这样一个很平常的验证活动,学生的验证过程却是多样的: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2次,说明1升等于1 000毫升;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25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4次,4个250毫升就是1 000毫升,也说明1升等于1 000毫升;有的把1升水倒入2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5次,说明5个200就是1 000毫升,也同样得到了想要的结果,1升等于1 000毫升;甚至有的学生用了500毫升的烧杯,250毫升的烧杯,200毫升的烧杯和50毫升的量筒进行组合,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还有的小组直接将1升倒入了1 000毫升的烧杯中,正好两者相等,直接得出结论,而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选择差不多合适的容器进行测量.
(四)在“演”中拓展延伸
学习任何知识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35分钟时间,教师要注重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给小胖日记纠错环节,学生自己演了一回火眼金睛的“小老师”进行作业纠错,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完善提高,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趣味十足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立足点,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让每一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面对实验产生的误差,教师需要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纠正,以显示实验的科学性等,都需要不断探讨.
【參考文献】
[1]陈耀花.让学生在“玩”中有效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4(20):39.
[2]吴荣华.让数学在手工制作中自然生长——以“毫升和升”为例[J].江西教育,2015(6):80.
【关键词】毫升;升;激发兴趣
一、案例背景
“毫升与升的认识”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数与量”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本堂课为第一个课时,旨在让学生能初步建立毫升与升的量感,可以使用毫升与升描述液体的多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到1 L=1 000 mL.在学习“毫升与升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印象停留在克与千克,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衍生到对液体容量单位的认识,会比较顺利.
二、根据学习前测,把握学习起点
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确定教师“教”的方式,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活动.
1.知识起点:学生对于毫升与升的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计量的单位是抽象的、模糊的,而他们的思维是表象的、具体的.细心的学生会利用克和千克对其进行一个类推.
2.经验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一些容器,再加上自然课学到的知识,很多学生知道一些饮料常用毫升和升来计量,但由于对1毫升和1升的实际意义难以感受.
3.情感态度起点:在认识毫升与升之前,学生刚学习过“吨的认识”.教师在教授“吨”这个单位时,肯定也是涉及过之前“克与千克”的复习,所以学生在脑海里寻找知识原型时,可能会将“克与千克”进行联想.
三、激发兴趣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怎样帮助学生感受1毫升与1升的实际意义呢?在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上,我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操作,既动脑、又动嘴还能动手,运用恰当的器材,自主探索,感受知识.
(一)在“玩”中深入体验
想让学生清晰而深刻地建立毫升的概念.不能只靠眼睛来看,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在“玩”中深入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1:感受1毫升的多少.
(1)教师演示用滴灌向量筒里滴水,学生数1毫升大约多少滴.
(2)学生用注射器抽取1毫升水.
(3)将注射器内1毫升的水滴入掌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通过对录像的观察,通过“数一数”,发现1毫升水大约有22滴.在玩注射器的过程中,先观察1毫升的刻度,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再通过“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毫升水很“少”“很轻”的概念.
活动2:感受100毫升的多少.
(1)观察养乐多的净含量.
(2)当场喝一喝养乐多.
(3)边喝边数,一瓶养乐多喝完用了几口.
首先学生通过“猜一猜”,猜测一瓶养乐多有多少毫升,再对照养乐多观察,了解实际净含量为100毫升.在“喝一喝”的过程中,具体感受100毫升,并且对自己一口大约10毫升有个初步的概念.
(二)在“想”中联系生活
对“毫升”拥有初步概念后,随即展示对较大较多液体的多少进行猜测.学生面对较大的水桶不知有多少毫升,这就引出了对于“升”的认识.借助图片显示生活中的机油、洗衣液、油、水桶等,学生通过联想生活经验进行升的感受.
(三)在“做”中推测验证
毫升和升都是容量单位,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认知停留在他们都可以表示液体的多少.如果能让学生亲自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他们定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因此,这样的“玩”还真不能缺.
活动3:1升等于多少毫升.
(1)猜一猜:1 L=( ) mL.
(2)小组讨论,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进行验证.
(3)小组合作:在组长统筹下有序开展活动.
(提供材料:汇源果汁1 L装)
这样一个很平常的验证活动,学生的验证过程却是多样的: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2次,说明1升等于1 000毫升;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25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4次,4个250毫升就是1 000毫升,也说明1升等于1 000毫升;有的把1升水倒入2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5次,说明5个200就是1 000毫升,也同样得到了想要的结果,1升等于1 000毫升;甚至有的学生用了500毫升的烧杯,250毫升的烧杯,200毫升的烧杯和50毫升的量筒进行组合,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还有的小组直接将1升倒入了1 000毫升的烧杯中,正好两者相等,直接得出结论,而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选择差不多合适的容器进行测量.
(四)在“演”中拓展延伸
学习任何知识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35分钟时间,教师要注重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给小胖日记纠错环节,学生自己演了一回火眼金睛的“小老师”进行作业纠错,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完善提高,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趣味十足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立足点,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让每一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面对实验产生的误差,教师需要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纠正,以显示实验的科学性等,都需要不断探讨.
【參考文献】
[1]陈耀花.让学生在“玩”中有效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4(20):39.
[2]吴荣华.让数学在手工制作中自然生长——以“毫升和升”为例[J].江西教育,2015(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