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的创造性引爆“学”的创造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学·议论·引导”作为南通高效课堂的模式之一,已在各学科中应用几年,其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实践效果得到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然而就初中数学来说,如何以创造性的“教”来引发创造性的“学”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创造性;引导;认知结构
  作为一线教师,时常会不自觉地有这样的感叹:“怎么教不会呢?”事实上,十年的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再验证了:学生不是我们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如何才能以“教”的创造性引爆“学”的创造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的“教”须在充分研究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调整与整合,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发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建立及图像性质的生成. 教科书上的呈现方式是:从实例中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模型并概括出此概念.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新的整合呈现方式:
  (一)从小学的知识基础“成正比例关系的数”出发,用变量与函数的观点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数,建构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1. 给出两组数
  这两组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成正比例关系)
  1. 如果我们把第一组数看作一个变量x,第二组数看作一个变量y,那么y与x之间是否成函数关系?能否给出函数关系式?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y与x成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式为y = 2x.
  2.再给出两组数:
  (1)这两组数之间是否也成正比例关系呢?
  (2)如果也把第一组数看作变量x,第二组数看作一个变量y,那么y与x之间是否成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式又是什么?类似地,可以得出,y与x成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式为y = 2x,y = -2x.
  3. 观察函数y = 2x与y = -2x,它们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可以得出:它们的解析式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
  4.如果把这个非零常数记为k,那么这类函数的一般形式就为y = kx(k是常数,k ≠ 0). 这种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生成没有照搬教材上的呈现方式,而是抓住了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知识生长点:成正比例关系的数及函数的概念,设计了以上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教师的“教”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思考过程,即认知结构的建构或重组过程,来设计教学.
  例如,《整式的除法》一节的主干知识是同底数幂的除法,这一知识的教学是要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从逆运算的角度研究同底数幂的除法. 我是这样来设计并实施的:学生已有了同底数幂乘法的认知结构,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迁移及调整的能力,重构他们的认知结构.
  1. 计算:a5 ÷ a3(a ≠ 0).
  学生展示他的计算方法并说出依据:
  教师又问:“那么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2:“我想到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所以我就想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应该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知识的同化过程,是一种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学生辨别事物间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2. 教师引导:“很好,你观察到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的共同点:都是同底数幂的同级运算,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类比到了同底数幂的除法当中,并且根据问题的不同点作了调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但是这种类比调整是否是正确的呢?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
  生2:可以用生1的运算来验证.
  教师:有没有其他验证方法呢?(个人思考,小组交流)
  生3:可以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说明. 计算a5 ÷ a3所得的商,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得它与除数a3的积等于被除数a5,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2·a3 = a5,所以a5 ÷ a3 = a2.
  教师:非常好. 你从逆运算的角度说明了生2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那么a2中的指数2是怎么得到的呢?
  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5 - 3!
  教師:那么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应该怎样进行?
  学生自己概括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最后引导学生把指数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来证明这个法则.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认为:“有成效的学习,是学习主体利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进行相互作用,通过自主的思维活动,领悟和理解新知识,将其同化到已有知识结构中,丰富充实原有知识结构,或者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新的知识,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智力劳动过程. ”简言之,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 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历“同化”的过程,通过恰当引导,让学生顺利完成“顺应”的平衡过程.
  三、教师的“教”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什么,怎么教,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如习题讲评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如图1,BC∥OA,∠B = ∠A = 100°,试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1,求证OB∥AC.
  (2)如图2,若点E、F在线段BC上,且满足∠FOC = ∠AOC,并且OE平分∠BOF.则∠EOC的度数等于____.
  (3)在(2)的条件下,若平行移动AC,如图3,那么∠OCB ∶ ∠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4)在(3)的条件下,如果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若使∠OEB = ∠OCA,此时∠OCA的度数等于____.
  讲评前,通过批改我了解到(1)(2)两问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因此讲评的重点放在(3)(4)两问上,而这两问解决的思路则是相通的,都要用到“转化”的思想,即利用相关知识(平行线的性质)将要研究的两个角的位置“转化”到同一个顶点处. 所以讲评的重中之重又在第(3)问上,要通过这一问的讲评让学生获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去解决第(4)问. 我是这样来实施教学活动的:
  教师:第(3)问,哪些同学有困难的请举手,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析和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1:“在(2)的条件下”说明(2)中的条件和结论都可以作为这一问的条件;“平行移动AC”,说明第一问的结论OB∥AC仍然成立. 我的困难是问题求∠OCB ∶ ∠OFB的值不知道怎么入手.
  教师:无从下手的原因是什么?(生1答不出来)
  生2:因为这两个角的位置上没有关系.
  教师:很好. 我们在研究相交线和平行线是了解到:几何图形中特殊的位置关系通常蕴含了特殊的数量关系,所以要研究数量关系,首先要让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有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呢?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后得出:
  生3:∵ BC∥OA,∴ ∠OCB = ∠COA,∠OFB = ∠FOA.
  ∵ 由第(2)问知,∠FOA = 2∠COA,∴ ∠OFB = 2∠OCB,
  即∠OCB ∶ ∠OFB = 1 ∶ 2.
  教师进一步引导:很好. 善于思考的同学能否告诉大家,他的第一步推理的目的是什么?
  生4: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将要研究的这两个角转化到同一个顶点处.
  至此,這一问的讲评就结束了.
  总之,无论是新的概念的建立,还是定理、法则、公式等的生成,又或者解题思路、方法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亲自实践、共同发现和探究的结果.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就要透彻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需要. 忽视了对“教”的研究,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是不可想象的. 唯有创造性的“教”才能引发甚至引爆创造性的“学”,而学生的创造反过来又会激发教师的创造. 如果每一堂课都能成这样一个师生共同创造的乐园,又何愁学生不愿学,学不会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然而,课堂提问则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巧妙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身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具体分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在新时期的数
【摘要】基础教育是我国开展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小学阶段则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根据基础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苏教版数学教材“认识角”一课教学内容为例,对基础教学数学科目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思维训练;苏教版;小学数学;思考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半开发
【摘要】 新授课就是教学新内容、新知识的课,是基本课型之一. 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新授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预习环节,具体的进行分析,阐述了预习对上好一节新授课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课改;新授课;预习  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新授课占课时总数的70%以上. 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新授课,而新授课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新授课需要学生能够当堂理解,当堂记忆,当堂运用,当堂小结,其中预习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定积分在其他学科中应用非常多.这客观上要求讲授定积分不仅要教会学生定积分的基础计算,还要教会学生能熟练应用定积分处理相应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定积分概念出发,重点讲述微元法的认识和使用,最后举例说明定积分应用和使用.  【关键词】定积分;微元法;应用;扩展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有技术专长的操作能手,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是培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一味注重知识传授的单一化倾向,转向知识技能、思维品质和应用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入手,旨在最大化课堂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能力  当前,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关注的热点,也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
【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轻松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定积分是微积分学的重要知识,与各个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用定积分可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在新理念下,对“定积分在平面图形面积中的应用”教学进行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定积分;平面图形面积  一、教学分析  
【摘要】圆是一种几何曲线,它非常简洁,而且很完美,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圆和生活密切相连,形影不离.建立于1 500多年前的赵州桥、圆形钟表等等,这些都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高中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会经常运用到圆,把圆同其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做到了化难为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圆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掌握解题奥秘,做到迎刃而解,更加輕松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高
【摘要】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传统的教学思想就是约束并限制学生“动”,强制其听课,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然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何不顺势而为,让他们快乐地“动”起来.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我们教师永不停止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爱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
【摘要】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教师需要做到有效引导,确定思考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我思考交流,获取自我的认知,这样比单纯的教师教学更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思路,教师进行查缺补漏,能够有效提升对于问题的全面认知,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教学的“先学后教,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提倡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合作.  【关键词】数学;思考;合
【摘要】在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低下.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重新定位师生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复习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打破传统模式,激发兴趣,注重合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构建,从而有效实现个性化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命题;数学复习合作学习  “自主命题”现今从高考中变化出来,已经运用在各级学校选拔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