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产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发热议,但中国官方和民间对这消息却非常低调,并强调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很落后。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三十多年来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矛盾,未来进一步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国还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8月16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总产出,正式确认了被中国大陆超越的事实。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GDP为1.29万亿美元,而中国同期产出为1.38万亿美元。如果从2010年上半年总体来看,日本经济规模还稍高于中国,但全年被中国赶超已无悬念。2010年1到6月份,日本名义GDP为2.59万亿美元,仍然稍高于中国的2.53万亿美元。但预计中国全年可以增长10%,而日本则陷入衰退,2010年全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已成定局。
事实上,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早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的研究,依据购买力平价,中国在1994年即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在2001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如图1)。
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反应
国际舆论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示关注,而中国政府和民众则反应冷淡。世界各大主要媒体都对中国超越日本表示关注,进行了大量报道。例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要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认为这一事实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一些媒体还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实力格局变化的里程碑,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但中国政府对此保持低调,一些官方媒体甚至表现出忧患意识。中国大多数主流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但并没有当作“重大成就”来进行宣传,也不认为具有重大意义,而是都强调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人均GDP排名处于100位左右,在世界上仍属于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媒体还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可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一些媒体甚至认为发达国家大肆宣传是有意“捧杀”。中国民众对这一消息反应冷淡,一些网民甚至表示反感,认为GDP数字没有意义。
中国国内反应冷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早在意料之中;经济实力增加,对经济数字不再盲目崇拜:国内积累了一些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是迟早的事,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此早有预期,因此并不觉得“惊喜”。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民众不再过度关注于经济规模的排名,并认识到GDP总量数据并不等于经济实力。中国国内积累了一些贪污腐败、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且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政府和民众更关注这些问题,而不是排名。
影响和展望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虽然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但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的增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提高。即使中国人均产出仍然偏低,但整体上的经济规模扩大,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和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对西方经济模式的批评增加,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引起关注,他们因此积极与中国发展关系。
中国长期以来坚持“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战略,不愿意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往往倾向于在国际秩序中“搭便车”,专注发展本国经济。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关注的焦点,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印度等国参与的G20会议的影响力,已经逐步取代了G7会议,中印等国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出现了中美G2的说法。
在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一些国家已经要求中国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例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欧美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主要目标,要求中国承担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一些援助、优惠政策等,也可能被削减或取消。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可能引起一些与中国存在潜在矛盾和冲突的国家的戒心,引起国际关系调整。例如,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东南亚国家,已经在寻求引入美国因素平衡中国实力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激化矛盾。
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仍可望保持较高的增长,经济规模仍将扩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国家战略都需要进行深刻调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后,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未来数年内还可维持较高增速,拉大中日经济总量差距,并缩小中美的差距。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通过扩大投资,在外需萎缩的条件下仍然维持了高增长。中国的高投资率短期内可持续,加上外需部分恢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仍可延续。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陷入衰退和低增长,中国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模式必须进行全面调整,否则中国可能将陷入停滞。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过程,危机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将不可能完全恢复,而随着投资增加,投资的回报率将会下降,中国也不可能永远维持超高的投资率,中国需要启动消费,实现内需拉动,否则中国经济将减速并陷入停滞。
中国需要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社会公平。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民众利益更趋多元化,对社会不公的容忍度下降,单纯的经济总量发展已不足以满足民众的要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显示目前存在越来越多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尝试调整发展模式,能否成功将决定中国经济奇迹是否可以真正长期持续。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8月16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总产出,正式确认了被中国大陆超越的事实。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GDP为1.29万亿美元,而中国同期产出为1.38万亿美元。如果从2010年上半年总体来看,日本经济规模还稍高于中国,但全年被中国赶超已无悬念。2010年1到6月份,日本名义GDP为2.59万亿美元,仍然稍高于中国的2.53万亿美元。但预计中国全年可以增长10%,而日本则陷入衰退,2010年全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已成定局。
事实上,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早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的研究,依据购买力平价,中国在1994年即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在2001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如图1)。
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反应
国际舆论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示关注,而中国政府和民众则反应冷淡。世界各大主要媒体都对中国超越日本表示关注,进行了大量报道。例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要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认为这一事实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一些媒体还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实力格局变化的里程碑,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但中国政府对此保持低调,一些官方媒体甚至表现出忧患意识。中国大多数主流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但并没有当作“重大成就”来进行宣传,也不认为具有重大意义,而是都强调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人均GDP排名处于100位左右,在世界上仍属于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媒体还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可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一些媒体甚至认为发达国家大肆宣传是有意“捧杀”。中国民众对这一消息反应冷淡,一些网民甚至表示反感,认为GDP数字没有意义。
中国国内反应冷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早在意料之中;经济实力增加,对经济数字不再盲目崇拜:国内积累了一些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是迟早的事,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此早有预期,因此并不觉得“惊喜”。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民众不再过度关注于经济规模的排名,并认识到GDP总量数据并不等于经济实力。中国国内积累了一些贪污腐败、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且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政府和民众更关注这些问题,而不是排名。
影响和展望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虽然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但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的增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提高。即使中国人均产出仍然偏低,但整体上的经济规模扩大,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和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对西方经济模式的批评增加,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引起关注,他们因此积极与中国发展关系。
中国长期以来坚持“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战略,不愿意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往往倾向于在国际秩序中“搭便车”,专注发展本国经济。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关注的焦点,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印度等国参与的G20会议的影响力,已经逐步取代了G7会议,中印等国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出现了中美G2的说法。
在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一些国家已经要求中国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例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欧美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主要目标,要求中国承担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一些援助、优惠政策等,也可能被削减或取消。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可能引起一些与中国存在潜在矛盾和冲突的国家的戒心,引起国际关系调整。例如,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东南亚国家,已经在寻求引入美国因素平衡中国实力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激化矛盾。
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仍可望保持较高的增长,经济规模仍将扩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国家战略都需要进行深刻调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后,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未来数年内还可维持较高增速,拉大中日经济总量差距,并缩小中美的差距。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通过扩大投资,在外需萎缩的条件下仍然维持了高增长。中国的高投资率短期内可持续,加上外需部分恢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仍可延续。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陷入衰退和低增长,中国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模式必须进行全面调整,否则中国可能将陷入停滞。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过程,危机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将不可能完全恢复,而随着投资增加,投资的回报率将会下降,中国也不可能永远维持超高的投资率,中国需要启动消费,实现内需拉动,否则中国经济将减速并陷入停滞。
中国需要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社会公平。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民众利益更趋多元化,对社会不公的容忍度下降,单纯的经济总量发展已不足以满足民众的要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显示目前存在越来越多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尝试调整发展模式,能否成功将决定中国经济奇迹是否可以真正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