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唤醒”到“激活”,艺术为乡村注入新血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即使衰败的偏僻乡村也能经过艺术的改造而重获新生。以艺术激活乡村,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中国国内各类艺术乡村、特色小镇如雨后舂笋般涌现,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者寥寥无几。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建设潮中找准方向,真正运用好艺术的力量,激活并振兴那些“沉睡”的乡村?
  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以艺术激活乡村,方式可谓多样,最常见的是通过吸引艺术家进驻,形成艺术聚落,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艺术村或艺术区。也有通过大型艺术季、艺术节等形式吸引人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管何种方式,通过艺术振兴乡村,是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而近年不断涌现的各类艺术村、特色小镇,正是与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当今,乡村人口日益被大城市虹吸,与大城市繁华、拥挤相比,乡村逐渐退化、衰败,甚至出现“无人村”等现象,城乡之问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乡村发展落后的经济、文化迫切需要借助外力;另一方面,城市人对忙碌、紧张的生活需要放松出口。因此,将艺术引入乡村,正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
  中国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曾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现状,积极开展相关的乡村振兴举拮,力求做到一村一品,而不是千村一面。而更早的四年前,国家就发布Ⅸ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四年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其体量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建设目标与任务,可以预见,以艺术激活乡村的建设潮已悄然而至。
  建设潮之下的乱象
  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也自然带来了一些乱象。据统计,自2016年7月份起,国家批准的特色小镇数目累计为403个(其中第一批次有127个,第二批次有276个)。仅仅一年以后,特色小镇的数目已经升至2000多个,其中,既有属住建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批准的小镇,也有各省政府自行批准的省级特色小镇,还有大量由企业主导操作的小镇。短时间内小镇数量如此急剧增长,反映出部分地区的小镇建设已经呈现出“运动化”的苗头。
  这种粗放式的推广已经产生了一些问题,可能会带来后续大量特色小镇建设的烂尾现象;一些特色小镇、艺术村,无特色或生造伪特色,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一些项目的开发者没有选择性地引入外来文化创意或艺术,其实是在破坏当地的文化传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一种破坏;还有过早、过度的商业化,尤其是一些特色小镇项目趋向于“房地产化”,最终只会变为毫无特色与内涵的城市化建设。
  “激活”需根植于乡村本土
  需要指出的是,将艺术引入乡村,实则是将艺术、文化产业带进乡村,同时带动特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与在乡村发展其他产业相比更为环保,经济效益更高。但以艺术激活乡村这道良药又绝非一朝夕可以见效,需要一定周期的培育、孵化,才能逐渐形成规模效应,这就需要开发者、组织者前期进行持续性的投入,包括短期内无法产生收益的资金投入、艺术家及艺术机构的引入以及专业团队的运营等。
  当然,以艺术激活乡村并非简单地把有名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引进来就能打造出名堂,它需要在城市与乡村、保护与开发、投资与管理等方面取得平衡。
  在这一点上,国外有着比我们更早的探索经验。由来自民间的近400位艺术家以及当地村民联合打造的一处复合型文化艺术聚落——韩国Heyti艺术村,是“移植时尚文化,助力地域文化再造”的经典案例。它并不是像上海M50、北京798那样的城市型文创园区,由于地处城郊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中,它更像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山里小镇、一个创意社区,以产业集群的形态出现。这里很多艺术家就是当地的村民,这里既是艺术家创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艺术家们经营着私人图书馆、画廊、私人博物馆等,这确保了艺术村持久不断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活力。此外,Heyti艺术村的社区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自发组织形成)具有严格的成员筛选制度,以确保社区成员必须隶属艺术与文化领域,并有Heyti委员会的成员推荐才能进入。这样的高标准让Heyti艺术村在多维度管控和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上超越了许多由政府主导、巨资投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它没有沦陷为一个重度商业化的伪创意社区。
  纵览Hryti艺术村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根植于乡村本土出发的艺术,并由当地乡民共同支持和参与的艺术,才是真正艺术兴乡的有效手段。
  项目前期无疑需要艺术家或艺术机构作为先导力量介入,但其艺术创作的主体应该是当地村民,而非仅仅依靠艺术家。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或邀请当地村民一同完成“在地性”创作,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可以更温和地将艺术引入乡村,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文化尊重。另一方面,只有获得当地人的广泛参与,项目才能真正持续下去。
  日本的越后妻有也是以艺术激活乡村的经典案例。通过打造3年一次的盛会,让当地人借此创新产业、重振经济、发展旅游。艺术节荟萃全球几百位项尖艺术家,以越后妻有土地为灵感,与当地村民一起,至今创造超过900件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品散落在村庄、天地、空屋、废弃的学校等处,让这里的艺术气息飘向了全世界。另一方面,在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中,艺术家们负责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而整个艺术节本身的举办工作,如布展、协调和组织运营等就落在了由本地居民和区域外的支持者组成的“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身上,民众的参与度非常高。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主办方在艺术与商业、艺术与乡村生活的结合上取得完美平衡。越后妻有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表示:“这不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节日,艺术只是一个催化劑,是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生活方式的。”
  因此,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还不止于艺术节,让他们真正分享到艺术节带来的红利才是关键。首先,越后妻有运用艺术节带来艺术大师们的设计,开始创造属于这片土地的新特产。在大地艺术节的线上商城中,有众多当地特产正在出售,当中就有不少产品融入了知名艺术家的创作元素,这大幅提高了产品的吸引力及售价。另一方面,越后妻有的民宿、餐饮、文创商品因游客的激增而直接受益,也带旺了这里的滑雪、温泉等周边旅游项目。此外,每届艺术节的优秀作品得以永久保留丰富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观光的内涵,让这里一年四季保持着旅游的热度,而不仅是艺术节期间。
  根据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执行委员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3.9%的委员认为大地艺术节对激发当地活力有积极效果,86.4%的相关业主表示大地艺术节期问销售额有所提升;95.7%的业主希望继续举办大地艺术节;每一届艺术节可以为越后妻有所在的新泻县创造出大约50亿日元的可观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只有根植于乡村本土出发的艺术,并由当地乡民共同支持和参与的艺术,才是真正艺术兴乡的有效手段。相反,如果艺术家、艺术节“来了就走”,与当地居民没有良好、有效的互动关系,只是将乡村作为艺术家个人表演的舞台或汲取创作元素的源泉,脱离乡村本身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因素,注定是空中楼阁,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可言。
  反观当前国内,我们欠缺的不是优秀的艺术家,也不缺乏开展艺术实践的乡村,缺的是一种良好的机制和成功典范。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艺术界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如安仁小镇、许村、碧山等项目,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作出了自己的探索,能否成为成功的模式,尚需时日沉淀。
  综上所说,以艺术激活乡村,艺术只是一种手段,而振兴乡村才是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近期,画廊主贾廷峰与艺术家谷文达之问的一桩公案在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据贾廷峰所言,2020年7月11日他送拍了一件盖有谷文达印章的小幅作品,并以3万元人民币落槌;2020年8月1日,谷文达认定此件拍品是伪作。贾廷峰求证于作品来源、谷文达前妻,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件真品。”  此文不展开此事,毕竟我等旁观者不知个中细节,只是以此作为引子思考一个问題:作品真伪是否应该艺术家说了算?事实上这并不是
期刊
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  伴随耳边响起阿拉伯语,仿佛将置身那个属于《一千零一夜》的魔幻世界中。带着沉思,终于抵达了阿布扎比,在阿拉伯语中, ??? ??? ( Abu Dhabi),其名字的含义很简单:“羚羊之父”。作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同时也作为七大酋长国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带有“父”字的称呼一点也不为过。  粗略翻过阿布扎比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沙漠部落,石油资源的
期刊
细思艺术之于我们的生活,有点像猫与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可有可无、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当你想热情拥抱它的时候,会觉得它有种拒人千里、高高在上的疏离;当你接受了这个事实与它相安无事时,它又不经意地出现在你身边,用小尾巴撩一撩你。  这让人不由得要去思考,是不是我们没有掌握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一直以来,我们走近艺术的方式无外乎去博物馆、美术馆里,欣赏殿堂级的作品;或在课堂中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抑或
期刊
随着“最后一次,成交!”的落槌声,忐忑半年的心得以放下。中国书画、二十世纪及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三驾马车高歌猛进,驱散了今年弥漫于艺术品市场的阴霾。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各大拍卖行都不得不把春季拍卖押后,北京直到8月份才开始陆续启动春季拍卖。跟前几年积极模仿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国际范儿”不同,这一季的北京拍卖从专场设置和拍品征集都非常的“本土”。没有欧美日韩的流量抢占C位,也没有旅外华人艺术家
期刊
在疫情的影响下,为了生存,今年上半年拍卖企业纷纷加大了经营方式的创新力度。在这期间,香港苏富比尝试了一种被称为“绝密竞投”的拍卖方法,即类似于“暗标”的竞价方式。  所谓“暗标”,也叫招标式拍卖。其通常方式是让竞买人将自己心仪拍卖品的出价写在出价单上,密封后交由拍卖方统一开标,最后由拍卖师按照价高者得原则挑出最高价来宣布成交,最高出价单上填写的价格就是最后的成交价。比如,开标比出的最高出价为100
期刊
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带入乡村,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是艺术激活乡村的重要手段。近年,各类在乡村举办的展会、艺术节不断涌现,但坚持下来或广受认可的寥寥无几。除了模式上的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人文环境,甚至脱离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大关键因素。  相比大城市,乡村更为偏僻,参观成本自然更高,要吸引人们前往在乡村举办的艺术展会、艺术节,更高水平的策划是必需的。因此,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引入乡村
期刊
隋唐之始,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吸收中华文化,已经逐渐汉化了的佛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东渐日本,與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融合,进而形成了近似而又不同于中国漆木造像的日本佛造像。受唐风影响甚深的日本造像在模仿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乏一些优秀佛师和优秀作品,且一直秉承到现今。中日佛像文化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再深入去挖掘和探究,从中能找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印证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差异。
期刊
从零散走向系统  “‘原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这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化的标志着美学、社会和制度的偏离和破碎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终结。”  —— 约翰· 梅泽尔斯  原生艺术”(Artbrut)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已经看到其中诞生于自然的语义。“原生艺术”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其时,杜布菲在瑞士交流,他被精神病
期刊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商朝灭亡之后,甲骨文渐渐不为人知。  1899年,王襄、王懿荣等学者先后在天津和北京见到了古董商从河南带来的甲骨片,认识到其上所刻为古代文字,并有意识地加以购藏。其后,又有刘鹗、罗振玉等人大力搜购、著录,甲骨文遂渐为学界所知。经过大批优秀学者的艰辛探索、潜心研究,甲骨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国际性的显学。  甲骨文见证殷商占卜文化
期刊
唤醒和激活乡村,需要艺术柔性之力。“疏动”式乡建与艺术家团队扎根某个村落开始长达多年的项目建设不同,这类项目一般是艺术机构定点帮扶乡村,或者是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与地方的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展开的合作项目……他们不回避艺术的实用性,让艺术重回生活现场。这也不失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艺术乡建探索。  艺术院校实践项目支援乡建  代表: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高校是我国艺术乡建的一支重要力量,多是某些院系与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