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两个侧面,对两部经典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尽管产生于两个民族,但仍然具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其高度的美感和巨大的审美价值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同时,客观地分析了两者在艺术表现上一些差异的形式及原由。
关键词:诗经;荷马史诗;创作手法;语言风格;艺术差别
1、《诗经》与《荷马史诗》的创作手法比较。
《诗经》的主要艺术风格之一是朴素与自然,因为《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来源于民间。这些诗歌大都触景生情,充满了发自纯真之心的纯真之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自然风光的陪衬下,犹如牧歌式的美,充分体现了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
《荷马史诗》同样也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描写了古希腊人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矛盾。《奥德赛》中的事件更加接近生活,具有生动的写实气氛和抒情气息。
但是,《荷马史诗》中有许多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如《伊利亚特》中主要描写的特洛亚战争是史诗的主要题材,但渗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希腊神话,如战争中神与神、人与神的斗争,《奥德赛》中俄底修斯回乡的十年海上历险,也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这一切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经过幻想加工的自然现象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现象的斗争。“古代希腊社会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社会,只有在生产落后、知识不足的人类童年,才能产生希腊人天真美丽的幻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荷马史诗》把这些神话传说与故事情节的主干线联结在一起,开创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比仅限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来说无疑要高出一筹。
2、《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语言特色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在语言技巧上也存在许多相似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口语化。由于《诗经》与《荷马史诗》都是以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为基础加以编撰而成的,因此它们的语言风格基本上是以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的口语为主,两部作品中所存在的大量方言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比喻。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比喻,使得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寄予一定的爱憎感情,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则尤为明显,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对一个女子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连串的比喻,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此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对心理、情绪、性格的比喻,并且还有明喻、暗喻。
《荷马史诗》中也有许多比喻,这些比喻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许多加强人物鲜明性的固定形容词如“显赫的”、“捷足的”等等,被称作“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比喻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样是形容一个女子的美貌,“荷马写海伦走进特洛亚元老们的会议场的那一段诗,这些尊贵的元老们看了看海伦,就彼此私谈到:
没有人会责备特洛亚和希腊的人民
说他们为这个女人进行了长久的痛苦的战争
看起来她真像一位不朽的女神
能叫冷心肠的老年人承认为她花了许多血和泪的战争是很值得的,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莱辛:《拉奥孔》)在这里,史诗用美的效果来描绘美,实际上是隐喻的一种手法。
三、节奏与韵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因为《诗经》中全是乐歌,所以诗行取齐一形式,便于在同一曲谱下演唱,因而可感受到其强烈的节奏感,但多字句在诗歌中的穿插,又让人觉得曲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错落有致,给人以更深层次的美感。
《诗经》的用韵令人感觉并不严格,但其作品读来却和美自然,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现代汉语语音与上古音不同,有些词可能在当时读来是压韵的;一是诗歌里用了方言词,用以作韵。故《诗经》虽说用韵不严,但毕竟有韵,对后代诗词的韵律形成起到了启发作用。
由于《荷马史诗》同《诗经》一样,是为歌吟或朗诵而创作的,因此,史诗采用了六音步长短短格诗行,节奏感很強,被称作“英雄格”,与《诗经》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式来加强其节奏感如出一辙。
另外,《诗经》与《荷马史诗》都运用了复沓的章法,联章复叠,反复咏唱,这都是出于入乐的目的与音节的需要,便于记忆与流传,在语气上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情绪上还起到了尽兴的作用,用以扩展内容及发挥感情。
四、语言概括力。《诗经》与《荷马史诗》还向读者展示了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两部作品都善于用简洁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感情。刘勰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来评价《诗经》的语言概括力,这样的评价同样也适用于异域的《荷马史诗》,因为史诗也没有铺设特洛亚战争和海上历险的全过程,而是围绕“阿喀硫斯的愤怒”,把故事压缩到战争末尾的几十天来描述,而战争的概貌却通过这样的描述十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惟有荷马的天赋的才能……他没有企图把战争整个写出来,尽管他有始有终,因为这样一来,故事就会太长,不能一览而尽;即使长度可以控制,但细节繁多,故事就会趋于复杂。荷马只选择其中一部分,而把许多别的部分作为穿插,如船名表和其他穿插,点缀在诗中。”(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十三章)不难看出,亚氏对史诗的这种语言概括力,是十分赞赏的。
3、《诗经》与《荷马史诗》在艺术上的一些差别。
然而,由于《诗经》是一部诗集,毕竟篇幅短小,不像《荷马史诗》是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长篇叙事诗,因此,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第一,是叙述方式。《诗经》主要是借“比”、“兴”烘托的“赋”直接写景抒情,铺写内容,其中的史诗更是典型的直接叙述或抒情,且感情笃厚,叙说有序,移步换形,极有手法。而《荷马史诗》则采用了倒叙手法,如《奥德赛》,摒弃了一般平铺直叙的结构,用倒叙手法在俄底修斯到家前四十二天开始叙述,“他总是尽快地揭示结局,使听众及早听到故事的紧要关头,好像听众已很熟悉故事那样……他的虚构非常巧妙,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因此开端和中间、中间和结尾丝毫不相矛盾。”(贺拉斯:《诗艺》第153节)。
第二,是性格塑造。《诗经》中诗歌限于篇幅,不可能详细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虽然也有人物形象的塑造,且十分逼真而生动,但与《荷马史诗》相比,尚逊一筹。由于《荷马史诗》是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叙事长诗,因此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鲜明而丰满,主人公都具有多重性格,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如阿喀硫斯,勇敢、倔强、重友情,但又十分粗暴和野蛮;再如阿伽门农,自私、高傲、目空一切,但他是氏族首领,为顾全大局,能屈尊向阿喀硫斯道歉;还有机智、多谋、坚忍不拔但不失狡诈、多疑和残忍的俄底修斯,等等。
第三,是结构布局。《诗经》中的诗歌,其结构,如前面已经叙述过的,是由“比”、“兴”烘托的“赋”,其结构比较单一,基本布局是以物起兴,借物咏志,寓情于兴,触景生情,平直铺叙,单一流向;《荷马史诗》则是双向结构,既有纵向情节主干脉线,又有横向穿插。在《奥德赛》中,还同时并存两条情节线,即海上历险和家中求婚,并成功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
[2]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3]伍蠹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5]刘勰:《文心雕龙》,范文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6]高尔基:《俄国文学史》新文艺出版社
[7]《论语》、《汉书》、《史记》、《诗集传》等
关键词:诗经;荷马史诗;创作手法;语言风格;艺术差别
1、《诗经》与《荷马史诗》的创作手法比较。
《诗经》的主要艺术风格之一是朴素与自然,因为《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来源于民间。这些诗歌大都触景生情,充满了发自纯真之心的纯真之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自然风光的陪衬下,犹如牧歌式的美,充分体现了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
《荷马史诗》同样也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描写了古希腊人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矛盾。《奥德赛》中的事件更加接近生活,具有生动的写实气氛和抒情气息。
但是,《荷马史诗》中有许多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如《伊利亚特》中主要描写的特洛亚战争是史诗的主要题材,但渗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希腊神话,如战争中神与神、人与神的斗争,《奥德赛》中俄底修斯回乡的十年海上历险,也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这一切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经过幻想加工的自然现象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现象的斗争。“古代希腊社会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社会,只有在生产落后、知识不足的人类童年,才能产生希腊人天真美丽的幻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荷马史诗》把这些神话传说与故事情节的主干线联结在一起,开创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比仅限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来说无疑要高出一筹。
2、《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语言特色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在语言技巧上也存在许多相似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口语化。由于《诗经》与《荷马史诗》都是以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为基础加以编撰而成的,因此它们的语言风格基本上是以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的口语为主,两部作品中所存在的大量方言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比喻。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比喻,使得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寄予一定的爱憎感情,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则尤为明显,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对一个女子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连串的比喻,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此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对心理、情绪、性格的比喻,并且还有明喻、暗喻。
《荷马史诗》中也有许多比喻,这些比喻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许多加强人物鲜明性的固定形容词如“显赫的”、“捷足的”等等,被称作“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比喻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样是形容一个女子的美貌,“荷马写海伦走进特洛亚元老们的会议场的那一段诗,这些尊贵的元老们看了看海伦,就彼此私谈到:
没有人会责备特洛亚和希腊的人民
说他们为这个女人进行了长久的痛苦的战争
看起来她真像一位不朽的女神
能叫冷心肠的老年人承认为她花了许多血和泪的战争是很值得的,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莱辛:《拉奥孔》)在这里,史诗用美的效果来描绘美,实际上是隐喻的一种手法。
三、节奏与韵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因为《诗经》中全是乐歌,所以诗行取齐一形式,便于在同一曲谱下演唱,因而可感受到其强烈的节奏感,但多字句在诗歌中的穿插,又让人觉得曲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错落有致,给人以更深层次的美感。
《诗经》的用韵令人感觉并不严格,但其作品读来却和美自然,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现代汉语语音与上古音不同,有些词可能在当时读来是压韵的;一是诗歌里用了方言词,用以作韵。故《诗经》虽说用韵不严,但毕竟有韵,对后代诗词的韵律形成起到了启发作用。
由于《荷马史诗》同《诗经》一样,是为歌吟或朗诵而创作的,因此,史诗采用了六音步长短短格诗行,节奏感很強,被称作“英雄格”,与《诗经》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式来加强其节奏感如出一辙。
另外,《诗经》与《荷马史诗》都运用了复沓的章法,联章复叠,反复咏唱,这都是出于入乐的目的与音节的需要,便于记忆与流传,在语气上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情绪上还起到了尽兴的作用,用以扩展内容及发挥感情。
四、语言概括力。《诗经》与《荷马史诗》还向读者展示了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两部作品都善于用简洁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感情。刘勰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来评价《诗经》的语言概括力,这样的评价同样也适用于异域的《荷马史诗》,因为史诗也没有铺设特洛亚战争和海上历险的全过程,而是围绕“阿喀硫斯的愤怒”,把故事压缩到战争末尾的几十天来描述,而战争的概貌却通过这样的描述十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惟有荷马的天赋的才能……他没有企图把战争整个写出来,尽管他有始有终,因为这样一来,故事就会太长,不能一览而尽;即使长度可以控制,但细节繁多,故事就会趋于复杂。荷马只选择其中一部分,而把许多别的部分作为穿插,如船名表和其他穿插,点缀在诗中。”(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十三章)不难看出,亚氏对史诗的这种语言概括力,是十分赞赏的。
3、《诗经》与《荷马史诗》在艺术上的一些差别。
然而,由于《诗经》是一部诗集,毕竟篇幅短小,不像《荷马史诗》是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长篇叙事诗,因此,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第一,是叙述方式。《诗经》主要是借“比”、“兴”烘托的“赋”直接写景抒情,铺写内容,其中的史诗更是典型的直接叙述或抒情,且感情笃厚,叙说有序,移步换形,极有手法。而《荷马史诗》则采用了倒叙手法,如《奥德赛》,摒弃了一般平铺直叙的结构,用倒叙手法在俄底修斯到家前四十二天开始叙述,“他总是尽快地揭示结局,使听众及早听到故事的紧要关头,好像听众已很熟悉故事那样……他的虚构非常巧妙,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因此开端和中间、中间和结尾丝毫不相矛盾。”(贺拉斯:《诗艺》第153节)。
第二,是性格塑造。《诗经》中诗歌限于篇幅,不可能详细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虽然也有人物形象的塑造,且十分逼真而生动,但与《荷马史诗》相比,尚逊一筹。由于《荷马史诗》是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叙事长诗,因此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鲜明而丰满,主人公都具有多重性格,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如阿喀硫斯,勇敢、倔强、重友情,但又十分粗暴和野蛮;再如阿伽门农,自私、高傲、目空一切,但他是氏族首领,为顾全大局,能屈尊向阿喀硫斯道歉;还有机智、多谋、坚忍不拔但不失狡诈、多疑和残忍的俄底修斯,等等。
第三,是结构布局。《诗经》中的诗歌,其结构,如前面已经叙述过的,是由“比”、“兴”烘托的“赋”,其结构比较单一,基本布局是以物起兴,借物咏志,寓情于兴,触景生情,平直铺叙,单一流向;《荷马史诗》则是双向结构,既有纵向情节主干脉线,又有横向穿插。在《奥德赛》中,还同时并存两条情节线,即海上历险和家中求婚,并成功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
[2]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3]伍蠹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5]刘勰:《文心雕龙》,范文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6]高尔基:《俄国文学史》新文艺出版社
[7]《论语》、《汉书》、《史记》、《诗集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