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科任教师偏重于知识原理的解读和梳理,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培养,上课时“满堂灌”、“堂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较为突出,极大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自觉性,使思想政治课脱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互讲互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探究性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尽管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围绕着高考大纲和教材来教,“满堂灌”、“堂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上思想政治课成了学生的一大思想负担,尤其是理科班的一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课理解为睡觉课、玩乐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上课情绪低迷,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常态。如何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充满鲜活之气,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捧,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理应思考的课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追求“至乐”、“至情”、“至善”、“至和”的四重境界,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又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是提高授课实效,提升课堂生命了的明智之举。
一、课堂导入:“至于乐”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新奇、独特的导入会为课堂注入活力,可以广泛的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有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1-2分钟的时间,播放《春天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猜猜这首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歌曲中提及到的哪位老人是谁?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做了些什么?利用多媒体,不断延伸同学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层层设疑、步步追问,渐渐打开同学们探究的心门。
二、课堂讲授:“至于情”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的平台,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离不开饱满情绪的铺垫。在评课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教师讲完一节课,既没有知识点的错误,又没有教学环节上的疏漏,更没有违教学规律的现象。但是却让人无法找到闪光之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讲课缺乏激情,没有调动起同学们的情绪,导致课堂过冷静,陷入“僵尸”状态。学生的激情源自于老师的感染和带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正是在教师的带动和感染下,学生才能激情澎湃的参与到课堂的每一环节中去。教师的激情来自于自信,只有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去领会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在讲述“一公”时,引用邓小平的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引导学生推理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制度的区别的原理;在讲述“二共”时,让同学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素材。并让每位小组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标加以评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最终导致了收入的两极分化的结论。
三、课堂引导:“至于善”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注重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方法指导、激励情趣等方面的培养。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变成了引导者,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已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课堂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教学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学的难点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及其具体运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类比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启发引导时应遵循列举现象——探求道理——归纳原理的思路,紧紧围绕一公、二共、三调控这条主线,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教学资源,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于联系,得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针对宏观调控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理解、把握起来偏难的现状。教师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展开引导。让同学们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
四、课堂评价:“至于和 ”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恰当把握和运用课堂评价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听到有些教师使用“你太棒了”、“你太牛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为某某鼓掌”、“你太聪明了”等话语。如果这些话语运用到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中,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启发思维的作用。但是将这些话语用在高中的课堂上,难免让人感到有几分幼稚。当评价失去了真实性,变成了单一的肯定和表扬时,评价就失去自身的意义了。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意志力等方面,明显的要强于初中、小学阶段,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真”的原则。既要对学生不断的进行语言激励,同时要指出学生所辨析、回答、解读问题的价值之所在,让同学们在语言激励与思维拓展中体会到知识的真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需要学生深思、体验之处很多,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一公、二共、三调控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要强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等问题。
关键词:互讲互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探究性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尽管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围绕着高考大纲和教材来教,“满堂灌”、“堂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上思想政治课成了学生的一大思想负担,尤其是理科班的一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课理解为睡觉课、玩乐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上课情绪低迷,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常态。如何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充满鲜活之气,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捧,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理应思考的课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追求“至乐”、“至情”、“至善”、“至和”的四重境界,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又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是提高授课实效,提升课堂生命了的明智之举。
一、课堂导入:“至于乐”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新奇、独特的导入会为课堂注入活力,可以广泛的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有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1-2分钟的时间,播放《春天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猜猜这首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歌曲中提及到的哪位老人是谁?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做了些什么?利用多媒体,不断延伸同学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层层设疑、步步追问,渐渐打开同学们探究的心门。
二、课堂讲授:“至于情”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的平台,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离不开饱满情绪的铺垫。在评课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教师讲完一节课,既没有知识点的错误,又没有教学环节上的疏漏,更没有违教学规律的现象。但是却让人无法找到闪光之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讲课缺乏激情,没有调动起同学们的情绪,导致课堂过冷静,陷入“僵尸”状态。学生的激情源自于老师的感染和带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正是在教师的带动和感染下,学生才能激情澎湃的参与到课堂的每一环节中去。教师的激情来自于自信,只有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去领会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在讲述“一公”时,引用邓小平的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引导学生推理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制度的区别的原理;在讲述“二共”时,让同学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素材。并让每位小组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标加以评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最终导致了收入的两极分化的结论。
三、课堂引导:“至于善”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注重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方法指导、激励情趣等方面的培养。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变成了引导者,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已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课堂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教学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学的难点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及其具体运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类比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启发引导时应遵循列举现象——探求道理——归纳原理的思路,紧紧围绕一公、二共、三调控这条主线,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教学资源,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于联系,得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针对宏观调控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理解、把握起来偏难的现状。教师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展开引导。让同学们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
四、课堂评价:“至于和 ”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恰当把握和运用课堂评价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听到有些教师使用“你太棒了”、“你太牛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为某某鼓掌”、“你太聪明了”等话语。如果这些话语运用到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中,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启发思维的作用。但是将这些话语用在高中的课堂上,难免让人感到有几分幼稚。当评价失去了真实性,变成了单一的肯定和表扬时,评价就失去自身的意义了。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意志力等方面,明显的要强于初中、小学阶段,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真”的原则。既要对学生不断的进行语言激励,同时要指出学生所辨析、回答、解读问题的价值之所在,让同学们在语言激励与思维拓展中体会到知识的真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需要学生深思、体验之处很多,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一公、二共、三调控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要强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