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圈子生活样本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什么样的圈子才称得上中间生活圈,而构成这些中间生活圈的核心力量又是些什么人,他们在圈子里扮演着和社会生活中怎样不同的角色,圈子给了他们什么?而他们又给予了圈子什么?
  当然,我们不要把目光还只是停留在“游艇会”、“私飞俱乐部”这些传统的富豪圈子里,真正的中间生活圈,应该是由更多新奇的元素和更有创意的人组成的,让我们去认识他们吧。
  
  1/3混搭生活
  
  圈子名称:香滑时光
  圈子规模:80人左右
  圈子主题:重塑摩卡精神
  
  圈子领袖:
  


  吴佼佼,27岁,CIO(信息主管)
  吴佼佼递过她的名片,头衔是CIO,一个和CEO相比明显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职业,但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信息主管的重要性已经引赶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这个重视,体现在吴佼佼身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今年年初,相继有3家猎头公司给她递去橄榄枝,而她在跳槽现在的这家世界500强的公司以后,薪金待遇水涨船高地涨了好几倍。
  吴佼佼显然已经是中间阶层的典范,可是在她身上隐藏着的,又由那么一些看似不和谐,却又恰到好处的另类。她喜欢喝摩卡咖啡,1/3的意大利浓缩咖啡、1/3的热巧克力和1/3的热牛奶混搭在一起的神奇效果让人联想到房龙的《宽容》,也让人联想起强调阴阳相生流转不定的道家哲学。因此,吴佼佼不拒绝别人把自己称作“摩卡族”,她觉得这样的称呼对她是一种褒奖,她在成立了“香滑时光”俱乐部以后,认识了更多像她一样喜欢摩卡咖啡,并且具备摩卡精神的人,在他人眼里,这群充满野心和活力的全新阶层正在迎来他们最阳光灿烂的日子。
  
  圈子素描
  有人说,“香滑时光”里的人都是社会的精英,此话不假,普遍的高学历和海外留学或任职的经历给他们的头衔增添了一丝光环,这些高学历的家伙一脚踏在创意的波希米亚世界,另一脚踩在野心和追求成功的布尔乔亚领域中。
  但同时,他们又是最矛盾的一代社会精英,他们既欣赏布尔乔亚的小资情调,又崇尚波希米亚的反叛精神;在公司上班时他们是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企业精英,在集体登山活动中又是最活跃的率情任性者;他们有时会在酒吧中怒吼着崔健、何勇与二手玫瑰,却又渴望建功立业成为杰克·韦尔奇那样的传奇CEO;既是欧美音乐和西式快餐的忠实消费者,又是最充满激情的爱国主义分子。尽管如此,你无法否认这种包容性的摩卡哲学中所蕴藏的巨大活力。正如摩卡咖啡兼具浓烈、甜美和柔滑一样,“香滑时光”里的摩卡族们也最大限度地吸取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种种文化的优越之处。
  27岁的李郝是这群人中最独特的一个,他曾经有过穿着登山靴上班的经历,也曾经将好不容易得来的5天休假时间不眠不休地坚守在电脑前充当一名虚拟侠客,他对自己的生活设计是随性的,同时,对别人的生活方式他也保持包容的态度。他自己的广告公司有20余名员工,因为李郝对待员工的态度与众不同,使得他的集体非常具有向心力,在凌晨2点的脑力激荡会上,人手一杯摩卡咖啡是李郝带给大家的特别福利,也有大家集体休假去国外旅游的先例,总之,李郝给人的感觉就像摩卡咖啡一样,说不上刺激,却让人难忘终身。
  
  活动大事记
  2006年3月 俱乐部第一次大型聚会在一个小型沙滩举行,大家开着自己的车前来,在海边安营扎寨,放烟花钓鱼。
  2006年4月 俱乐部成员第一次生日聚会,为当月过生日的成员举办生日party,此后,每月一次大型生日聚会成为俱乐部的固定安排。
  2006年5月 俱乐部部分成员组织自驾游,从广州开车到阳朔。
  2006年7月 为欢迎新加入俱乐部的成员而搞的另一次大型聚会,参与者达50余人,大家聚在一起游戏、吃饭、K歌,聚会还设有专门的财务和负责人员。
  


  
  谁都可以是“笑”友
  
  圈子名称:“笑会”
  圈子规模: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
  圈子主题:释缓压力
  
  圈子领袖:
  黄立新,34岁,IT公司管理人员
  黄立新其实并不是这个“笑”友会圈子的始创者,准确的说,他是在从电视上了解到深圳有这样一个以“笑”为聚会内容的圈子后,才加入的,但因为积极而热心,很快成为这个圈子里的领袖级人物。
  黄立新其实并不太爱笑,他不说话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他那隐藏在薄薄镜片后的目光是生冷而坚硬的,却想不到,这样一个人,在每次和“笑”友们聚会时,却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地开怀大笑,旁若无人般。黄立新说,其实,这个圈子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他。他最开始加入这个圈子的动机,是因为无意间听到下属的一句话,当时一个新来的员工在对另一个老员工说,“怎么就没见黄总笑过呢”,黄立新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当天回家就下决心改变自己,给员工一个全新的形象。可是,糟糕的是,黄立新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怎么笑了,或者准确地说,他是不知道该如何调动面部肌肉来保持一个可亲的微笑。在黄立新加入“笑”友会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他第一次看着那一声令下,大家齐笑的宏大场面觉得很纳闷,可是看着看着也被他们感染了,也慢慢露出了微笑。现在,掺杂在众人的笑声中,黄立新的笑声是最大的一个。
  
  圈子素描
  “笑”友会最初的参与者是一个老者,最开始的时候,他喜欢到公园的某个角落,然后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一番,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引来路人的侧目,以为他有病,纷纷避而远之。老人也不管,照样隔三差五地去公园笑,而且他总是声音洪亮,面色清朗。渐渐的,有人看出了这中间的门道,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笑”的行列中。刚开始是以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居多,可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身负巨大压力的都市白领们也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发现,笑,其实是帮助释缓压力最有效的一个手段。
  现在的都市白领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待久了,心理紧绷,身体处于亚健康,而他们所采取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也大多有限,要么运动,要么去酒吧酣醉一回,要么打上背包出门旅游,可是这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对精力的更大的透支,相比而言,每天和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笑这么一回,达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这里很多的人开始都是随着别人假惺惺地笑,可是笑着笑着都发出了真诚的笑。正在事业上升阶段面临瓶颈的刘咏梅,在这个庞杂的“笑”友会圈子里,不仅找到了让自己减轻压力放下包袱的好办法,还认识了一位对自己工作十分有帮助的朋友,她的笑容,显得格外灿烂。刚过26岁就被医生告之有轻微自闭症的大学老师小伍,在女友的带领下加入这个圈子,刚开始他非常害羞,看着别人大笑脸涨得通红,却怎么也笑不起来,1个月后,小伍的学生们都说他变了,变得更加能言善谈和蔼可亲了。
  在这个圈子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分,没有个人利益的作祟,在这里,笑是超越语言,超越国界的最好桥梁。   
  活动大事记
  2006年5月 “笑”友会第一次小范围聚会,来了20几个人,大家聚在一起笑了半个多小时,引起众多人围观。
  2006年7月 “笑”友会人数迅速发展壮大,最多的时候,来了上百人同时大笑,场面十分壮观。
  2006年9月 “笑”友会接受媒体采访后浮出水面,从此,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种特殊的解压方式,更多的人找到了组织。
  
  80后的网络童话
  
  圈子名称:“极”时行乐
  圈子规模:百余人
  圈子主题:营造网络“纯洁”新世界
  
  圈子领袖:
  IKER,26岁,诺基亚程序工程师
  IKER和现在80后四大财富新贵之一的PCOPO.COM的首席执行官李想长得有几分神似,浓眉大眼,穿着一件涂鸦T-shirt,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神情中似乎还有几分羞涩。
  “习惯了在网络上和人进行对话交流,—旦面临到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反而有些不适应了”,他这样解释他的腼腆,既而又不好意思地笑了,露出一口好看洁白的牙齿。IKER不抽烟,不喝酒,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以往存在于人们印象中的“极客”小子叛逆乖张的影子,他似乎更像是一个听话的大男孩,唯一的爱好就是网络游戏,最厉害的一次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在IKER的生活中,网络是他的另一个世界,他觉得自己才是那个世界的主人,因此,他无法容忍一些网络的破坏者们对网络的破坏,他建立了这个“极”时行乐圈子,目的就是想和大家一起保持网络这个“纯洁”的新世界。IKER说,他的目的是一个信息绝对自由的电子空间,而现在,他和他的圈友们正在为此不懈努力着。
  
  圈子素描
  “极客”群体最初是以一种和这个社会价值信条所格格不入的反面形象出现的,他们作为配备着一些绝对现代装备的“不满分子”,打开他们的计算机,蜂拥进互联网,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地下文化”。这个文化以地震风格的视频游戏、MP3音乐地址、网络攻击和基于数字短袜舞会的其他变化形式为特征。
  在“极”时行乐圈子公布出来的他们的论坛首页写着这样一段用黑体加粗的话,“他们的财富令人晕眩,他们的年轻更加令人晕眩;他们领导着年龄甚至超过他们一倍的员工;他们少年老成,心中没有英雄;他们视创业为人生的游戏;他们的血液中流动着1和O……”这或许可以看成是这群活跃在网络上的80后新贵们对自己的人生写实。而在中国极客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跟为响亮的名字,上海盛大网络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网易公司代理首席执行官和代理首席营运官丁磊、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汪延……
  “极”客们对自己的私人生活都十分在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标准。32岁的周冠琳,对“私生活”的品质,斤斤计较。她有常去的美容院和固定的发型师,妆、容都交给他们打理;她喜欢中式服装,有信赖的裁缝,帮她度身定做;她每周定期参加健身锻炼,有专属的教练根据她的身体状况细心指点。在周冠琳的生活里,私人服务还包括钟点工、律师、学习顾问等等。周冠琳的生活方式显然只是这个“极”时行乐圈子里的一个代表而已,在这个圈子里,以“私生活”为乐的青年人比比皆是。他们毫不避讳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强烈愿望和个人动机,“我们用血汗钱,换自由身,心安理得”。
  
  活动大事记
  2005年11月 “极”时行乐圈子成立,百余位成员在一个免费的网络空间中举行了圈子的成立议事,并将他们“保护网络纯洁性”的宣言挂在了首页。
  2006年5月 “极”时行乐快闪行动招集约30人,在商业街某快餐厅,排成一队拿着相机对该餐厅疯狂照相,引起路人围观。
  2006年10月组织第一次户外活动,去青岛度假,约20人参加。
  
  数字化生存革命
  
  圈子名称:“狗”圈儿
  圈子规模:数百人
  圈子主题:电脑与人脑共享
  
  圈子领袖:
  慕容山村,27岁,资深设计师
  慕容山村的真名其实并不叫慕容山村,但没有人知道他真实的名字,就连他的职业和年龄,也是他自己主动告诉我的,否则,我绝对无法把网络上那个声名远播的慕容公子和眼前这个男人以及他资深设计师的职业背景联系起来。
  慕容山村对他给自己的这个人数众多的圈子所取的名字感到非常贴切,“不是有人说我们是‘狗一代’吗,所以,狗一代云集的圈子,自然就是狗圈儿了。”在慕容山村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它对“狗”这个称谓有几分的自嘲也有几分的赞许。成立了“狗”圈儿之后,慕容山村似乎终于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重心,经常出面在网络上组织活动,当然,和其他圈子不同的是,他们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圈子成立快1年了,到现在为止,知道慕容山村真实面目的,圈子里也就两三个人而已,大家都习惯了在网络上用各自熟悉的符号互相打招呼,却不知道刚刚擦肩而过的那个人可能就是昨晚陪自己聊天到深夜的网友。慕容山村说,网络让他更有安全感,而只有躲在网络背后,他才可以更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
  
  圈子素描
  我们把那些有着网络依赖征的人称为“狗一代”,这个“狗”,你当然可以认为是GOOGLE的发音,但放眼开去,它更像是网络时代“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图腾代称。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狗一代”的描述没有夸张成分,因为无论从形态上还是从精神上,无论男女,无论老幼,他们在电脑前都像极了甩动毛尾巴的一条狗。当我们闭眼冥思片刻时,你是否会猛然发现,我们已经离不开INTERNET,离不开GOOGLE们了?
  “狗一代”事实上已经是这个社会人数最庞杂的一个新阶层,他们靠网络为生,离开了网络就像鱼离开了水,寸步难行。网络已经像毒药一般渗透入“狗一代”的血液中,他们忙时、闲时想到最多的就是用电脑,上上网。废寝忘食不悔与网相恋。“狗一代”通常都是时尚与新潮的网一代,而与电脑的亲密关系成为这个阶层最根本的标志,网络让“狗一代”们无所不能,不学英文而成为翻译家,不出门而成为交际高手,不学厚黑而两面三刀,不修行而立地成神……
  网名叫“喜鹊”的上海女孩曾经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做了一个实验,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整天待在家里,拒绝出门,拒绝和人对话,拒绝电视、电话,陪伴她的,只有电脑,但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只要有网络。你就永远不用担心被饿死。这一个月里,她靠着从网上定外卖填饱肚子,和人QQ聊天,打网络游戏打发时间,去淘宝网上淘了一件心爱的碎花衬衣,甚至,她还在网上报了一个短期学韩语的速成培训班,每天下午2点准时打开电脑在网上跟外籍教师操练韩语。网络给了像“喜鹊”这样的“狗一代”们一个生活奇迹。朴树的第一张专辑主打歌《NEW BOY》中对新世纪是这样展望的:“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WINDOWS98……快来吧奔腾电脑,让它们代替我来思考……”对现在的“狗一代”而言,这更像是一个末世寓言,一个对他们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活动大事记
  2005年12月 “狗”圈成立,第一天就为这个圈子建了3个QQ群,但要求加入“狗”圈的人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
  2006年1月 “狗”圈在某论坛网络集会,刷屏和发言的速度让网管措手不及。
  2006年3月 成员“喜鹊”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生存实验,引起上千名圈内圈外网友关注。
其他文献
杨锦麟,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也是香港多份报纸的专栏作家。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等节目。  南都时评版出了一本集子,周末在广州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的时评版作者与会,我从来没有给南都时评版投过稿,但在读报节目会比较经常介绍和引用南方都市报时评文章,这一次他们出集子的时候,邀请我
期刊
几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来到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重庆等中国城市。他比行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个自己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魏城的采访成果是12篇调查性报道。这些稿件以《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为题刊登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上。  这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专门针对中
期刊
郑浩,北京出生的郑浩,自1990年开始,先后在香港《明报》、亚洲电视、《香港商报》出任记者和编辑,擅长采写国际新闻。为报道重大新闻,郑浩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出色地完成了凤凰卫视大型直播节目,比如“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等。  我和夫人在德国学习生活了5年,也在异国他乡渡过了5个中秋佳节。虽然那已经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可是每逢中秋的时候,我俩回味起在德国吃月饼的岁月,也还是那么
期刊
在我写过的专栏文章中,我一不小心,间接地把“收入一般的人”与“中产阶级”划了等号。很快,我就收到了一位读者的质疑:“收入一般的人怎么能算中产呢?”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想搞清的问题: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呢?  在与50多位至少在我看来属于“中产”的白领、杂领或金领人士交谈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我甚至发现,我所有访问的隐含前提——中国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似乎都成了
期刊
中间生活者是惬意的,也是苦恼的是华丽的,也是脆弱的;是忙碌的,更是疲惫的。  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无存款中产    人物——于冰,广告公司——老板——34岁  于冰早年曾在英国留学,学的是广告营销于传播,2000年回国
期刊
什么样的物质符号决定什么样的精神符号,而相同的符号往往是判断能否进入同一个圈子的潜在规则。因此符号的意义可能比财富更具先进性,符号定义了格调,进而定义了“我是谁”,成为中产阶层追求的主题。    NO.1    居住符号:从高档别墅到经济适用房  据说北京的上层中产都住在亚运村的水印长滩、棕榈泉、CEO尊邸、紫玉山庄等等,房价以美元计,每平米大多在1 500美元以上。次级中产或者说是中中产阶级,都
期刊
城雕,美容还是毁容?    城市雕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是艺术地记录国家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都选择它来记录自己的表情,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挪威奥斯陆的“生命公园系列雕塑”、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撒尿的男孩”等等,都成为该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城雕建设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每年
期刊
性格打开机会之门    用“多元化”来形容周瑛琦再也合适不过。她大学读的是电机工程专业,从电视、电台主持,到拍广告、出唱片、拍电影、演舞台剧,她尝试过五花八门的工作,还通晓多国语言。“这和我自小的成长环境有关,当然,性格因素也很重要,我敢于面对新挑战。不是说性格打开机会之门吗?”  出生于台湾的周瑛琦,7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在家里,她接受传统的中文教育,还学芭蕾舞、弹钢琴;而西方的个性化教育又没有
期刊
知道我决定买房的消息的时候,老妈专程从1000多公里以外的那个小镇赶了过来,她的目的很简单,阻止我买房,在她的眼里,一个单身女人,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之前,居然就先给自己买了大房子,无异于自掘坟墓,在我家那个小县城里,女人们都是老老实实地等着自己未来的丈夫买房结婚,哪个单身女人自己买了房子的,要么就被认为是不正经,要么就是很难嫁出去了。  老妈的态度再强硬,也架不住我先斩后奏外加撒娇的攻势,
期刊
伦敦:老牌中产的新困扰London:Old middle Class TEXT_June(伦敦)    英国式生活向来是优雅、高尚,却又古板生活的代名词,这让不少来英国旅游、留学的外国人都心存恐惧,担心一不小心就犯了英国人的禁忌。我在来英国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担心。 50多岁的怀特夫妇是我曾经的房东。多年以来,从事传媒和投资业的他们固执地居住在伦敦市内一座老公寓内,尽管他们也赶时髦,在伦敦的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