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豫剧“旦角”的唱腔教学,常把变声期期作为唱腔训练的禁区。禁止学生演唱练习、唱腔调弦,使学生的演唱技术停滞不前,发声得不到训练、润腔得不到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用科学教学手段指导豫剧“旦角”变声期的声训与演唱,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呼吸、发声、运腔等演唱技术协调配合,又可以顺利渡过变声期,为唱腔演唱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变声期;声腔培养; 声腔演唱
豫剧在2006年获首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豫剧艺术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为此河南高校分别开设了豫剧表演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生源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作者从事豫剧学习、演唱、教学已二十年有余,深刻体会到:变声期的科学化声训、科学化演唱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艺术发展前景,“旦角”变声期的声音训练演唱应该作为我们豫剧教育从事者思考、研究的中心和方向。面对戏曲本科生13——18岁变声期的教学对象,特别是“旦角”的唱腔讲授,作者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总结了“旦角”变声期训练的方法及手段,以丰富豫剧唱腔教学的技术实践及理论研究。
一。变声期的认识及声腔训练手法
豫剧表演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唱、念、做、打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演员的培养需从小开始。河南豫剧演员的培养一般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豫剧表演本科班,入校年龄13——18岁,艺术职业学院中专班,入校年龄11—15岁,按照人的生理特征来讲,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变声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演唱方式的是否科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发展。
(一)变声期的认识
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两瓣左右对称的膜状解剖结构,主要功能是振动以发声。声带肌肉受迷走神经的控制,可以调整声带的张力,以改变振动频率。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变窄、甚至几乎关闭,从气管和肺冲出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在喉内肌肉协调作用的支配下,使声门裂受到有规律性的控制。故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裂的大小,均能影响声调高低。
女生变声期的特点:13-15岁女生青春期来临,身体女性激素增多。从声音变化上看:有些女生歌唱发声时还是童声,但说话时有些粗涩的音色出现,歌唱时学生感觉嗓子不听使唤,声音不稳定,高音演唱比较困难,嗓子极易疲劳。从生理上看:这是因为声带从幼童的6-8毫米,逐渐增长到15-18毫米,同时相对变窄,因声音变化不明显,常不易察觉。从医学临床上看:女生变声后歌唱能力的改变一般为降低1-3度,也有的女生和变声前相比演唱音域没有明显的变化。医学上把嗓音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这一时期称为变声期,也就是戏曲界说的“倒嗓”。
(二)变声期的科学训练
从变声期的认识可以看出:女生在变声期歌唱的能力和音色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就说明戏曲旦角变声期的声训唱腔课程还是可以正常进行的。但是变声期的存在也是客观。怎样科学的、系统的进行变声期声音训练,它已成为我们豫剧唱腔教师研究关注的主题。作者认为变声期的声训需要用客观的观点,科学的手法进行发声训练。
训练手段及方法:戏曲晨练喊桑是声训必备科目,学生晨练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课形式,每天指导一组。
从哼鸣做起,找头声的共鸣支点。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哼鸣时喉部一定要放松,喉部的放松会减少声带的摩擦,保持喉部放松的正常状态,保证喉部的发育进行正常健康。
从i母音开始母音练习,由于i母音的发声演唱容易连接气息和共鸣,i母音发声稳定后,加入开口音a,再逐渐加入其它母音的练习。开口音演唱时保持i母音的歌唱感觉、沿着i母音歌唱声音走向走,稍后逐渐放声加强音量。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发声时喉部的挤、卡、压同样可以发出明亮的声音,这种唱法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地喉部成长隐患,会带来喉部的疲劳引起声带嘶哑,严重的将引起声带小结。如练习中学生无法辩解,这就需要教师给与一个正确评判与引导,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习惯,随时面对学的各种情况给于指正和讲解,让学生豫剧演唱入门就有一个良好的歌唱意识和歌唱习惯。
合理安排喊嗓时间。晨练喊嗓,时间不宜过长,三十分钟就可以。切忌在练习中:开始就放声练习,盲目追求大音量、宽音域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声训练习,学生发声状态基本稳定后,先从念白开始,逐步加入练声曲,可由一个八度逐渐扩宽歌唱音域。力争做到呼吸、发声、吐字等技术协调运用到豫剧唱段作品中。
二、声腔培养的科学划分
由于学生嗓子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女生变声前后音域、音色变化不太明显,所以就学生声音个性特点可尽早确定流派唱腔学习(用声乐术语来讲就是音色的差异,声带的长短宽厚,来确定学生的流派学习)。
(一)豫剧声腔可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
豫西调的演唱特点:旋律深沉、平实中自有华丽质感。音域以中声区为主,胸腔共鸣贯穿于整个歌唱旋律之中,演唱中多用真声。唱腔平实典雅,旋律朴素。定调1=D调(崔兰田),演唱音域范围小字一组do——小字二组﹟fa。 旋律走向,级进下行,女生唱腔具有哀怨缠绵的特色。唱腔主要旋律在小字一组,这一音域接近于人声的自然音域,如果学生音色厚实宽泛,属于次女高的声部范畴,就其特点,在选择流派学习上,唱腔教师一定根据学生声音的个性特点,合理的、科学的安排与划分,可安排学习崔派唱腔的演唱。另因崔派唱腔多用真声(大本嗓)演唱,学生变声期不宜长时间练习,二十分钟即可,主要学习唱腔的润腔韵味。
(二)豫东调唱腔定调1=F(阎立品),1=E(马金凤)等
豫东调唱腔定调1=F(阎立品),1=E(马金凤)等,因定调较高,多采用假声(也称二本嗓)演唱,声音靠前,唱腔明快、轻巧、华丽,装饰音较多,多衬词,豫东调唱腔难度较大,既要有唱腔的明亮轻快,还要保持豫剧的平实粗犷。如学生自然歌唱机能发出的声音具备明亮、灵活、华丽、委婉、清纯音色,声音具备流动性,属于轻巧型女高音,这类声音条件的学生,可选择学习豫东调声腔唱法。由于豫东调唱腔的旋律及音域偏高的特点,对于学习豫东调演唱的学生,教师应在唱腔课上设法引导学生用头声(假声)歌唱。女生变声期,以头声(假声)演唱的训练方式,作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的,好处在于其安全性上。假声演唱,属于轻型的歌唱方式,很少有声带的运用和摩擦,对变声期女生的声带发育,在训练中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教师对豫剧流派学习的科学、理性划分,以及声训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对学生的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声腔演唱科学化
就变声期唱腔学习,作者有以下思考及建议供业内人士共商榷。
(一)呼吸
呼吸是演唱的根本,也是动力。要想有好的演唱技术,必须要有好的呼吸,没有好的呼吸支持将无法获得好的演唱状态。清朝戏曲理论家徐大春在《乐府传声》中提出:“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①,《说谭》中也讲到:“气者,音之帅也”②,可见气息在戏曲演唱中的重要性。在戏曲演唱中,气息有运气、偷气、换气、压气、歇气、抽气、气口等等形式,这些形式的气息练习应根据演唱的内容,与表演情绪融为一体。如:阎立品的《秦雪梅吊孝》中吊孝一折,《哭一声商郎》这段唱中以哭诉的演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主,唱、白兼有,人物在倾诉爱情、痛失爱人的故事情景下,演唱、道白中均有放声痛哭的情节,演唱、道白、放声痛哭三者如何能做到“累累乎端如贯珠”,这就需要有运气、换气、压气、抽气、气口来装饰、陪衬、滋润声腔的演唱。如何做到即得体有恰如其分,作者认为气息在演唱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呼吸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在教学演唱中引导学生进行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气息位置深,动作小而灵活,对胸部僵硬、喉咙紧张等问题也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变声期学生来讲也有助于身体的放松。具体做法:首先,在身体放松的感觉下“叹气,吸气”,采用先叹后吸,在叹气的位置上去歌唱,一定做到叹在那里唱在那里,唱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叹的状态,逐字逐句都要如此,形成良性的呼吸循环,这样,就可以克服演唱中的气浅、气僵、声白等问题,也可避免气息对变声期声带的强烈冲击。
(二)演唱
戏曲声乐演唱由发音、润腔、表演等多个部分组成,在这里就演唱的发声技术问题做一论述。豫剧相对于京、昆来讲,豫剧表演起来酣畅淋漓,歌唱起来粗犷激越,是普通百姓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河南人看戏剧叫“听戏”,从中可以看出唱是豫剧最主要的艺术表演方式之一。豫剧演唱发声多用于混声,也就是真声和假声得以融合,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非真又非假,既有真声的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在真假声结合上,真声的运用偏多。用真声色彩的发声技术演唱豫剧唱段,观众听起来,热烈激情,铿锵有力,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从而更容易和观众达到共同的戏剧审美,引导观众走进戏剧故事情节。
吐字运腔:吐字对歌唱的演员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对戏曲演员来说更为重要。明朝戏曲理论家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讲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③。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戏曲演唱中的吐字也给于了充分的重视。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训练中,对吐字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如:我国汉语由于音素、发音状态和特点的不同,一个汉字可分为声母和韵母,也可分解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在演唱训练中字头要吐的准确而简短,字腹要有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稳定,也就是字腹要有明确的歌唱性,字尾要归韵清晰而准确,在吐字演唱中尽量利用上腭来保持韵母的口腔共鸣,以唇、齿、舌有力的阻擦去完成子音的准确、干净工作。
豫剧在讲究吐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唱、念中的韵味。在唱、念的演绎过程中,不仅要求字咬的真切,声音圆润,而且还要掌握流派风格、表达情感。如《拷红》中红娘的唱段《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这段唱腔,它融豫东调与豫西调为一体,还运用了多种的吐字润腔唱法。这是一段流水板,音域不宽,从演唱表演上来讲,是说唱相结合的形式,但为了更好的表达红娘的艺术形象,常香玉在这段流水中加入大量衬词,使用口语化的演唱方式,如“我就说呀”这句近似说白的演唱,简单的四个字,在吐字、唱歌上均做了细致安排,“我就说”三个字念白似的说唱,衬字“呀”的下行甩腔,在准确表达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外,还生动、细致的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气质、思想),把红娘的俏皮、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瞬间展现在观众面前,立刻就把观众带进了剧情,成为剧中事件的参与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演唱练习时,不可只注意吐字、发声等局部的技术问题,还是要追求演唱的整体化,如清代《明心鉴·宝山集六则》中说:“按情行腔。阴阳缓急,板眼快慢,当时情理如何,身段如何,与曲合之为一,斯得之矣”④。
(三)教学曲目的科学化选择
由于学生处于变声期的特殊时期,曲目的科学化与合理性选择还是很有必要的。作者认为不易选戏剧性强、篇幅长、个性强的作品,因为喉器正在发育,喉部肌肉相当稚嫩,如果演唱的时间过长、音域过宽,那么披裂肌肉群、环甲肌、声带等就会负担过重,容易引起机能发展失去平衡,造成“倒嗓”。而豫剧旦角唱腔中有许多篇幅短而精的段子,特别适合变声期的演唱学习与练习,如:《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等等,这些段子的音域多处于中声区,皮裂肌肉群和环甲肌肉都能得到平均的发展。此时,主要锻炼的是唱段中音准、感情、气口、咬字、唱腔风格等方面的把握。正如明朝戏曲理论家魏良辅在《曲律》中讲:“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规格”⑤。
综上所述,本文从少女变声期的生理现象认识,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如何练声,如何合理的、科学的选择唱段,均作了阐述,希望在豫剧旦角演员的训练与培养中,从理论上给以丰富、实践上给以建议。使我们处于变声期的旦角学生,在保证唱腔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平稳、安全的渡过变声期,同时也为我们从事豫剧旦角唱腔教学工作的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帮助。愿我们的豫剧演唱教学工作更合理、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
注释:
①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第208页.
②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北京,第56页.
③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第29页.
④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北京,第191页.
⑤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第27页.
参考文献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2]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3]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4]冯葆福,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5]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6]范丹珩,方可杰.《豫剧名段精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直爱妩,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地方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表演,讲师。
【关键词】变声期;声腔培养; 声腔演唱
豫剧在2006年获首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豫剧艺术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为此河南高校分别开设了豫剧表演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生源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作者从事豫剧学习、演唱、教学已二十年有余,深刻体会到:变声期的科学化声训、科学化演唱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艺术发展前景,“旦角”变声期的声音训练演唱应该作为我们豫剧教育从事者思考、研究的中心和方向。面对戏曲本科生13——18岁变声期的教学对象,特别是“旦角”的唱腔讲授,作者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总结了“旦角”变声期训练的方法及手段,以丰富豫剧唱腔教学的技术实践及理论研究。
一。变声期的认识及声腔训练手法
豫剧表演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唱、念、做、打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演员的培养需从小开始。河南豫剧演员的培养一般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豫剧表演本科班,入校年龄13——18岁,艺术职业学院中专班,入校年龄11—15岁,按照人的生理特征来讲,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变声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演唱方式的是否科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发展。
(一)变声期的认识
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两瓣左右对称的膜状解剖结构,主要功能是振动以发声。声带肌肉受迷走神经的控制,可以调整声带的张力,以改变振动频率。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变窄、甚至几乎关闭,从气管和肺冲出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在喉内肌肉协调作用的支配下,使声门裂受到有规律性的控制。故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裂的大小,均能影响声调高低。
女生变声期的特点:13-15岁女生青春期来临,身体女性激素增多。从声音变化上看:有些女生歌唱发声时还是童声,但说话时有些粗涩的音色出现,歌唱时学生感觉嗓子不听使唤,声音不稳定,高音演唱比较困难,嗓子极易疲劳。从生理上看:这是因为声带从幼童的6-8毫米,逐渐增长到15-18毫米,同时相对变窄,因声音变化不明显,常不易察觉。从医学临床上看:女生变声后歌唱能力的改变一般为降低1-3度,也有的女生和变声前相比演唱音域没有明显的变化。医学上把嗓音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这一时期称为变声期,也就是戏曲界说的“倒嗓”。
(二)变声期的科学训练
从变声期的认识可以看出:女生在变声期歌唱的能力和音色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就说明戏曲旦角变声期的声训唱腔课程还是可以正常进行的。但是变声期的存在也是客观。怎样科学的、系统的进行变声期声音训练,它已成为我们豫剧唱腔教师研究关注的主题。作者认为变声期的声训需要用客观的观点,科学的手法进行发声训练。
训练手段及方法:戏曲晨练喊桑是声训必备科目,学生晨练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课形式,每天指导一组。
从哼鸣做起,找头声的共鸣支点。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哼鸣时喉部一定要放松,喉部的放松会减少声带的摩擦,保持喉部放松的正常状态,保证喉部的发育进行正常健康。
从i母音开始母音练习,由于i母音的发声演唱容易连接气息和共鸣,i母音发声稳定后,加入开口音a,再逐渐加入其它母音的练习。开口音演唱时保持i母音的歌唱感觉、沿着i母音歌唱声音走向走,稍后逐渐放声加强音量。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发声时喉部的挤、卡、压同样可以发出明亮的声音,这种唱法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地喉部成长隐患,会带来喉部的疲劳引起声带嘶哑,严重的将引起声带小结。如练习中学生无法辩解,这就需要教师给与一个正确评判与引导,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习惯,随时面对学的各种情况给于指正和讲解,让学生豫剧演唱入门就有一个良好的歌唱意识和歌唱习惯。
合理安排喊嗓时间。晨练喊嗓,时间不宜过长,三十分钟就可以。切忌在练习中:开始就放声练习,盲目追求大音量、宽音域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声训练习,学生发声状态基本稳定后,先从念白开始,逐步加入练声曲,可由一个八度逐渐扩宽歌唱音域。力争做到呼吸、发声、吐字等技术协调运用到豫剧唱段作品中。
二、声腔培养的科学划分
由于学生嗓子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女生变声前后音域、音色变化不太明显,所以就学生声音个性特点可尽早确定流派唱腔学习(用声乐术语来讲就是音色的差异,声带的长短宽厚,来确定学生的流派学习)。
(一)豫剧声腔可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
豫西调的演唱特点:旋律深沉、平实中自有华丽质感。音域以中声区为主,胸腔共鸣贯穿于整个歌唱旋律之中,演唱中多用真声。唱腔平实典雅,旋律朴素。定调1=D调(崔兰田),演唱音域范围小字一组do——小字二组﹟fa。 旋律走向,级进下行,女生唱腔具有哀怨缠绵的特色。唱腔主要旋律在小字一组,这一音域接近于人声的自然音域,如果学生音色厚实宽泛,属于次女高的声部范畴,就其特点,在选择流派学习上,唱腔教师一定根据学生声音的个性特点,合理的、科学的安排与划分,可安排学习崔派唱腔的演唱。另因崔派唱腔多用真声(大本嗓)演唱,学生变声期不宜长时间练习,二十分钟即可,主要学习唱腔的润腔韵味。
(二)豫东调唱腔定调1=F(阎立品),1=E(马金凤)等
豫东调唱腔定调1=F(阎立品),1=E(马金凤)等,因定调较高,多采用假声(也称二本嗓)演唱,声音靠前,唱腔明快、轻巧、华丽,装饰音较多,多衬词,豫东调唱腔难度较大,既要有唱腔的明亮轻快,还要保持豫剧的平实粗犷。如学生自然歌唱机能发出的声音具备明亮、灵活、华丽、委婉、清纯音色,声音具备流动性,属于轻巧型女高音,这类声音条件的学生,可选择学习豫东调声腔唱法。由于豫东调唱腔的旋律及音域偏高的特点,对于学习豫东调演唱的学生,教师应在唱腔课上设法引导学生用头声(假声)歌唱。女生变声期,以头声(假声)演唱的训练方式,作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的,好处在于其安全性上。假声演唱,属于轻型的歌唱方式,很少有声带的运用和摩擦,对变声期女生的声带发育,在训练中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教师对豫剧流派学习的科学、理性划分,以及声训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对学生的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声腔演唱科学化
就变声期唱腔学习,作者有以下思考及建议供业内人士共商榷。
(一)呼吸
呼吸是演唱的根本,也是动力。要想有好的演唱技术,必须要有好的呼吸,没有好的呼吸支持将无法获得好的演唱状态。清朝戏曲理论家徐大春在《乐府传声》中提出:“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①,《说谭》中也讲到:“气者,音之帅也”②,可见气息在戏曲演唱中的重要性。在戏曲演唱中,气息有运气、偷气、换气、压气、歇气、抽气、气口等等形式,这些形式的气息练习应根据演唱的内容,与表演情绪融为一体。如:阎立品的《秦雪梅吊孝》中吊孝一折,《哭一声商郎》这段唱中以哭诉的演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主,唱、白兼有,人物在倾诉爱情、痛失爱人的故事情景下,演唱、道白中均有放声痛哭的情节,演唱、道白、放声痛哭三者如何能做到“累累乎端如贯珠”,这就需要有运气、换气、压气、抽气、气口来装饰、陪衬、滋润声腔的演唱。如何做到即得体有恰如其分,作者认为气息在演唱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呼吸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在教学演唱中引导学生进行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气息位置深,动作小而灵活,对胸部僵硬、喉咙紧张等问题也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变声期学生来讲也有助于身体的放松。具体做法:首先,在身体放松的感觉下“叹气,吸气”,采用先叹后吸,在叹气的位置上去歌唱,一定做到叹在那里唱在那里,唱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叹的状态,逐字逐句都要如此,形成良性的呼吸循环,这样,就可以克服演唱中的气浅、气僵、声白等问题,也可避免气息对变声期声带的强烈冲击。
(二)演唱
戏曲声乐演唱由发音、润腔、表演等多个部分组成,在这里就演唱的发声技术问题做一论述。豫剧相对于京、昆来讲,豫剧表演起来酣畅淋漓,歌唱起来粗犷激越,是普通百姓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河南人看戏剧叫“听戏”,从中可以看出唱是豫剧最主要的艺术表演方式之一。豫剧演唱发声多用于混声,也就是真声和假声得以融合,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非真又非假,既有真声的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在真假声结合上,真声的运用偏多。用真声色彩的发声技术演唱豫剧唱段,观众听起来,热烈激情,铿锵有力,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从而更容易和观众达到共同的戏剧审美,引导观众走进戏剧故事情节。
吐字运腔:吐字对歌唱的演员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对戏曲演员来说更为重要。明朝戏曲理论家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讲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③。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戏曲演唱中的吐字也给于了充分的重视。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训练中,对吐字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如:我国汉语由于音素、发音状态和特点的不同,一个汉字可分为声母和韵母,也可分解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在演唱训练中字头要吐的准确而简短,字腹要有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稳定,也就是字腹要有明确的歌唱性,字尾要归韵清晰而准确,在吐字演唱中尽量利用上腭来保持韵母的口腔共鸣,以唇、齿、舌有力的阻擦去完成子音的准确、干净工作。
豫剧在讲究吐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唱、念中的韵味。在唱、念的演绎过程中,不仅要求字咬的真切,声音圆润,而且还要掌握流派风格、表达情感。如《拷红》中红娘的唱段《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这段唱腔,它融豫东调与豫西调为一体,还运用了多种的吐字润腔唱法。这是一段流水板,音域不宽,从演唱表演上来讲,是说唱相结合的形式,但为了更好的表达红娘的艺术形象,常香玉在这段流水中加入大量衬词,使用口语化的演唱方式,如“我就说呀”这句近似说白的演唱,简单的四个字,在吐字、唱歌上均做了细致安排,“我就说”三个字念白似的说唱,衬字“呀”的下行甩腔,在准确表达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外,还生动、细致的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气质、思想),把红娘的俏皮、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瞬间展现在观众面前,立刻就把观众带进了剧情,成为剧中事件的参与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演唱练习时,不可只注意吐字、发声等局部的技术问题,还是要追求演唱的整体化,如清代《明心鉴·宝山集六则》中说:“按情行腔。阴阳缓急,板眼快慢,当时情理如何,身段如何,与曲合之为一,斯得之矣”④。
(三)教学曲目的科学化选择
由于学生处于变声期的特殊时期,曲目的科学化与合理性选择还是很有必要的。作者认为不易选戏剧性强、篇幅长、个性强的作品,因为喉器正在发育,喉部肌肉相当稚嫩,如果演唱的时间过长、音域过宽,那么披裂肌肉群、环甲肌、声带等就会负担过重,容易引起机能发展失去平衡,造成“倒嗓”。而豫剧旦角唱腔中有许多篇幅短而精的段子,特别适合变声期的演唱学习与练习,如:《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等等,这些段子的音域多处于中声区,皮裂肌肉群和环甲肌肉都能得到平均的发展。此时,主要锻炼的是唱段中音准、感情、气口、咬字、唱腔风格等方面的把握。正如明朝戏曲理论家魏良辅在《曲律》中讲:“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规格”⑤。
综上所述,本文从少女变声期的生理现象认识,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如何练声,如何合理的、科学的选择唱段,均作了阐述,希望在豫剧旦角演员的训练与培养中,从理论上给以丰富、实践上给以建议。使我们处于变声期的旦角学生,在保证唱腔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平稳、安全的渡过变声期,同时也为我们从事豫剧旦角唱腔教学工作的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帮助。愿我们的豫剧演唱教学工作更合理、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
注释:
①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第208页.
②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北京,第56页.
③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第29页.
④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北京,第191页.
⑤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北京,第27页.
参考文献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2]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3]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4]冯葆福,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5]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6]范丹珩,方可杰.《豫剧名段精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直爱妩,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地方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表演,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