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年级同学,刚刚由看图写话转入到写片断的练习,大多数同学都感到作文难写,而中年级又是个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呢?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于以下五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提倡先说后写,适当创设一些提问
  
  “说”和“写”是表达的两种方式。“说”是口头语言,“写”是书面语言,书面“写”是以口头“说”作基础的,“说”可以起到组织语言的作用,有利于书面语言的提高。所以无论是看图写话还是根据要求写片断,我都是让学生先说后写,并在学生说的时候适当安排一些提问。如我在教写《一次喜爱的活动》作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提问:同学们都喜欢活动,谁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项活动吗?有的同学举手答:我喜欢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接着又问,哪位同学能把“老鹰”抓“小鸡”的过程给大家说说,如:活动前要作哪些准备工作?大家在一起是怎样玩的?在学生逐一回答后,我又请同学把刚才的几个问题串讲一遍,然后告诉学生,用笔作文就是把用嘴说的作文写下来,这样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把刚才所讲的写下来。
  
  二、从内容入手,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观察与作文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所以,我平时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教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作文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先观察小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整个模样,然后再从头部、身子、尾巴或下肢,按顺序观察它的各个局部。平时我还要求同学写一些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观察得多了,学生就能逐渐体验到观察的无限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还经常带着他们走出校门开展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山河的自然美、人类创造的艺术美,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愉快作文。
  
  三、加强写作指导,重视片新训练
  
  中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认识水平低,词汇贫乏,概括能力不强,写作技巧也尚未入门,因此我认为在他们平时的写作时应当进行较具体、较详细的指导,“挽”着他们“学步”。中年级除了写一段话的作文练习外,更多的是练习写片断。这时候我们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让学生写成篇作文。因为片断练习只写零星的一点,不求全,难度低,学生易学易写,因而容易引起兴趣,不会把作文当作是一件“苦差事”,易产生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所以我每个星期都给学生上两节作文课,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练笔密度,还满足了学生一吐为快的心理需要。
  
  四、指导阅读,让中学级学生从仿写中入门
  
  阅读是儿童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理解吸收,是理解的过程;写作是外化的表达,是运用的过程,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没有吸收,就不会有表达,只有吸收多了,表达才能运用自如。因此我经常为学生推荐好书好报,阅读给学生们写作提供了范例,一篇形式和内容俱佳的范文,正是学生模仿的最好的直观形式,再引导他们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写《我喜爱的水果》时,有的同学就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范文仿写,文中写道:桔子圆圆的,大的如红红的柿子,成熟了挂在树上就像一盏盏小灯笼,小的就像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纽扣。桔子还没成熟时是青色的,熟了就变成红色、黄色的了……这一段描写是从范文中得到的启发。这样把学生从仿写导入写作,就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动手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修改作文多样化,展示学生中的好作品
  
  在学生写完作文稿之后,我让他们自己按照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认真对照检查,这样学生能发现一些自己作文中字、词、句方面较为明显的错误,这叫“自改”。“自改”完后同桌“互改”。在“互改”时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①用波浪线画出写得较好的词句。②修改作文中的错字、别字、病句、错漏的标点。③适当给改的作文插进一二个成语。经过“互改”后让学生把改好的文稿抄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批改。“互改”是同学最乐意做的一项练习,他们常常是注意力很集中地给对方修改,俨然一位小老师。在“互改”中学生收益不小,他们既能在“互改”时扬己之长,又能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注意挖掘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只要文中有一点可取之处,我都给予热情肯定,为的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次习作我都从中挑选三篇在班上的“优秀小作品”学习园地里展示,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
  其实激发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一定能使他们轻松、愉快、顺利地渡过中年级过渡阶段,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写作基础。
其他文献
教材内容:冀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在哪里》  教材分析: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意在引导儿童在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体验春天的美丽,感受春天所带来的愉快,加深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在看、听、闻、想、说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品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
期刊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人陈献章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显其重要。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那么,阅读教学也应贵在善于质疑,应贵在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何进行质疑求解呢?一般地说,在质疑求解的过程中,应主要从
期刊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恐怕已没有人怀疑了。但计算机如何有效地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计算机用在教学上,怎样才算用好了,怎样才算是用得其所了,似乎谁都还没有能提出一整套大家都能欣然接受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我从去年就开始开探索如何将计算机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因为条件的限制,我分为两步研究:上学期,初步将计算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这一阶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机对话速度的训练,训练学生
期刊
让语文课乘着情境的翅膀飞翔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
期刊
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
期刊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
期刊
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写出漂亮的文字,渴望自己的笔端流淌出清新 、活泼的小溪。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习负担重、阅读量小、积累欠缺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语言的“质量”似乎并不是足斤足两。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让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下里巴人”奔向“阳春白雪”,是萦绕在许多同学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方法似乎很多,各式各样刊物上的指导文章各显神通,又常常令这些同学无所适从
期刊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学出路问题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  也许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一言以蔽之:备考,应试,抓分数。是的,笔者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我们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要注重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天地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产生自我呼应与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被文中描绘的情景所吸引而沉醉其中
期刊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还有对学生审美的教育。知识的传授的传授大家研究得比较多,但是任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