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y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人陈献章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显其重要。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那么,阅读教学也应贵在善于质疑,应贵在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何进行质疑求解呢?一般地说,在质疑求解的过程中,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或人物动作、神态提出质疑
  
  一篇文章中有时会多次出现同一语句或人物的动作、神态,而出现的具体语境又往往不同,那么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情况高度重视,并善于提出疑问,而且要力求想深想透。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了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此,不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二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过思考,就会明白:同样的句子这样出现,就构成了回环反复,形成了诗一般的节奏,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人们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充分表现了孔乙己所处环境的冷漠无情,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再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多次出现的“笑”,也应弄清其每一处的用意。
  
  二、对文中的引文、用典提出质疑
  
  作者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其主题的深刻性,往往在行文中引用别人的文句或以前的典故。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的引文“沙场秋点兵”。面对这一引文,我们这样进行思考:这引文出自何处?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结合上文的纺线竞赛,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引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歌》中的句子是要用沙场点兵的那种阵容、气势来形容纺线竞赛的阵容大、气势磅礴。又如刘庶凝的《〈还乡梦〉自序》的句子“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面对这一引文,我们也要行思考:这句子是作者写的还是引用别人的话,或是引用典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经过思考分析就会知道:作者是活用《世说新语》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一典故,其目的是要含蓄的抒发自己落叶归根的深沉感情。
  
  三、对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提出质疑
  
  文章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组织,或清新雅致,或生动形象,或言简意赅,或准确鲜明,可谓恰到好处。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北宋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个“闹”字而境界全出。应该这样进行思考:为什么只能用“闹”,而不用其它的词来代替?用“闹”字,其又妙在何处?思考后明白:“闹”一字就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百花争春、百鸟闹春、百人耕春。又如《七根火柴》中的句子:“忽然一阵风吹来,浓云像从地面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此句中动词“冒”能不能换成“飘”或“弥漫”等词,如果换了,表达的效果又会怎样?
  
  四、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提出质疑
  
  比喻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会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具有一种非常神奇的作用。但有的比喻句,你看起来似懂非懂,总觉得还有什么深意没有体会出来。这时,就要穷根究底,直到弄清其含义为止。例如《海燕》中有这么一句话:“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句显得别致新颖,但同时又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金色的闪电变成了黑色的?这个比喻句有何深层寓意?思考后明白:作为本体的海燕是黑色的,它在大海上快速而敏捷的飞翔,不就像是闪电吗?勇敢的海燕敢于在暴风雨要来临的时候这样快速的低飞,不正是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种大无畏精神的象征吗?又如《春》中最后一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怎么会像健壮的青年?为什么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并且能“领着我们上前去”?弄清了这些问题,一定会对作者所赋予它的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在看似矛盾处提出质疑
  
  一些作品的文字或语言看似矛盾,其实却别具深意,并不矛盾。只要带着疑问,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认真体会,就一定会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还乡梦〉自序》中有着样一段文字:“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竹林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语句中的“凄凉”与“甜蜜”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把它们联在一起,似乎矛盾。但两词并用,究竟有什么弦外之音呢?这时,就应带着疑问,结合课文内容对其进行反复的研读,之后,就会明白:原来是作者复杂感情的体现--因多年漂泊海外,回乡后的山水依旧,人事全非而凄凉;因兄弟姐妹的团聚而甜蜜。又如《故乡》一文中闰土与“我”见面时的一句描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对“欢喜”和“凄凉”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也应质疑,直到弄清楚其所以然为止。
  
  六、在独立成段的词语、句子处提出质疑
  
  许多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个人的某种感情,往往在文章中用词语或句子独立成段的方式来表达。如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最后一段“活该。”就是由一个词语独立成段的。面对这一段落,我们这样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有什么寓意、作用?分析上文及有资料就会明白:作者用一个词语独立成段,使词语读来铿锵、斩钉截铁,充分表现了作者那极强的爱憎感情。又如朱自清《春》的结尾那三段全是一句话一段,作者分别用娃娃、小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对此,我们也应积极思考,弄清其用意。
  
  七、在意犹未尽处提出质疑
  
  很多文章中往往有许多地方写的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对其提出疑问,并挖掘其深层含义,体察其“弦外之音”,领会其言外之意。如《一面》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先生是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重要,形象又是如此之高大,为什么先生死了“却不愿恣情地悲痛”?并且说“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原来是先生的精神鼓舞了我们,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完成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弄清这些问题之后,一定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总之,只要善于在教学中质疑求解,就能掌握阅读教学的门径,就能提高阅读的教学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水平和审美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又站到了教育的最前沿,作为农村最基层语文一线教师,我深知面临的挑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关系到学科发展的相对平衡,乃至于关系未来整个社会。  关键词:新课改;兴趣;教学情景;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课堂趣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践探究性学习。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也必定发生相应地改变。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内容和一般流程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针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明确教师在探究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纵然绞尽脑汁,费尽心计,还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为“作文”而作文的心理,任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真正动起笔来还是套用“公式”,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以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遍一律,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丧失了应有的灵气和活力。如何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形式主义樊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近年来,我尝试
期刊
摘要:对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自主质疑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 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
期刊
高中农学专业课内容比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以致学生不愿意深钻,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课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现介绍一些经验,供叁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
期刊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地位愈益重要。但随着地位的突出,社会和时代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与学“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对现代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做了比较全面地概括,是我们教学的指南。   
期刊
差生之所以被称为差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上课的积极性不大,学习习惯以及其它良好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但在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却非常的活跃。所以切确的为差生下个定义是:差生并不能叫真正的“差生”,他们只是学习上的暂时落后他人,智力上并不落后他人。只要老师家长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认为转化差生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差生进步的最大内驱力就是兴
期刊
上课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怎样提高上课的质量是一种的复杂问题,新的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创新,就不会发展。没有学习,就不会进步。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设计一堂课呢?下面我就自已的体会谈几点:    (一)导入设计    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导语,可迅速打开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有几种导语运用效果较好。  1、开门见山。设计了一段描述语言,用饱含
期刊
在现代社会里,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明显增强。它要求社会成员在较高的口语水平,能在众人面前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够适应语言传递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以迎接人机对话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社会不仅要求人人都说普通话,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说话能力。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使幼儿尽快地从用表情、动作与周围人交往,进入用口语周围人交往,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欢与人交际,并
期刊
教材内容:冀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在哪里》  教材分析: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意在引导儿童在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体验春天的美丽,感受春天所带来的愉快,加深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在看、听、闻、想、说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品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