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语文课乘着情境的翅膀飞翔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以情燃情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那一次我的心流泪了》读给学生。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课文的介绍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做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生气地说 “做什么吃什么。”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三、音乐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四、竞赛激发
孩子喜欢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麦琪的礼物》一文中,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设置悬念之处,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五、补改结尾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放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小麻雀》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以情燃情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那一次我的心流泪了》读给学生。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课文的介绍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做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生气地说 “做什么吃什么。”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三、音乐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四、竞赛激发
孩子喜欢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麦琪的礼物》一文中,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设置悬念之处,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五、补改结尾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放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小麻雀》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