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学出路问题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
也许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一言以蔽之:备考,应试,抓分数。是的,笔者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又是如何备考、应试、抓分数的呢?凡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就灌输;凡考纲规定的能力点就分项机械训练。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数学生或埋头题海,或疲于应考,或拼命记答案。教学模式单调,不是“一言堂”,就是“应考场”;学习气氛沉闷,“不闻读书声,惟闻生叹息”。应该说,备考、应试本身并没有错,素质教育也需要应试,关键是怎样备考,怎样应试。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备考和应试永远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高三语文教学这种以分数为惟一目的,靠灌输知识、机械重复、大搞切割解剖训练的极端应试做法,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直接把学生异化为学习的奴隶、挣分的机器,升学率金榜上的符号,奖金、荣誉天平上的砝码;同时也把老师推进了无休止的批改讲评试卷、习题的痛苦深渊中,既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又扭曲了师生的关系,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这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做法,不仅广泛流行于高三课堂,也程度不同地存于高一、高二课堂,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使中学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境中。
那么,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高三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高三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指导高命题依据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和新课标,准确理解教学的依据,特别要注意对考纲的研究,因为高考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到何种程度,都必须遵循考纲的规定。诚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所说:“要通过高考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促进中学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当然,目前的高考尚不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素质、能力和语文成绩较难统一等等,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终会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语文老更新观念,树立批判精神,研究但并不迷信,使用而并不照搬。只有真正领会“两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其次,语文老师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可见,只有“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是一门关涉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教学更应首先立足于这一点。所以,语文老师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素养和人的发展。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也正如英先生所说“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高三语文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从广义的阅读入手,注重积累感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有了丰厚的积累,不仅可以应考,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训练应试技能,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足够了。过分的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训练应试技能,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为了实现语文学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和任务,语文老师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坚决抛弃“一言堂”和“大放羊”的两种极端做法,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按照新课标建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实施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情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比如知识的学习,我们坚决反对灌输知识点,或把阅读、写作、诗文赏析等肢解为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的做法;阅读作、诗文赏析等就应该让学生有阅读、感受、思考、领悟、鉴赏、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形成能力,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感于此,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成绩的做法,才能使教育者有更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加强“内功”修养,按照固有的教育规律科学施教;受教育者也才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追求、创新、发展。教育也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泥潭,步入健康发展的“素质”大道。
也许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一言以蔽之:备考,应试,抓分数。是的,笔者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又是如何备考、应试、抓分数的呢?凡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就灌输;凡考纲规定的能力点就分项机械训练。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数学生或埋头题海,或疲于应考,或拼命记答案。教学模式单调,不是“一言堂”,就是“应考场”;学习气氛沉闷,“不闻读书声,惟闻生叹息”。应该说,备考、应试本身并没有错,素质教育也需要应试,关键是怎样备考,怎样应试。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备考和应试永远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高三语文教学这种以分数为惟一目的,靠灌输知识、机械重复、大搞切割解剖训练的极端应试做法,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直接把学生异化为学习的奴隶、挣分的机器,升学率金榜上的符号,奖金、荣誉天平上的砝码;同时也把老师推进了无休止的批改讲评试卷、习题的痛苦深渊中,既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又扭曲了师生的关系,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这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做法,不仅广泛流行于高三课堂,也程度不同地存于高一、高二课堂,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使中学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境中。
那么,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高三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高三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指导高命题依据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和新课标,准确理解教学的依据,特别要注意对考纲的研究,因为高考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到何种程度,都必须遵循考纲的规定。诚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所说:“要通过高考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促进中学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当然,目前的高考尚不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素质、能力和语文成绩较难统一等等,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终会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语文老更新观念,树立批判精神,研究但并不迷信,使用而并不照搬。只有真正领会“两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其次,语文老师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可见,只有“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是一门关涉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教学更应首先立足于这一点。所以,语文老师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素养和人的发展。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也正如英先生所说“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高三语文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从广义的阅读入手,注重积累感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有了丰厚的积累,不仅可以应考,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训练应试技能,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足够了。过分的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训练应试技能,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为了实现语文学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和任务,语文老师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坚决抛弃“一言堂”和“大放羊”的两种极端做法,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按照新课标建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实施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情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比如知识的学习,我们坚决反对灌输知识点,或把阅读、写作、诗文赏析等肢解为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的做法;阅读作、诗文赏析等就应该让学生有阅读、感受、思考、领悟、鉴赏、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形成能力,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感于此,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成绩的做法,才能使教育者有更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加强“内功”修养,按照固有的教育规律科学施教;受教育者也才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追求、创新、发展。教育也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泥潭,步入健康发展的“素质”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