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数学起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作为应用性课程,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学习数学学科,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养成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能力。数学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促进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情趣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样的数学教材,同样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同的数学教师会教出不同的数学教学效果。之所以会产生如此这般的差异,恐怕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的差异性。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小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数学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是根本不能胜任的。有鉴于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你们过年的压岁钱放哪儿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放存钱罐里。”老师可以继续问:“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的答案固然很多。这时,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会竞相发言。如此这般,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再引导学生主动介绍“储蓄的相关事项”。于是,在教师富有生活化的教学启发之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非常生活化的讨论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不仅体会到了与数学与生活休戚相关,还学会了理财知识。
同其语文学科不一样,数学学科是一个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一般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要弱一些。如果让学生陷入一个无休止的数字计算中,他们则会产生厌学情绪。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把一盒糖用包装纸包装好,告诉学生里面的糖果将奖励给听课听得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这时,同学们往往会急切地盼望老师尽快提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打开包装纸露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它的长、宽、高,然后提问:我想求出包装纸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谁能帮帮我吗?由于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会有同学计算出包装纸的面积。教师借此机会与同学们一起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出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同学们计算教室墙壁的粉刷面积,分小组测量数据,告诉大家哪一组先算出结果,哪一组就能得到糖果。如此这般,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促进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情趣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五年级158名学生去春游,怎样租车划算?最少多少钱?大客车48座,每辆每天860元,中巴车32座,每辆每天700元。”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春游情境,自己拟定方案,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数学课堂学习,积极参与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数学教学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通俗浅显例子加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生活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不用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侧面积,怎么求侧面积,而是用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让学生用彩色包装纸将罐头盒包装起来,再画上精美的图案,让它变成一个色彩丰富笔筒。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积,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摆、围,通过生活化的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这样,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的绿化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灯柱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众多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土豆、苹果、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引入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对于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水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会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努力使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情趣化,使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情趣化,使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一、促进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情趣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样的数学教材,同样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同的数学教师会教出不同的数学教学效果。之所以会产生如此这般的差异,恐怕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的差异性。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小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数学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是根本不能胜任的。有鉴于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你们过年的压岁钱放哪儿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放存钱罐里。”老师可以继续问:“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的答案固然很多。这时,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会竞相发言。如此这般,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再引导学生主动介绍“储蓄的相关事项”。于是,在教师富有生活化的教学启发之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非常生活化的讨论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不仅体会到了与数学与生活休戚相关,还学会了理财知识。
同其语文学科不一样,数学学科是一个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一般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要弱一些。如果让学生陷入一个无休止的数字计算中,他们则会产生厌学情绪。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把一盒糖用包装纸包装好,告诉学生里面的糖果将奖励给听课听得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这时,同学们往往会急切地盼望老师尽快提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打开包装纸露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它的长、宽、高,然后提问:我想求出包装纸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谁能帮帮我吗?由于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会有同学计算出包装纸的面积。教师借此机会与同学们一起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出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同学们计算教室墙壁的粉刷面积,分小组测量数据,告诉大家哪一组先算出结果,哪一组就能得到糖果。如此这般,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促进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情趣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五年级158名学生去春游,怎样租车划算?最少多少钱?大客车48座,每辆每天860元,中巴车32座,每辆每天700元。”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春游情境,自己拟定方案,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数学课堂学习,积极参与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数学教学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通俗浅显例子加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生活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不用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侧面积,怎么求侧面积,而是用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让学生用彩色包装纸将罐头盒包装起来,再画上精美的图案,让它变成一个色彩丰富笔筒。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积,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摆、围,通过生活化的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这样,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的绿化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灯柱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众多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土豆、苹果、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引入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对于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水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会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努力使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情趣化,使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情趣化,使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情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