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做数学”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苏教版数学教材注重问题情境的創设,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获取知识,把握数学本质,体会思想方法。教师要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新概念、体会新方法、领会新思想,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探索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发现、主动体验数学,才能由学习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创造者,体会成功的喜悦。
一、感受数学化过程,体会创造热情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探究、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不是直接灌输现成的知识。
如在教学苏科版七上“有理数的乘法”时,教师让学生解答蜗牛爬行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数学化,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创造”出法则,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从而积极地融入数学课堂,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经历数学化过程,培养数学化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相关的材料,学生就难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实际问题被数学化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苏科版七上“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经历抽象的过程,形成数学化的能力。教师可以先播放2010年南非世界杯宣传曲,创设问题情境:“①巴西队胜了2场,平了1场,负0场,该队的积分是多少?②如果巴西队共参加了18场比赛,只负了2场,一共得分34分,那么巴西队胜了几场?”教师通过问题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模型。
三、经历数学化过程,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合理的情境,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顺利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同时,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分层次的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主动投入活动中。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的思考循序渐进,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报纸,然后再对折,猜猜报纸大概有多少层,并将折的次数、层数罗列下来。同时,教师让学生在折纸时感受层数发生的变化,并试着用算式表示折出报纸的层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学困生通过对折,可以发现对折5次有32层,对折6次有64层;学优生通过对折n次,可以发现层数是2n。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探究的兴趣,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四、经历数学化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创设贴近学生认知背景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知识,而是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的“果实”,为学生提供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去研究、思考、分析、发现,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获得发现数学知识的成功感。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板上,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一半,当剪完第4次时,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当剪完100次后,剩余部分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不难解决第一个问题,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第二个问题。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学生能领悟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一、感受数学化过程,体会创造热情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探究、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不是直接灌输现成的知识。
如在教学苏科版七上“有理数的乘法”时,教师让学生解答蜗牛爬行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数学化,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创造”出法则,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从而积极地融入数学课堂,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经历数学化过程,培养数学化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相关的材料,学生就难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实际问题被数学化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苏科版七上“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经历抽象的过程,形成数学化的能力。教师可以先播放2010年南非世界杯宣传曲,创设问题情境:“①巴西队胜了2场,平了1场,负0场,该队的积分是多少?②如果巴西队共参加了18场比赛,只负了2场,一共得分34分,那么巴西队胜了几场?”教师通过问题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模型。
三、经历数学化过程,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合理的情境,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顺利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同时,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分层次的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主动投入活动中。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的思考循序渐进,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报纸,然后再对折,猜猜报纸大概有多少层,并将折的次数、层数罗列下来。同时,教师让学生在折纸时感受层数发生的变化,并试着用算式表示折出报纸的层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学困生通过对折,可以发现对折5次有32层,对折6次有64层;学优生通过对折n次,可以发现层数是2n。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探究的兴趣,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四、经历数学化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创设贴近学生认知背景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知识,而是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的“果实”,为学生提供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去研究、思考、分析、发现,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获得发现数学知识的成功感。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板上,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一半,当剪完第4次时,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当剪完100次后,剩余部分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不难解决第一个问题,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第二个问题。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学生能领悟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