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然而,我们现实中的诗歌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大多致力于在阅读阐释的过程中探求作者的原意,用一种单一固定的答案去解读意蕴丰厚的诗歌作品。而这种在教参“独白”的控制下的这种静态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学生的精神发展被淹没,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神与物游” 的意境世界,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得到审美的体验,更不可能达到所谓的“诗无达诂”“百家争鸣” 的艺术境界。所以笔者以为,现代诗歌的教学应摒弃支离破碎的讲析,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一、入乎其内——置身诗境
  所谓意境,是指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所以,人们在阅读和品味优秀诗歌时,常常会超脱于言语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并由此进入一种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
  对于读者来说,要品味、感受意境,首先要“沉浸其中”,暂时忘记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再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就如古人所说的“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着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选序二》)。
  那么,要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感受者与艺术家完美结合的物我相融的境界呢?笔者认为,应该经历想象热身、想象诗境、想象回味这三个阶段。
  1.想象热身。在想象诗境之前,我们要营造一种足以让学生身心都放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一切,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境界。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同时辅以气息的调理。当学生心慢慢静下来时,教师可以用简单具体而又生活化的场景想象来为诗歌意境的想象热身。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夜幕下旷野中静静地感受夜的气息,想象自己在蓝天下自由的奔跑等等,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动作,如张开双臂,深深吸气等,让学生确实感受自己的存在。
  2.想象诗境。在想象热身的铺垫下,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想象诗境。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不足,在引导想象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辅以指导:第一,选取诗歌中典型的、特征鲜明的、为学生较为熟悉的意象作为想象的切入点。意象的选择对学生能否进入情境,能否自由想象至关重要。意象的选择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就会觉得无从想起,想得很模糊,不利于学生充分想象。所以,我们在诗歌的众多意象中要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意象来作为想象意境的切入点,进而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整个诗歌的意境。第二,想象尽可能细致。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慢慢体会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第三,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想象诗歌意境时,我们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让他们去感受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冷暖等,这样会让学生有更为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第四,想象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或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
  3.想象回味。读好书能让人口齿留香,品诗境亦能让人流连忘返。想象是一种流动的意识,它会随思绪而飘飞。当学生沉醉于诗意时,给他们一些无声的空白,让他们沉醉于自己的想象诗意中,心随意动,这样诗意会在回味中沉淀、升华,而自己独有的诗意也会随之而来。
  二、出乎其外——缘景明情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和谐”的境界。所以,欣赏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与诗人取得共鸣,同时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客观的评价鉴赏诗歌。
  所谓“出乎其外”就是欣赏者置身诗境,沉浸诗中,到达“宛若身当其处”之境界时,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以意逆志,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客观地评价与判断。这就如清人黄子云所说的“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鲁迅说过:“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
  鉴赏诗歌,体会意境,感悟情感,“出”与“入”要统一起来。“入”深情真,“出”巧理透。如果只“出”不“入”,冷眼旁观,难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只“入”不“出”,只沉迷于诗中,难有对诗歌的冷静思考,客观评价。
  “入乎其内”,获得“神与物游”审美感受,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作品产生冷静客观的高情至论。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反思 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期刊
摘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的千年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利用阅读课以及课前、课余的时间开展读书阅读活动。  关键词:学生 阅读 钥匙 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强课外阅读从某种意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那么,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如何完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呢?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经过几年的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目的是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
期刊
在汉字学家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它集音、形、义于一体,有着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等其他拼音文字所没有的优势。低段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汉字的字理,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利用汉字的优势,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一、自主识字,创意多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段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又好表现自己,
期刊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建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变式创新等学习方式。”数学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的互动,使我们的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再让学生从“我要
期刊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为实例,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方面,浅谈教师如何在备课时落实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确定目标 落实目标 检测目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杂文,这个单元是以爱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本单元,要反复朗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揣摩关键词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将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
期刊
摘要:如何增强语文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以生为本”是创新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法。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创新观念 变革方法 满足学生    在许多地方,评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大多时候更注重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使用了多少现代化教育手段,老师的综合素质是否高等等。最令人遗憾的是,评价一节课有时会很偏激,认为以生为
期刊
摘要:Cold Mountain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有着典型的西方主题—爱情、战争、回家。本文探讨影片主要人物在战争这个特定的大环境中表现出的对爱的坚守,对生活的信心,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珍贵的洗礼。  关键词:爱 等待 归程    电影Cold Mountain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弗雷泽尔的同名作品,影片讲述的是在美国内战后期,士兵英曼离开战场,经历种种磨难回到心上人艾达身边
期刊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下文称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淳朴民风
期刊
作文是思想交流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作文也就成了考试或者是人才选拨的重要手段。作文如此重要,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下面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习作课上学生抓耳挠腮,无处下笔,只能挤牙膏式的“挤”一篇文章;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总是程式化的套路,缺乏真实的内容和鲜活的语言……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教师只有正视这种现实,开流拓渠,扎扎实实训练,才能引导学生经历作文的喜悦与成功。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