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关注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輕视“文”的精妙,“理”的深奥。为了提升教学效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行“文”、析文“理”,并且做好“教”的反思工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重行文;析文理;思得失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10-1
日常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现象:教者对于文本中的文言字、词、句的解析尤为“珍视”,至于文字及其背后的“理”则鲜有涉猎。这是典型的文言文教学“文”“理”分离现象,也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单纯文字技巧式教学。
其实,这样的教学弊端多多。首先,“文”的教学只是举了“一”,没有起到反“三”的作用,因为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授予”的,少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寻觅”。其次,少“理”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宏大而复杂的精神体系之中,因而也失去了一次现实的思想洗礼机会。
为此,在本文中,笔者极力主张开展“文”“理”并重的文言文教学。
一、避实就虚,尽得行“文”之高妙
很明显,在文言文教学之中,即使偏重于单纯文言字、词、句教学的教师,他们也深知这类教学的弱点,即对文章行“文”真正精妙之处,少有深度研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深知这个道理,并在实际行动中高度警觉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偏离这个航道。
为此,我们应该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避实就虚的工作。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文本字面含义的梳理,课堂教学之初只花一小部分的时间用于文言特殊现象的考查或答疑。之后,教学的重心就应落于对文本行文高妙之处的品析上面。以《黔之驴》教学为例,柳宗元在对老虎以及黔之驴的刻画方面,可谓匠心独运,颇见功力。先谈对黔之驴的刻画,虽然标题为“黔之驴”,但是全文以它为叙述视角的部分并不多见。这本身就应该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但在笔者观摩的课堂教学里,它却被严重漠视了,岂不悲哉?在文本对黔之驴十分有限的描写里,作者也是倾注心思的。细加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全文对它的描写仅限于“驴一鸣”和“驴不胜怒,蹄之”,真是少之又少,似有“偏题”之嫌。其实,仔细分析这头驴子的表现,可以察觉它的本领确实有限,如果以它为描叙重点很容易江郎才尽。再谈对老虎的描写,这里面绝对显现着柳宗元作为文学大师的功力。在教学之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围绕老虎的情节发展脉络:“疑畏”驴→“不敢取”驴→“取”驴。之后,让学生细加揣摩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老虎心理微妙变化。然后,再导引学生思考以老虎为叙述视角的好处。原来,这里运用了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老虎的视角和心理变化,逐步将黔之驴徒有“庞然”外表而没有真才实学的本质揭露出来。有了这些步骤的阅读和思考介入,学生就能尽享该文的行文之妙了。
二、由表及里,透析文“理”之深奥
毫无疑问,任何人对外界人、事、物的观察都必须经由一个由表及里的基本顺序。对文本基本常识(例如文本所涉及的文言字、词、句)的梳理是必然的,但终归还是属于浅表层面的阅读和思考。对文本的解读或鉴赏,必须超越这个基本层级,尽可能地深潜。
为此,教师必须竭尽心力促成学生的阅读由浅表层次跃升到深刻层面。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晰寓言这种体裁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寓言往往借助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就这篇《黔之驴》而言,它属于“借此喻彼”类型的。其次,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研习“此”,透析“彼”的深意。在这篇寓言之中,作者不是在简单地褒扬那只老虎,而是借助老虎由畏惧、狐疑到达坚决吃掉那只驴的过程,显现黔之驴的“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实质上近似于色厉内荏的摆设。然后,教师要继续导引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这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文学鉴赏常识方面的指导,要指引学生既入乎文本之内,又要出乎文本之外,寻求创作的背景性知识。原来,柳宗元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谪,他对那些“形庞无德,声宏无能”的当权派心怀怨愤,借助《黔之驴》这一特殊的寓言形式,揭示这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必然遭受覆亡的命运。至此,全文由表及里的解读就告一段落,学生就能形成认知事物的基本步骤,明晰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三、反躬自问,深思执“教”之得失
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教师的工作不应该停止,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全程进行检索,反思其得与失。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笔者觉得很有反思的必要性。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躬自问。一是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无遵循文本的基本特征,例如对《黔之驴》的寓言特性有无分析到位。二是教学活动有无遵循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例如对这篇寓言的解读有无从故事层面上升到思想层级。三是有无带领学生领略到文本的精华,例如在柳宗元的这篇寓言中,作者对老虎心理、动作的描写极为细腻,很见功力,需要重点揣摩。四是有无在学情基础上作出教学调整,这其实是最见教师功力的环节,能作出适时、适度调控的教师总是教学效益突出的。例如,在执教《黔之驴》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认为本文重点在赞美老虎的智慧,立即跟进对寓言特质的介绍。
其实,文言文内含着丰富的营养,可以汲取的部分真的很多。实际教学中,只把基本词汇、句式理解作为重点的自然有失智慧。最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在处理好文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领略行“文”之精妙,透析文“理”之深奥;之后,教师再加以及时的反思,以待后续的教学改良。相信有了这些步骤之后,对文言文的赏鉴就到位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重行文;析文理;思得失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10-1
日常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现象:教者对于文本中的文言字、词、句的解析尤为“珍视”,至于文字及其背后的“理”则鲜有涉猎。这是典型的文言文教学“文”“理”分离现象,也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单纯文字技巧式教学。
其实,这样的教学弊端多多。首先,“文”的教学只是举了“一”,没有起到反“三”的作用,因为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授予”的,少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寻觅”。其次,少“理”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宏大而复杂的精神体系之中,因而也失去了一次现实的思想洗礼机会。
为此,在本文中,笔者极力主张开展“文”“理”并重的文言文教学。
一、避实就虚,尽得行“文”之高妙
很明显,在文言文教学之中,即使偏重于单纯文言字、词、句教学的教师,他们也深知这类教学的弱点,即对文章行“文”真正精妙之处,少有深度研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深知这个道理,并在实际行动中高度警觉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偏离这个航道。
为此,我们应该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避实就虚的工作。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文本字面含义的梳理,课堂教学之初只花一小部分的时间用于文言特殊现象的考查或答疑。之后,教学的重心就应落于对文本行文高妙之处的品析上面。以《黔之驴》教学为例,柳宗元在对老虎以及黔之驴的刻画方面,可谓匠心独运,颇见功力。先谈对黔之驴的刻画,虽然标题为“黔之驴”,但是全文以它为叙述视角的部分并不多见。这本身就应该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但在笔者观摩的课堂教学里,它却被严重漠视了,岂不悲哉?在文本对黔之驴十分有限的描写里,作者也是倾注心思的。细加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全文对它的描写仅限于“驴一鸣”和“驴不胜怒,蹄之”,真是少之又少,似有“偏题”之嫌。其实,仔细分析这头驴子的表现,可以察觉它的本领确实有限,如果以它为描叙重点很容易江郎才尽。再谈对老虎的描写,这里面绝对显现着柳宗元作为文学大师的功力。在教学之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围绕老虎的情节发展脉络:“疑畏”驴→“不敢取”驴→“取”驴。之后,让学生细加揣摩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老虎心理微妙变化。然后,再导引学生思考以老虎为叙述视角的好处。原来,这里运用了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老虎的视角和心理变化,逐步将黔之驴徒有“庞然”外表而没有真才实学的本质揭露出来。有了这些步骤的阅读和思考介入,学生就能尽享该文的行文之妙了。
二、由表及里,透析文“理”之深奥
毫无疑问,任何人对外界人、事、物的观察都必须经由一个由表及里的基本顺序。对文本基本常识(例如文本所涉及的文言字、词、句)的梳理是必然的,但终归还是属于浅表层面的阅读和思考。对文本的解读或鉴赏,必须超越这个基本层级,尽可能地深潜。
为此,教师必须竭尽心力促成学生的阅读由浅表层次跃升到深刻层面。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晰寓言这种体裁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寓言往往借助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就这篇《黔之驴》而言,它属于“借此喻彼”类型的。其次,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研习“此”,透析“彼”的深意。在这篇寓言之中,作者不是在简单地褒扬那只老虎,而是借助老虎由畏惧、狐疑到达坚决吃掉那只驴的过程,显现黔之驴的“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实质上近似于色厉内荏的摆设。然后,教师要继续导引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这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文学鉴赏常识方面的指导,要指引学生既入乎文本之内,又要出乎文本之外,寻求创作的背景性知识。原来,柳宗元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谪,他对那些“形庞无德,声宏无能”的当权派心怀怨愤,借助《黔之驴》这一特殊的寓言形式,揭示这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必然遭受覆亡的命运。至此,全文由表及里的解读就告一段落,学生就能形成认知事物的基本步骤,明晰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三、反躬自问,深思执“教”之得失
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教师的工作不应该停止,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全程进行检索,反思其得与失。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笔者觉得很有反思的必要性。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躬自问。一是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无遵循文本的基本特征,例如对《黔之驴》的寓言特性有无分析到位。二是教学活动有无遵循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例如对这篇寓言的解读有无从故事层面上升到思想层级。三是有无带领学生领略到文本的精华,例如在柳宗元的这篇寓言中,作者对老虎心理、动作的描写极为细腻,很见功力,需要重点揣摩。四是有无在学情基础上作出教学调整,这其实是最见教师功力的环节,能作出适时、适度调控的教师总是教学效益突出的。例如,在执教《黔之驴》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认为本文重点在赞美老虎的智慧,立即跟进对寓言特质的介绍。
其实,文言文内含着丰富的营养,可以汲取的部分真的很多。实际教学中,只把基本词汇、句式理解作为重点的自然有失智慧。最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在处理好文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领略行“文”之精妙,透析文“理”之深奥;之后,教师再加以及时的反思,以待后续的教学改良。相信有了这些步骤之后,对文言文的赏鉴就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