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任职的品性标准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x5428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任职标准关系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和工作成效,把教师品性标准纳入高校辅导员任职标准条例之中,是高校辅导员角色与工作性质的需要,有利于弥补传统高校辅导员选拔任用标准的不足。其中,品性标准的具体内涵、指标体系、评价原则和方法的确立是应用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任职;品性标准;指标体系;评价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刘小红(1983-),女,河南新蔡人,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科所博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臧小林(1967-),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组织部部长,副教授。(重庆 40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党建课题“高校党政干部选用的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CQDY201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054-03
  
  作为牵系着一代大学生整体面貌和高校稳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特殊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被日渐置于同专业教师教育发展相当的地位,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同时,由于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辅导员的竞聘率逐年攀高。如此,基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辅导员的任职资格与选用标准成为亟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品性标准
  品性,顾名思义品德、品质和性格、性情之义。我国自古有“用人德为先”的传统,这里的“德”即为“品性”的一方面。而“品性”作为一种标准出现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乃源于有学者把英语“disposition”译为“品性”使然。而西方最早把“disposition” 一词作为术语引入教师教育领域的是美国的两位学者凯兹(Lilian G. Katz)和瑞斯(James D. Raths)。他们区分了“disposition”和“attitude”的内涵,认为前者指向的是行为,是观察到的行为的总和,后者是行动之前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意向。[1]2001年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标准》中开始正式用“disposition”替代“attitude(态度)”,和“knowledge(知识)”、“skill(技能)”构成教师教育标准的新三维,2008年在《教师教育机构鉴定的专业标准》中再次强调了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品性。
  如前所述,我国古来就把“德”作为人才选拔的一条重要甚至首要标准。然而品性标准的内涵远远大于“德”字所及:“品性”既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又是一种受内在信仰与态度驱动的行为倾向;此外,在行为实践中还表征为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情绪状态、情感品质和信念品质等。用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标准》中的界定,它“是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影响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它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品性受知识基础、信仰和态度的引导,这些信仰和态度与关爱、公平、诚实、责任、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有关。”[2]
  二、为什么要把品性标准纳入高校辅导员的任职标准
  1.高校辅导员角色与工作性质的需要
  虽作为大学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扮演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师者角色,他们承担着一代青年道德品质养成、政治素养提升、健康心理教育的宏大责任。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所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应该是对高校辅导员角色较为全面的解读。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五条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而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三项教育任务(以下简称“三育”),在教育实践中却远非传授任何一项专业技能那么简单。首先,对于已经拥有一定社会经验、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强盛期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式的苦口婆心、“必须如何”式的教条规制都是收效甚微的。其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道德标准被模糊化,政治信仰被淡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个体心理危机感,都增加了德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其三,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性质也决定了教育的难度和特殊性。这三育共同的性质是其教育成效完全基于心理情感的认同。德育的关键实践路径从来都在于道德情感的形成,而道德情感的形成同道德认知获得的途径又不尽相同,前者更多地只能来自于周围的道德环境和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个体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作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政治立场选择、政治信仰树立问题,对于处于和平盛世的青年人、尤其是当前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政治对政党甚至是丝毫没有情感体验的,是不甚关注和关心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与德育相同,情感对情感的“熏化”和信念对信念的“濡沫”才是有效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以人格影响人格、以心灵启迪心灵的学问,其所需的“影响者”和“启迪者”必然是有着亲善气质、乐观情绪、坚定意志和良好性格的师者。因此,从辅导员角色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来看,“品性”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标准纳入辅导员任职资格与选评条件之中。
  2.弥补传统高校辅导员选评标准不足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辅导员任用和选拔标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6年《规定》中强调的高校辅导员的选聘问题。如《规定》所文:
  “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
  (1)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2)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3)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二是在我国各高校的辅导员招聘简章中。我们选取一个要求条款最多的某高校2011年辅导员招聘启事为例:
  “招聘条件:
  (1)根据我校辅导员队伍结构情况,今年限招男生;(2)中共正式党员,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3)学习成绩优秀,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阶段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学生班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校级学生组织中担任部长及以上干部等)一年以上,曾获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须提供获奖证明);(4)研究生为“985”、“211”高校或我校毕业(全日制双证),且第一学历为一本录取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全日制双证);(5)硕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6周岁,博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9周岁(年龄计算截至2011年7月),未婚;(6)在本科和研究生就读期间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这里我们不枚举《规定》和高校招聘启事中所条陈的招聘条件的合理性。首先《规定》标准1所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本身都是缺乏可证性指标的标准,且“业务精”对于选聘未任职过辅导员的人来说,也是不可评的。标准2虽纳含了“德才”和“乐于、潜心、热爱”等条件,但“德”的范畴是什么,如何测定却也是一个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往往把类似的标准搁置成了摆设。至于后者,则只能是一种态度的标准。而态度作为一种前行为倾向,和实践中的行为倾向往往相差甚远。标准3陈述的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无可非议。其次,我们分析一下高校在实践中选聘辅导员的标准:条件1的性别要求在今天的辅导员招聘中不少见,写出或者不写出,男性优先已是用人单位心照不宣的事实。而从工作的根本性质和工作目的来看,性别与辅导员工作效能并不一定有着显著关系,尤其是男性并不一定具有在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工作上优越于女性的特质,且已有调查研究说明从工作效能上来讲女性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比男性要高。[3]条件2是每所学校招聘的首要条件,即对政治素质的要求。然而,虽然政治面貌的规定是必要的,可是鉴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入党动机纯度问题和入党程序方面存在的严谨性问题,仅仅从政治面貌来判定一个人的政治素质确实是不充足的。其他几条基本是年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及学历等,虽然也可作为选拔条件,但这些“过硬”的条件,看起来选拔了“高”人才,然而,却不一定是“适才”(最合适的人才),并且,因为过于注重形式和外在的“硬”条件,恰恰使一部分真正有着胜任特征和胜任能力的辅导员人才无法进入竞聘圈。其三,我们调查了不同高校的辅导员选拔考核过程,大都是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前者考查的不外是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和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或行政能力测试,只能测出静态的、某方面的知识能力。面试往往是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两部分,自我介绍充其量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并且许多竞聘者通常是背出来的演说词。回答问题环节,一般提问的就是关于辅导员工作性质、内容、任务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竞聘者遇到思考过的问题或了解的问题就能回答得好一些,相反就差些,这就使考核结果具有很大偶然性;此外,年复一年,很多竞聘者也会像背自我介绍一样提前阅读甚至背诵相关框框条条,这样一来,考核变成对记忆力等应试素质的测评了。
  总之,当前在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或条件的规定与处理上,存在很大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任职标准没有突出高校辅导员角色和工作性质对个体要求的独特性,也就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具有怎样的优秀品性。这个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进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在德品才能方面参差不齐,甚至相当部分辅导员仅把辅导员岗位当做跳板而不是事业,进而造成高校学生思想工作战线工作成效不足、种种问题或隐或显堆积与爆发,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因此,严格选拔制度,把品性纳入高校辅导员选拔和任职标准,是真正提高辅导员任职资格和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有人把相对于“学历”、“年龄”、“专业”等条件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心理能力”等称为“软”条件,[4]那么相比之下,“品性”标准则必须成为一项“硬”要求的“软”条件。
  三、“品性”标准在高校辅导员选评中的应用
  1.建立“品性”标准的指标体系
  “品性”首先是个宽泛的词,含义较广,仅其所含“人品”、“性格”之义,就需要进一步分解,且诸如“人品”、“性格”,它们不是具体的行动本身,而是存在于行动之中附着在行为之上的隐性的可感觉却难以测量的态度、倾向等特质。因此,它似乎是无形的,我们必须把这种无形的东西用具体的形式表征出来,否则,它也同“政治强”、“德才兼备”之类标准一样流于无法考量的形式。
  首先,要明确高校辅导员任职的“品性”标准的具体内涵。这要根据在教育对象身上期待的教育结果及教育活动的任务来确定。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等”。孔子说“先之劳之”(《论语·子路》),即是要使教育对象具备的品性,首先要在教育者身上呈现,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校辅导员要具备的优秀品性就可从以上来分解为几个维度:良好的气质与性情;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美德(包括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可以很好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教育能力倾向。
  然后,要把四个维度的品性内涵分解为具体的指标。根据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个体特质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参考廖泉文主编《人力资源考评系统》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五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通用可比原则,适用性原则和目标导向原则),我们把品性标准的指标确立如下:
  (1)气质与性情的指标:端庄,有热情,有亲和力,温和持重,自信,坚韧;(2)价值观念的指标:有向善的动机(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好、更有本事、更有能力或者更有价值),[5]有向真的是非判断标准,有对美的执著追求;(3)美德的指标:爱国,有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民主公平,诚信,礼貌,自律,尊重他人,宽容,共享,同情心;(4)教育能力倾向的指标:善观察,爱思考,善分析,易领悟,能共情。
  2.明确“品性”标准的评价原则
  第一,实践性原则。相当于Mary E.Diez所提的“变无形为有形的原则”,[6]前面我们提到品性不是具体的行动,而是行为的倾向性或可能性;品性标准也不是说教师可以很好地传授关于美德、政治信仰和心理健康的知识,而是他们能够民主地、公平地、尊重地、富于责任心地去进行教育活动,并彰显出富有感染力的美德和魅力。因此,一个辅导员候选人的品性是无法直接进行评价的,而是要设定具体环境或情景,对其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第二,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有两层含义:品性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同其实践性相关,它不是某一个行为或某一个事件可以诠释完全的,否则仅仅凭据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的测评就下结论,难免会使面试成为一场作秀;品性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它始终处在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它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相应地,针对未入职待选用的人员,除了考查情景应对行为,还要考查其之前的历史行为诸如诚信等;对入职人员的考评则要更多关注其教育活动过程,并且要给予适时和适切的培养。
  第三,“零”否定原则。“零”否定原则或也可称作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要全方位把握品性标准的内涵和指标,不可仅因某一方面的突出而做出认可决定。比如,因为一个人的特别善良而选用他,或因为一个人热情激昂和渲染力而认可他。在品性标准是根据岗位工作性质需求而定又符合科学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完全遵从标准,对待选人做出全面而又准确的测评和认定。
  3.确立“品性”标准的操作方法
  一个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形同虚设。所以,操作方法的设定对于品性标准的实施是其价值性实现的关键。
  方法一,对话。对话要分为小对话(small talk)与主题对话两部分。在考查者和被考查者面对面的现场对话中,被考查者(待选辅导员)的气质、亲和力、听的能力、领悟能力、共情能力、是否礼貌和会尊重人等可得到基本的测评。
  方法二,观察。观察的前提是要设定具体情境,情境可以是待选辅导员的小组活动,也可以是自然状态下待选辅导员与学生的某种活动。此种方法里,考查者只能作为外在的观察者,不可作为参与者。比如可以选取一新闻事件(如日本地震海啸事件)或哲理事件作为主题,让待选辅导员们交流或给学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者可以看出待选人员的价值观念、民主性,是否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是否有理智、深刻的分析能力,是否有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是否有公共责任感等品性。
  方法三,调查。调查是一种对观察和对话必要的辅助办法,也是坚持品性标准评价原则必然的要求。调查对象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待选辅导员所居住生活社区(或宿舍园区)的相关记录与人员的反馈;所在学习学校或工作单位的档案记录与师生反馈;主题活动中学生群体对其所作的反馈等。
  以上三种方法也是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并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依据品性标准编制出可以反映和测量出被考查者品性的恰当的主题活动,以及在观察中把被考查者的行为对应到品性指标上进行准确的判定。此外,不同专业或学科背景的高校,对辅导员品性的诉求和侧重或有所差异,这样,就需要高校和院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根据品性标准的基本内涵和指标体系来探求和选择适合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建桥.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J].比较教育研究,2011,(2).
  [2]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Z].
  [3]潘焱.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2009.
  [4]宋振平.谈谈辅导员任职的“软”条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5]布列钦卡.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1.
  [6]Mary E.Diez.Assessing Dispositions:Five Principles to Guide Practice.H.Sockett(Ed).Teacher Dispositions:Building a Teacher Education Framework of Moral Standards.New York:AACTE Publications,2006:49.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实现职业期望,大学生会在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之外投入一定资金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素质和能力,这种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在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院校大学生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的差异和特征,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所揭示的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期望;非学费投入;院校差异  作者简介:高飞(198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扬帆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跨国贸易  作者简介:张莹(1981-),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作者简介:林宙(1975-),女,广东雷州人,私立华联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广东广州510663)肖文强(197
期刊
摘要: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全国、各省市、高校广泛开展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对这一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9项科技竞赛之一的赛事进了多方面的研究,能为参赛队员准备比赛提供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研究;指导  作者简介:顾凌赟(1990-),女,江苏太仓人,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本科生;殷怡(1990-),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本科生
期刊
摘要:介绍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概念及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全面优化、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产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发了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将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教师的施教行为更加规范,学院的管理更加有序。  关键词:精细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开发  作者简介:成立平(1962-),男,湖南
期刊
摘要: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解决了双方的需求,文中介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含义以及类型,阐述了高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探讨走适合教育特点的校企办学之路,总结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特点及应当引起重视的环节。  关键词:校企联合办学;办学类型;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刘莲秋(1964-),女,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副教授;姜涛(1981-),男,黑龙江五常人,哈
期刊
摘要:通过企业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形成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调研;课程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唐红春(1976-),女,湖北安陆人,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周丹江(1973-),男,湖北浠水人,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湖北武汉430415)  中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法案。该法案针对法国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弊端,在“自治、参与、多学科”的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围绕该法案的制定、原则和实施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作者简介:徐丽(1982-),女,山东兖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34)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高质量的教育科研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僵化、项目管理体制落后、科研经费混乱等问题;亟须更新科研管理观念、完善管理体制、创新项目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等,以全面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赵芳林(1988-),女,山
期刊
摘要:“交际翻译”的策略常常把隐藏的信息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尽量使译语听众获得与原语听众相近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传递和信息交流。本文试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011年人大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实例进行评析,分析温总理讲话的特点以及张璐翻译时的交际翻译策略。  关键词:彼特·纽马克;交际翻译;古语翻译;中国特色语言翻译  作者简介:郑淳钰(1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