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美术课水墨画教学是初中教材中重要的章节,它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与美学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水墨画包含丰富笔墨技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的空间思维不够开阔,也成为难以画好水墨画的原因。于上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几点浅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从欣赏入手,再指导技法
从欣赏入手,再指导技法,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同时掌握扎实的绘画技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把以往课堂上一上课就讲绘画技法,按步骤讲解,演示,改为在上课的课堂教学前十分钟为欣赏名家的绘画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的绘画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和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欣赏课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中留下可许多艺术珍品,尤其是唐代以后的绘画作品.绘画它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保存了它的内容,才能使今天的我们一窥它最原始的面目.从最早的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到今天的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画科的繁荣,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所以欣赏课能让学生更直接的与古人“交流”,获取最直观的感受.中国画以它特有的笔墨与线条的艺术形式传承了几千年,而这种线条与笔墨的艺术所产生的美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审美方式的体现.通过欣赏让学生来感受这种美。
二、先速写后笔墨
绘画是造型艺术,要表现对象哪些方面,这是创作中的首要问题。经过酝酿思考确定主题,“意在笔先”,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真观察和理解,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用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这时已不是自然物象的如实摹写,而是根据作者主观感受而进行艺术地再现,此时的“胸中之竹”已非眼中之竹,达到了精神上的飞跃和升华。花鸟画创作,可以凭主观想象和记忆作画。不看对象,“以神法道”是中国画创作的特点之一。学生对笔墨的把握和对人物的表现同时进行有一定的困难,上过几个班级之后,感觉课堂表现一般,我想出了新办法,先用铅笔画出所要表现的人物。这样在表现人物的同时先不用考虑笔墨,待人物动作、神态表现熟练了再用中国画在宣纸上表现出人物,这时人物的动作、神态和笔墨效果都很好。
三、示范引导,探索创作的方法
水墨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主要是说明黑的浓淡干湿的差别。墨是通过水解,渗化,渲染,积破等的方法达到浓淡,厚薄,干湿,苍润的无穷变化。墨离不开水,我们学习研究讨论用水,讨论水墨与宣纸相互作用的因素,从中掌握它们的特性。可以说精通了用水也就有助于用墨。
中国画用笔讲究书法的意味,中锋,侧峰用于不同线条的表现。一般来说,用笔快慢,行笔速度变化对宣纸的吸水性影响很大。行笔速度越快,宣纸的吸水量就越小,行笔速度越慢,吸水量就越大。如画梅水平,太快线条浮滑,墨色也薄,太慢则墨迹庸漫无章。不能见笔,因此用比速度变化,要掌握在有快有慢,不快不慢的尺度内。这就要用笔沉稳,心中有数,用笔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或线或点或面,或长或短,或勾或X,也就是“忽干忽墨,忽浓忽淡:墨迹以不堙漫,不庸胖,不浮躁为宜。也就是行笔快慢时墨色忌飘,忌淡:行笔慢时墨忌滞。
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意中国画的作画能力
在中国画写意中,尝试应多让学生用颜料作中国画,因为中国画颜色色彩丰富,对学生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多用一些色彩鲜艳的颜色。例如:中国画以葡萄为主的题材,画面可以只画葡萄,也可以将葡萄占画面一部分或大部分.配以其它内容,使画面构图丰富、主题突出、寓意更加深刻。配景时要考虑到时间、季节、环境等因素。搭配对象要合理,并要注意物象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到画面中的主次虚实关系和颜色关系。画葡萄为主的题材,常画的配景有松鼠、麻雀、黄鹂、山雀、小鸡等。小幅作品可以画些草虫,以增加画面的生气。画这些内容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要认真画好。葡萄是攀缘植物,所以将架葡萄的竹竿(葡萄架)也可以画进画面。葡萄的蔓是曲线,竹竿是直线,画面中会形成线的变化,也起到支撑画面的效果。将葡萄和其它水果放在果盘或果篮里,也是常用的题材内容。中国画的背景传统上应该是留白纸,如果将背景的白纸作成肌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配景。总之,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选择配景内容入画。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在教师的白板上放一些名家作品并放音乐。伴随着舒缓的古典名乐,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知道。教师只在大的方面予以指导,不必要太细,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创作思路。因为初中学生对中国画并没有太高的素养。但先天的禀赋却不比成人差。大部分学生平时并不进行专门练习,心中也没有承认的那种范式,那聪颖,质朴的禀赋,就会在画面上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适度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如梅花的花朵聚和散点的不错。在用笔上,画枝干由上而下,一气呵成:用墨上能用浓墨和淡漠表现出竹竿的圆浑体积和走势。树干竹枝画的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快速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学生的优点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表扬。针对一些学生在技能上的不足,教师予以启发,提示,或适度降低,改变要求,换角度,改变方法,换作业互相交流尝试。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的知识。
总之,初中美术中国画课程安排分为欣赏、实践和讨论三部分.不论是那种类型的课,在教学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完全理解并且掌握是很困难的,初中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是很有限的,对于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中国画来说缺少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所以我们就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主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从欣赏入手,再指导技法
从欣赏入手,再指导技法,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同时掌握扎实的绘画技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把以往课堂上一上课就讲绘画技法,按步骤讲解,演示,改为在上课的课堂教学前十分钟为欣赏名家的绘画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的绘画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和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欣赏课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中留下可许多艺术珍品,尤其是唐代以后的绘画作品.绘画它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保存了它的内容,才能使今天的我们一窥它最原始的面目.从最早的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到今天的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画科的繁荣,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所以欣赏课能让学生更直接的与古人“交流”,获取最直观的感受.中国画以它特有的笔墨与线条的艺术形式传承了几千年,而这种线条与笔墨的艺术所产生的美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审美方式的体现.通过欣赏让学生来感受这种美。
二、先速写后笔墨
绘画是造型艺术,要表现对象哪些方面,这是创作中的首要问题。经过酝酿思考确定主题,“意在笔先”,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真观察和理解,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用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这时已不是自然物象的如实摹写,而是根据作者主观感受而进行艺术地再现,此时的“胸中之竹”已非眼中之竹,达到了精神上的飞跃和升华。花鸟画创作,可以凭主观想象和记忆作画。不看对象,“以神法道”是中国画创作的特点之一。学生对笔墨的把握和对人物的表现同时进行有一定的困难,上过几个班级之后,感觉课堂表现一般,我想出了新办法,先用铅笔画出所要表现的人物。这样在表现人物的同时先不用考虑笔墨,待人物动作、神态表现熟练了再用中国画在宣纸上表现出人物,这时人物的动作、神态和笔墨效果都很好。
三、示范引导,探索创作的方法
水墨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主要是说明黑的浓淡干湿的差别。墨是通过水解,渗化,渲染,积破等的方法达到浓淡,厚薄,干湿,苍润的无穷变化。墨离不开水,我们学习研究讨论用水,讨论水墨与宣纸相互作用的因素,从中掌握它们的特性。可以说精通了用水也就有助于用墨。
中国画用笔讲究书法的意味,中锋,侧峰用于不同线条的表现。一般来说,用笔快慢,行笔速度变化对宣纸的吸水性影响很大。行笔速度越快,宣纸的吸水量就越小,行笔速度越慢,吸水量就越大。如画梅水平,太快线条浮滑,墨色也薄,太慢则墨迹庸漫无章。不能见笔,因此用比速度变化,要掌握在有快有慢,不快不慢的尺度内。这就要用笔沉稳,心中有数,用笔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或线或点或面,或长或短,或勾或X,也就是“忽干忽墨,忽浓忽淡:墨迹以不堙漫,不庸胖,不浮躁为宜。也就是行笔快慢时墨色忌飘,忌淡:行笔慢时墨忌滞。
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意中国画的作画能力
在中国画写意中,尝试应多让学生用颜料作中国画,因为中国画颜色色彩丰富,对学生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多用一些色彩鲜艳的颜色。例如:中国画以葡萄为主的题材,画面可以只画葡萄,也可以将葡萄占画面一部分或大部分.配以其它内容,使画面构图丰富、主题突出、寓意更加深刻。配景时要考虑到时间、季节、环境等因素。搭配对象要合理,并要注意物象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到画面中的主次虚实关系和颜色关系。画葡萄为主的题材,常画的配景有松鼠、麻雀、黄鹂、山雀、小鸡等。小幅作品可以画些草虫,以增加画面的生气。画这些内容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要认真画好。葡萄是攀缘植物,所以将架葡萄的竹竿(葡萄架)也可以画进画面。葡萄的蔓是曲线,竹竿是直线,画面中会形成线的变化,也起到支撑画面的效果。将葡萄和其它水果放在果盘或果篮里,也是常用的题材内容。中国画的背景传统上应该是留白纸,如果将背景的白纸作成肌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配景。总之,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选择配景内容入画。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在教师的白板上放一些名家作品并放音乐。伴随着舒缓的古典名乐,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知道。教师只在大的方面予以指导,不必要太细,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创作思路。因为初中学生对中国画并没有太高的素养。但先天的禀赋却不比成人差。大部分学生平时并不进行专门练习,心中也没有承认的那种范式,那聪颖,质朴的禀赋,就会在画面上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适度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如梅花的花朵聚和散点的不错。在用笔上,画枝干由上而下,一气呵成:用墨上能用浓墨和淡漠表现出竹竿的圆浑体积和走势。树干竹枝画的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快速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学生的优点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表扬。针对一些学生在技能上的不足,教师予以启发,提示,或适度降低,改变要求,换角度,改变方法,换作业互相交流尝试。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的知识。
总之,初中美术中国画课程安排分为欣赏、实践和讨论三部分.不论是那种类型的课,在教学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完全理解并且掌握是很困难的,初中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是很有限的,对于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中国画来说缺少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所以我们就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主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