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类型,加以适当矫正,科学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1 .自负型逆反心理。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心胸狭小的性格。特别是进入初中后,更显得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和批评。
2 .困惑型逆反心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初中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教师以前所教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欺骗和戏弄了自己,在心里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3 .失落型逆反心理。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4. 受挫型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或因人格受到侮辱,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初中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二、转化对策及方法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理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和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鼓励、表扬,更要尽可能少批评、指责。国外著名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们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是“局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造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集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首先,家庭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的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只有合理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试、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1 .自负型逆反心理。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心胸狭小的性格。特别是进入初中后,更显得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和批评。
2 .困惑型逆反心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初中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教师以前所教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欺骗和戏弄了自己,在心里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3 .失落型逆反心理。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4. 受挫型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或因人格受到侮辱,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初中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二、转化对策及方法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理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和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鼓励、表扬,更要尽可能少批评、指责。国外著名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们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是“局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造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集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首先,家庭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的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只有合理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试、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