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生命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提高生命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方法:分析定义,强化知识的落实;举例说明,激发学习的热情;模型媒体,创设学习的氛围;实验探究,提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生命科学 概念教学 有效性 方法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能对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是学生学好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能否做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既有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思想感情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生命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笔者以为:分析定义,强化知识的落实;举例说明,激发学习的热情;模型媒体,创设学习的氛围;实验探究,提升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获得有关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对生命科学的整体认识”的教学目标。
1.分析定义,强化知识的落实
定义往往是对概念最本质最一般的属性的界定,能比较准确深刻地概括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是生命科学概念反映的总和,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会剖析概念本质特征的思考中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在讲解“相对性状”这一概念时,根据定义,教师直接剖析出三点内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再配以实例如“兔子的白毛和狗的黑毛”,学生马上就能指出,不是同种生物。如此反复的练习几次,“相对性状”的概念就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中了。再比如:讲授“等位基因”的概念,用同样的方法,满足三个要求: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这样的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清晰,便于记忆。
2.举例说明,激发学习的热情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承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举例说明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举例来说明概念的含义,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达到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的途径。例如:关于什么是“染色体组”,教师可以用双手比为一个细胞内的10条染色体,同名手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左右手分别为一个染色体组。也可以用一副扑克牌打比方,去掉大小王,其余的52张牌中红桃(13张)、黑桃(13张)、方块(13张)、梅花(13张)可分别视为一个染色体组。再如:讲解“种群”这一概念时,可以举例“石化海滩边的招潮蟹和奉贤海滩边的招潮蟹”是否同一种群;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还可以举例“你家门前小河里的鱼是否一个种群”、你家门前小河里的鲫鱼是否一个种群。还有如在讲授“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这一概念时,可以用小船装载货物的例子来说明,自由扩散就像一捆木材从上游漂到下游,不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协助扩散就像装着木材的船从上游漂到下游,需要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主动运输就像装着木材的船从下游到上游,后面的发动机还在呜呜的响,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因为实例就是我们现实中的生活环境和事物,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就能被激发出来,对概念的理解也能根深蒂固。
3.模型媒体,创设学习的氛围
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利用此原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提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投影片和教材中的示意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在进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拿几个DNA分子的模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脱氧核苷酸的构成和种类,在观察这些脱氧核苷酸是如何“连接”成为一条多核苷酸链的、两条链又是如何形成双螺旋结构的并总结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进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通过手脑并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了对双螺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重要而抽象的内容时,如果只是通过文字和书上的色彩斑斓却是静止不动的“死图”,学生很难想象这些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也就很难记住甚至是明白,学习效果低下。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的形式,将每一个变化清晰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教师的提问,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就轻松拥有了,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仅仅如此,笔者认为对加强学生的记忆还是不够的。俗话说“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画,我才能真正理解”。因此对于这些重点图,我们还应该让学生亲自绘制,通过自身动手去画,才能真正把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了然于胸。因此,运用模型媒体图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概念知识组织和表征的能力,不失为生命科学有效概念教学的重要武器。
4.实验探究,提升学习的能力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的。因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概念的感知过程,引导学生渐渐“逼近”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讲授“酶的特性”这部分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出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酶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假设,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总结出酶的本质和催化特点。这样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比如,在讲授“反射”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三个实验来引导学生: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摸一下讲台上的水(事先准备好一杯热水),学生的手很快缩了回去。这时说明,这是缩手反射。第二,拿出一个图钉,问学生谁敢碰,学生纷纷摇头,同时表现出害怕的神情,这时说明,这也是一个反射。第三,问学生引起排尿反射的原因是什么,是来自外部的刺激还是身体内部的刺激?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引起反射的三个原因,请学生讨论总结反射的概念。学生往往能说出是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再进一步引导是在什么调节下作出的反应,“反射”的概念就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不论什么学科,掌握其学科结构,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纷繁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也便于运用。概念的运用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所学概念和对错误概念的纠正,我们还要不断的运用,联系生活和科学实践的实际,适当地进行概念应用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第2版.
[2]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月第1版.
[3] 沙先勇.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方法生物学教学 2007,32(2):12.
[4] 温勇刚.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生物学教学 2007,32(4):56.
[5] 周瑞山.试论生命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方法 2009,0,14.
[6] 孙涛.谈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生物学教学 2007,32(3):49.
[7] 郑素云.“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2007,32(4):41.
【关键词】生命科学 概念教学 有效性 方法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能对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是学生学好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能否做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既有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思想感情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生命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笔者以为:分析定义,强化知识的落实;举例说明,激发学习的热情;模型媒体,创设学习的氛围;实验探究,提升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获得有关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对生命科学的整体认识”的教学目标。
1.分析定义,强化知识的落实
定义往往是对概念最本质最一般的属性的界定,能比较准确深刻地概括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是生命科学概念反映的总和,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会剖析概念本质特征的思考中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在讲解“相对性状”这一概念时,根据定义,教师直接剖析出三点内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再配以实例如“兔子的白毛和狗的黑毛”,学生马上就能指出,不是同种生物。如此反复的练习几次,“相对性状”的概念就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中了。再比如:讲授“等位基因”的概念,用同样的方法,满足三个要求: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这样的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清晰,便于记忆。
2.举例说明,激发学习的热情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承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举例说明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举例来说明概念的含义,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达到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的途径。例如:关于什么是“染色体组”,教师可以用双手比为一个细胞内的10条染色体,同名手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左右手分别为一个染色体组。也可以用一副扑克牌打比方,去掉大小王,其余的52张牌中红桃(13张)、黑桃(13张)、方块(13张)、梅花(13张)可分别视为一个染色体组。再如:讲解“种群”这一概念时,可以举例“石化海滩边的招潮蟹和奉贤海滩边的招潮蟹”是否同一种群;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还可以举例“你家门前小河里的鱼是否一个种群”、你家门前小河里的鲫鱼是否一个种群。还有如在讲授“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这一概念时,可以用小船装载货物的例子来说明,自由扩散就像一捆木材从上游漂到下游,不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协助扩散就像装着木材的船从上游漂到下游,需要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主动运输就像装着木材的船从下游到上游,后面的发动机还在呜呜的响,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因为实例就是我们现实中的生活环境和事物,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就能被激发出来,对概念的理解也能根深蒂固。
3.模型媒体,创设学习的氛围
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利用此原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提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投影片和教材中的示意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在进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拿几个DNA分子的模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脱氧核苷酸的构成和种类,在观察这些脱氧核苷酸是如何“连接”成为一条多核苷酸链的、两条链又是如何形成双螺旋结构的并总结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进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通过手脑并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了对双螺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重要而抽象的内容时,如果只是通过文字和书上的色彩斑斓却是静止不动的“死图”,学生很难想象这些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也就很难记住甚至是明白,学习效果低下。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的形式,将每一个变化清晰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教师的提问,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就轻松拥有了,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仅仅如此,笔者认为对加强学生的记忆还是不够的。俗话说“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画,我才能真正理解”。因此对于这些重点图,我们还应该让学生亲自绘制,通过自身动手去画,才能真正把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了然于胸。因此,运用模型媒体图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概念知识组织和表征的能力,不失为生命科学有效概念教学的重要武器。
4.实验探究,提升学习的能力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的。因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概念的感知过程,引导学生渐渐“逼近”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讲授“酶的特性”这部分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出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酶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假设,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总结出酶的本质和催化特点。这样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比如,在讲授“反射”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三个实验来引导学生: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摸一下讲台上的水(事先准备好一杯热水),学生的手很快缩了回去。这时说明,这是缩手反射。第二,拿出一个图钉,问学生谁敢碰,学生纷纷摇头,同时表现出害怕的神情,这时说明,这也是一个反射。第三,问学生引起排尿反射的原因是什么,是来自外部的刺激还是身体内部的刺激?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引起反射的三个原因,请学生讨论总结反射的概念。学生往往能说出是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再进一步引导是在什么调节下作出的反应,“反射”的概念就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不论什么学科,掌握其学科结构,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纷繁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也便于运用。概念的运用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所学概念和对错误概念的纠正,我们还要不断的运用,联系生活和科学实践的实际,适当地进行概念应用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第2版.
[2]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月第1版.
[3] 沙先勇.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方法生物学教学 2007,32(2):12.
[4] 温勇刚.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生物学教学 2007,32(4):56.
[5] 周瑞山.试论生命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方法 2009,0,14.
[6] 孙涛.谈教学中难点的突破 生物学教学 2007,32(3):49.
[7] 郑素云.“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2007,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