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学要平平淡淡、扎扎实实地教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课应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强调动情朗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书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的目标。
我有幸听到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感触颇多,这的确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王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不断与文本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在文本字里行间穿行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课文,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如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默读圈画后,“协调有序”这关键词自然也在交流中提出,教师顺势而问: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回答:“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教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提醒学生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课文中是如何说“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文本,找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为了让学生的了解更深入,教师又精心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我们加入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学生在老师引读下读文。像这样的细节在王老师的教学中随处可见,王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读、品、悟,把字词教学融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也真实地再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出语文本色教学的特点。
二、语文教学要体会语言的美感
《语文》课本中入选文章均是文质兼美,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披文以入情。”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精妙的字词,都可成为教师传情达意,诱发美感的主要手段,语文本色教学也应让“美”充满课堂,让学生在美感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同样是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紧扣文中的“美”为主线,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全文设计流程如下:(1)激情导入,感知美。教师以一段深情的语言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激情入题。(2)围绕风景,寻找美。学生在速读、默读中思考: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教师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3)品读体味,欣赏美。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了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三个内容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美。(4)升华情感,传播美。其中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一段尤为精彩,教师引导学生扣住这两个重点词语,想象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整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词语描绘出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色彩美。
三、语文教学要充满灵性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鲜活的个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此,教师只有自己先深入读懂文本,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中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妙语如珠”,充满灵性与智慧,才会灵活恰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各种问题。如一位教师板书课题之后问:“你们读了这个课题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红军长征很艰苦,没想到一个学生却说:“感到两个字,很长。”其他学生大笑,教师很从容,说:“他说很长,你们知道长是指什么吗?”这时有学生说两万五千里的路很长,有学生说经历两年多的时间很长。教师就势引导,那么,书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长征很长呢?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仔细找一找相关语句。这位教师独具匠心地将课堂生成问题当作有效资源利用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反复阅读。灵动的课堂往往是令人回味的。由此可见,教学中的“灵动”也是语文本色教学中的又一亮点。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明确“以学生为本和以课文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统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让真实、美感、灵动充满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本色”成为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刘伟林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课应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强调动情朗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书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的目标。
我有幸听到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感触颇多,这的确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王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不断与文本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在文本字里行间穿行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课文,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如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默读圈画后,“协调有序”这关键词自然也在交流中提出,教师顺势而问: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回答:“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教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提醒学生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课文中是如何说“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文本,找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为了让学生的了解更深入,教师又精心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我们加入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学生在老师引读下读文。像这样的细节在王老师的教学中随处可见,王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读、品、悟,把字词教学融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也真实地再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出语文本色教学的特点。
二、语文教学要体会语言的美感
《语文》课本中入选文章均是文质兼美,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披文以入情。”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精妙的字词,都可成为教师传情达意,诱发美感的主要手段,语文本色教学也应让“美”充满课堂,让学生在美感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同样是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紧扣文中的“美”为主线,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全文设计流程如下:(1)激情导入,感知美。教师以一段深情的语言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激情入题。(2)围绕风景,寻找美。学生在速读、默读中思考: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教师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3)品读体味,欣赏美。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了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三个内容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美。(4)升华情感,传播美。其中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一段尤为精彩,教师引导学生扣住这两个重点词语,想象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整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词语描绘出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色彩美。
三、语文教学要充满灵性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鲜活的个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此,教师只有自己先深入读懂文本,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中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妙语如珠”,充满灵性与智慧,才会灵活恰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各种问题。如一位教师板书课题之后问:“你们读了这个课题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红军长征很艰苦,没想到一个学生却说:“感到两个字,很长。”其他学生大笑,教师很从容,说:“他说很长,你们知道长是指什么吗?”这时有学生说两万五千里的路很长,有学生说经历两年多的时间很长。教师就势引导,那么,书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长征很长呢?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仔细找一找相关语句。这位教师独具匠心地将课堂生成问题当作有效资源利用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反复阅读。灵动的课堂往往是令人回味的。由此可见,教学中的“灵动”也是语文本色教学中的又一亮点。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明确“以学生为本和以课文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统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让真实、美感、灵动充满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本色”成为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