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学会一个重要的管理方式和行事方法,即善用“交流”通心扉,适时“交锋”稳大局;全体“交流”同感悟,个别“交锋”留自尊。而“交流”与“交锋”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比例大约是“八二开”,即“大场交流”占八开,“小场交锋”占二开。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交流,何时交锋?
如何交流
交流,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知晓冷暖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学校管理中,交流更是校长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凝聚师生员工合力,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全面促进学校工作之必不可少的法宝。
管理者有否具有人格魅力,情商高与低,管理效果优与劣,评价标准之一应该是是否具备积极交流的意识,是否富含乐于交流的热情,有没有储备开展交流的内存,是否掌握有效交流的技巧,能不能运用适时交流的手段。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这是教育专家对校长工作任务的一个定位。而校长的教育思想、国家的方针政策、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的设计蓝图、领导的愿景思考,都需要通过交流,有效地传递给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家长。滴水穿石,只要交流不断,就能让管理者的意图逐渐为每一个人所了解和理解,让每一个干部、师生和家长有所感悟,持续激发大家心底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创造体验,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起选择科学的行为模式,逐渐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样就增加了执行力,使学校管理工作畅行无阻,促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及时、有效的交流,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答疑解惑、稳定大局的重要载体。
有了强化交流的意识,还要重视相应的交流方式和路径。就教师而言,全校教职工大会、全体党员大会、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五四”青年教师表彰会、青年教师学校的培训讲座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时机。集体集会时间是交流的“大场”,适时引领,传播理念,剖析问题,渗透思想,建设文化,“大场”是最佳场合。
而面对学生,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的各种节日,各种重大活动,如高三学生的成人仪式、高中军训、学生十四岁生日庆典、开学典礼和结业式等,这些群体活动时间是更大的“场”,也是教育、感染学生的“大场”。而每一天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更大的“场”,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引领、激励、督促每一位老师提高交流的意识,掌握交流的方法,丰富交流的内容,注重交流的实效,长线操作,循序渐进,滴水穿石,从而达成升值的效果。
另外,不能忽视与家长的交流,要通过阶段性交流,帮助家长感悟学校文化、明确办学思想、知晓工作意图、了解整体校情、反映合理诉求,使家长更好地参与、配合学校教育工作,成为助力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从一所基础薄弱校跨越式发展,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其中,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灵魂工程是最重要的助推力,而“不断交流”成为推进文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发展的最好工具。
多年来,在市、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外人秉承“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生命更精彩”的理念,举全校之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孕育了独具特色、充满人文精神、以“和谐·发展——爱、阳光、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大家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感到,我们的学校文化蕴涵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汇集了中西文化的璀璨精华,注重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反映了西外人的智慧追求和企盼,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巨大力量。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多年交流,我们的学校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它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是心灵深处的恬静、智慧层面的丰盈、责任意识的强化,提高了师生和家长的幸福指数,更带来工作、生活的丰硕成果。
我们收获的成绩和管理者与全体师生员工多年不间断的“大场交流”有关。而交流的路径就是不断汇总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组织师生员工学习交流,让大家感悟学校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我们在不同层面的学校大会上和活动中,宣讲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引导教职工共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感悟、实践办学理念;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保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多层面入手,设计了大量丰富多彩、具有实效、深受师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每个活动中,管理者都有意识地促进形成良性交流,通过“大场”的互动,每个参与者用语言和行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每个人都进入了一个积极交流、智慧共享的场,一个启发心智、智慧碰撞的场,一个创意无限、智慧迸发的场。
同时,我们也注重其他各种“小场合”环境中的干群交流、师生交流、校家交流。沟通交流使我们每个人相互了解,增进信任,促进合作,减少“隐性损失”,优化了团队,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优质成果。学校的“交流”实践告诉我们:全力建设一条非常通达的“交流大道”,才能使学校建设的“校车”畅通无阻,安全行驶,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彩车”满载希望,稳步前行。
我校的实践也提醒我们,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要建设不止,交流不停。交流促进理解,理解激励所有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共同成长,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诸多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家的心底,逐渐得到认同,并外化为每个教职员工的日常行为模式,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进而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全面推动工作,使师生受益,为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很艺术地运用“掌控大场,不断交流”的模式。
何时“交锋”
交锋,听起来有些寒气逼人,剑拔弩张,似乎与“和谐”不太相容。因此,有人感觉开展“交流”尚可,“交锋”似乎是不可取之举,也许也是缺乏这个勇气。
其实,“交锋”是“交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交流”形态的一种必要延伸。中国儒家文化有个经典说法,谈及的是“意”与“形”的关系,其中的核心思想很辩证:即有时要“重意亦重形”,有时“重意不重形”。
因此,我们此处所说的“交锋”只是“形”,真“意”还在“交流”。那为什么“交流”还需要另一个“形”呢?
正像这个世界,有时和风细雨,诗意朦胧,给人以温馨、温暖的享受;有时又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赐予人难得、难忘的警醒。无和风细雨,就缺了一种意境,无狂风暴雨,就少了一种力量。管理也一样既需要意境,也需要力量!
交流,似和风细雨,沁人心田,滋润万物,和与细之中体会思索的幸福;交锋,如狂风暴雨,敲打众生,催人奋进,狂暴之中迎接猛醒的瞬间。
因此,有时解决问题,需要和风细雨;有时处理矛盾,更应猛击一掌,否则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管理大局,给员工以领导者管理软弱,领导力欠缺的印象,久而久之,学校必会乱象丛生,失去大势,耽误发展。
例如,有时某人存有误解,开始迷茫,继而愤怒,甚至往往会陷入怪圈,执迷不悟,难以自拔。如此,于己影响心境,干扰情绪,伤及身心;于工作,耽误做事,破坏合作,摧毁和谐,更甚者将会对工作、事业造成伤害。
此时当机立断,严肃批评,甚至声色俱厉,迎头棒喝,往往是激其猛醒的一副良药。若此时,领导者还优柔寡断,温文尔雅,耗尽精气,细语相劝,则往往会贻害众生,是一种失职之举。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在“交锋”时要把握三个重要点位:第一,一定心怀善意,把握分寸;第二,坚持私下交流,回避他人;第三,出门过往不咎,保护自尊。
如此处理,当事人尽管遭遇“狂风暴雨”,也会心存感激,逐渐反思所为,回归正常心境,并知耻而后勇。
另外,还有一种“交锋”方式也很重要,即“全体交锋”。有时学校偶发严重问题,如出现教师违反师德,打骂学生等情况,必须要及时处理,告知全校,警醒全员,以绝后患。校长在全体会上要态度严肃,心情沉重,立场明确,语言犀利,毫不留情,直言违纪事实,直击问题实质,直捣矛盾核心。心境、态度、语言都呈“交锋形态”。这很有必要,以此“形”表明了学校管理者的鲜明的“意”——坚持弘扬阳光文化,不容歪风邪气的侵扰,不许干扰大局的问题存在,同时体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心,给大家展示新的希望。
这种“全体交锋”方式,也要重视把握三个点位:第一,虽然态度严厉,语言犀利,但始终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示人,其心可鉴;第二,尽量对事不对人,绝不能人身攻击,要从老师的个人成长、学校的发展建设需求出发,挖掘事物本质,摆明事体危害,指示调整路径,点明前进方向;第三,“全体交锋”不能成为管理者的交流常态,缺失和过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交锋”只有适时、择机、点位式操作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上面所谈的交流与交锋,都是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正确地掌握常态的交流,适时运用非常态的交锋,对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学校发展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 王雪莉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交流,何时交锋?
如何交流
交流,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知晓冷暖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学校管理中,交流更是校长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凝聚师生员工合力,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全面促进学校工作之必不可少的法宝。
管理者有否具有人格魅力,情商高与低,管理效果优与劣,评价标准之一应该是是否具备积极交流的意识,是否富含乐于交流的热情,有没有储备开展交流的内存,是否掌握有效交流的技巧,能不能运用适时交流的手段。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这是教育专家对校长工作任务的一个定位。而校长的教育思想、国家的方针政策、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的设计蓝图、领导的愿景思考,都需要通过交流,有效地传递给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家长。滴水穿石,只要交流不断,就能让管理者的意图逐渐为每一个人所了解和理解,让每一个干部、师生和家长有所感悟,持续激发大家心底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创造体验,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起选择科学的行为模式,逐渐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样就增加了执行力,使学校管理工作畅行无阻,促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及时、有效的交流,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答疑解惑、稳定大局的重要载体。
有了强化交流的意识,还要重视相应的交流方式和路径。就教师而言,全校教职工大会、全体党员大会、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五四”青年教师表彰会、青年教师学校的培训讲座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时机。集体集会时间是交流的“大场”,适时引领,传播理念,剖析问题,渗透思想,建设文化,“大场”是最佳场合。
而面对学生,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的各种节日,各种重大活动,如高三学生的成人仪式、高中军训、学生十四岁生日庆典、开学典礼和结业式等,这些群体活动时间是更大的“场”,也是教育、感染学生的“大场”。而每一天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更大的“场”,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引领、激励、督促每一位老师提高交流的意识,掌握交流的方法,丰富交流的内容,注重交流的实效,长线操作,循序渐进,滴水穿石,从而达成升值的效果。
另外,不能忽视与家长的交流,要通过阶段性交流,帮助家长感悟学校文化、明确办学思想、知晓工作意图、了解整体校情、反映合理诉求,使家长更好地参与、配合学校教育工作,成为助力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从一所基础薄弱校跨越式发展,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其中,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灵魂工程是最重要的助推力,而“不断交流”成为推进文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发展的最好工具。
多年来,在市、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外人秉承“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生命更精彩”的理念,举全校之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孕育了独具特色、充满人文精神、以“和谐·发展——爱、阳光、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大家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感到,我们的学校文化蕴涵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汇集了中西文化的璀璨精华,注重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反映了西外人的智慧追求和企盼,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巨大力量。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多年交流,我们的学校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它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是心灵深处的恬静、智慧层面的丰盈、责任意识的强化,提高了师生和家长的幸福指数,更带来工作、生活的丰硕成果。
我们收获的成绩和管理者与全体师生员工多年不间断的“大场交流”有关。而交流的路径就是不断汇总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组织师生员工学习交流,让大家感悟学校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我们在不同层面的学校大会上和活动中,宣讲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引导教职工共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感悟、实践办学理念;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保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多层面入手,设计了大量丰富多彩、具有实效、深受师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每个活动中,管理者都有意识地促进形成良性交流,通过“大场”的互动,每个参与者用语言和行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每个人都进入了一个积极交流、智慧共享的场,一个启发心智、智慧碰撞的场,一个创意无限、智慧迸发的场。
同时,我们也注重其他各种“小场合”环境中的干群交流、师生交流、校家交流。沟通交流使我们每个人相互了解,增进信任,促进合作,减少“隐性损失”,优化了团队,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优质成果。学校的“交流”实践告诉我们:全力建设一条非常通达的“交流大道”,才能使学校建设的“校车”畅通无阻,安全行驶,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彩车”满载希望,稳步前行。
我校的实践也提醒我们,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要建设不止,交流不停。交流促进理解,理解激励所有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共同成长,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诸多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家的心底,逐渐得到认同,并外化为每个教职员工的日常行为模式,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进而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全面推动工作,使师生受益,为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很艺术地运用“掌控大场,不断交流”的模式。
何时“交锋”
交锋,听起来有些寒气逼人,剑拔弩张,似乎与“和谐”不太相容。因此,有人感觉开展“交流”尚可,“交锋”似乎是不可取之举,也许也是缺乏这个勇气。
其实,“交锋”是“交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交流”形态的一种必要延伸。中国儒家文化有个经典说法,谈及的是“意”与“形”的关系,其中的核心思想很辩证:即有时要“重意亦重形”,有时“重意不重形”。
因此,我们此处所说的“交锋”只是“形”,真“意”还在“交流”。那为什么“交流”还需要另一个“形”呢?
正像这个世界,有时和风细雨,诗意朦胧,给人以温馨、温暖的享受;有时又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赐予人难得、难忘的警醒。无和风细雨,就缺了一种意境,无狂风暴雨,就少了一种力量。管理也一样既需要意境,也需要力量!
交流,似和风细雨,沁人心田,滋润万物,和与细之中体会思索的幸福;交锋,如狂风暴雨,敲打众生,催人奋进,狂暴之中迎接猛醒的瞬间。
因此,有时解决问题,需要和风细雨;有时处理矛盾,更应猛击一掌,否则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管理大局,给员工以领导者管理软弱,领导力欠缺的印象,久而久之,学校必会乱象丛生,失去大势,耽误发展。
例如,有时某人存有误解,开始迷茫,继而愤怒,甚至往往会陷入怪圈,执迷不悟,难以自拔。如此,于己影响心境,干扰情绪,伤及身心;于工作,耽误做事,破坏合作,摧毁和谐,更甚者将会对工作、事业造成伤害。
此时当机立断,严肃批评,甚至声色俱厉,迎头棒喝,往往是激其猛醒的一副良药。若此时,领导者还优柔寡断,温文尔雅,耗尽精气,细语相劝,则往往会贻害众生,是一种失职之举。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在“交锋”时要把握三个重要点位:第一,一定心怀善意,把握分寸;第二,坚持私下交流,回避他人;第三,出门过往不咎,保护自尊。
如此处理,当事人尽管遭遇“狂风暴雨”,也会心存感激,逐渐反思所为,回归正常心境,并知耻而后勇。
另外,还有一种“交锋”方式也很重要,即“全体交锋”。有时学校偶发严重问题,如出现教师违反师德,打骂学生等情况,必须要及时处理,告知全校,警醒全员,以绝后患。校长在全体会上要态度严肃,心情沉重,立场明确,语言犀利,毫不留情,直言违纪事实,直击问题实质,直捣矛盾核心。心境、态度、语言都呈“交锋形态”。这很有必要,以此“形”表明了学校管理者的鲜明的“意”——坚持弘扬阳光文化,不容歪风邪气的侵扰,不许干扰大局的问题存在,同时体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心,给大家展示新的希望。
这种“全体交锋”方式,也要重视把握三个点位:第一,虽然态度严厉,语言犀利,但始终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示人,其心可鉴;第二,尽量对事不对人,绝不能人身攻击,要从老师的个人成长、学校的发展建设需求出发,挖掘事物本质,摆明事体危害,指示调整路径,点明前进方向;第三,“全体交锋”不能成为管理者的交流常态,缺失和过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交锋”只有适时、择机、点位式操作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上面所谈的交流与交锋,都是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正确地掌握常态的交流,适时运用非常态的交锋,对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学校发展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