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 快乐读书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重、过强的阅读任务往往会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使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部编版教材中增设“快乐读书吧”一栏,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语文阅读;童谣;儿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设了“快乐读书吧”栏目,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
  一、解读教材编排,明确教学理念
  部编版教材在每一册书第一或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一年级上下册分别为《读书真快乐》《读读童谣和儿歌》,二年级上下册分别为《读读童话故事》《读读儿童故事》,三年级上下册分别为《在那奇妙的王国里》《小故事大道理》,四年级上下册分别为《很久很久以前》《十万个为什么》,五年级上下册分别为《从前有座山》《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六年级上下册分别为《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漫步世界名著花园》[1]。学生可以在这些栏目中持续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文字的奥妙。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要求,一年级下册的《读读童谣和儿歌》从学生最熟悉的童谣和儿歌入手,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摇摇船》和通俗易懂的儿歌《小刺猬》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并通过三个泡泡提示,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根据文体特征,设计教学目标
  针对童谣和儿歌的文体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兴趣、了解方法、学会分享、感受快乐,立足课内、拓展课外,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童谣和儿歌的乐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习童谣和儿歌的方法[2]。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童谣和儿歌押韵的特点,感受音律美。
  第二,通过学生之间童谣和儿歌的分享,让学生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童谣和儿歌的乐趣,培养学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
  第三,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读童谣和儿歌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童谣和儿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乐于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感受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
  这样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童谣和儿歌押韵的特点,并学会分享,学以致用。
  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请”来了学生最喜爱的“米老鼠”,激发学生的兴趣。“米老鼠”带来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拉近了学生与童谣、儿歌的距离,活泼的音符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悦。
  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在早教时期就已经接触了很多童谣和儿歌,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儿歌,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深度学习,感受阅读
  教材中有一首童谣《摇摇船》和一首儿歌《小刺猬理发》,权衡再三,笔者决定以简单的童谣《摇摇船》教学为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童谣学法的教学。
  第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之一。童谣和儿歌都是以儿童为对象创造的,旨在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的语言帮助儿童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有些儿歌也蕴含着伦理道德或劝勉讽戒的教育性内容,教忠教孝,使儿童能锻铸品行、美化心灵[3]。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学习有感情地诵读,感受童谣的内在魅力。
  第二,发现押韵,感受童谣的音律美。押韵是童谣最大的特点之一,押韵使童谣读起来更朗朗上口,便于识记和流传。课堂上,笔者采用“变魔术”的方法进行教学过渡,将韵脚用红色标出,使学生一眼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押韵知识普及,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童谣的音律美,发现童谣押韵的特点。
  第三,以读促悟,尝试背诵。童谣以朗朗上口、诙谐有趣、方便识记的特点深受儿童喜爱,童谣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因此,学习童谣的意义也在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要想做一名童谣的传播者,最基礎的就是将它背诵下来。童谣的节奏感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加入各种动作和节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活泼,学生也将这有趣的童谣背了下来。
  第四,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童谣学习方法,笔者编了一首口诀方便大家识记:“学习童谣真容易,读准字音放第一,发现押韵真神奇,动手动脑来识记,分享快乐我传递!”将童谣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教授给学生。
  (三)有扶有放,学以致用
  童谣和儿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童谣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到儿歌《小刺猬》的学习中,这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儿歌《小刺猬》里蕴含的生活道理后,笔者便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的形式按照学习童谣的方法,自主学习儿歌。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从读准字音、发现押韵、动脑记忆三个方面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适当放手,反而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减少了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畏惧。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许多困惑,并存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误区。笔者基于一所学校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该校的语文教师专业引领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层面的专业引领者的需求,并对该校语文教师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此个案研究揭示出小学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基础教育倡导校本研究,专业引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泛学科”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而物质课程资源的有限性又使得课程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被提上日程。生活化和实践性是中学德育课程的核心特质,如何从课程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以课程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今天德育工作中资源与实效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从社区的角度分析,创设学校与社区的对话机制、互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实现
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幽静的小巷中,有一所全国闻名的德育特色校——北京雷锋小学。教学楼外墙上,雷锋叔叔的笑脸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学习知识、陶冶品行,又目送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学校原名西城区双寺小学,自1973年开展学雷锋教育,1990年北京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教委)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雷锋生前没有来过却以“雷锋”作为校名的学校。  自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以来,学校在深入挖
活动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个民族的精神需要代代相传,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文化资源
一、教育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与技能:了解与奥运会有关的知识,包括奥运会历史、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运动项目常识、奥运会赛场礼仪等内容。   3.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答题,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伦敦、巴黎、马德里、莫斯科、纽约等城市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宣传片,提高学生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观念、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新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生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式”风景。    教育日志——记录“行走”中的精彩瞬间    教
作者语录:  ●鲁迅这些能极大唤起儿童阅读兴奋感的作品,它不像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去讨好儿童,迎合儿童,它没有装腔作势地去模仿儿童的语气来说话,博人一笑。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面对孙子,细细地讲述自己曾经拥有的“烂漫童年”。   ●鲁迅对闰土的羡慕、敬佩、思念,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孩子们会慢慢地品味出。鲁迅所要的正是我所需,鲁迅所盼的正是我所盼,鲁迅所爱的正是我所好,鲁迅所厌的正是我所恶,
“打哪指哪”与“指哪打哪”不仅仅表现为“知”与“行”,或者说是“理论”与“实践”的先后顺序,更表现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打哪指哪”是在前期实践(这种实践也许是无逻辑的自发行为)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经验”,这是一种“归纳式”的研究;“指哪打哪”是先有一个理念构建,然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预设的理念,这是一种“演绎式”的研究。  我校从2006年开始探索学校管理变革,经
杨德伦:现任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先后出版《作文指导百法》、《优化阅读教学研究》、《情境作文教学研究》、《从职业走向专业》等十余部著作,近300万字。    1982年,杨老师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密云县穆家峪乡最偏远的农村小学——碱厂小学任教。在这所偏远的山村学校里,杨老师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葆有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
2009年9月1日,北京市第十四中学迁到了新校址。那簇新的红楼上整齐的白窗格,那碧绿的球场上矫健的身姿,还有穿行在校园中青春的笑脸,顿时成为两广路旁最醒目、最美丽也是最鲜活的风景。  十四中不仅有很美的新校园,还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十四中的前身名为“畿辅学堂”,创建于1906年。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号召数名河北籍知名人士,对畿辅学堂进行了改建,将学校更名为“燕冀中学”,刘春霖出任校董。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