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班幼儿更擅于用个性的美术表现方式表达情感与体验,因此,本研究建议从以下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美术活动的环境创设;美术活动教育理念的转变;美术活动情感的积淀;加强隐性的引领,提升幼儿美术创造的激情,力求从不同角度为其创新能力提供舞台。
关键词大班幼儿 美术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从发展的观点看,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活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与技能技巧学习相结合,这意味着在充分唤醒幼儿潜在创造力的同时,渗透着教师理性的指导。假如从鼓励幼儿的模仿转变为鼓励幼儿创造,坚持创造过程第一,创造结果第二,让幼儿用美术技能表达思想,那么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美术技能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大胆、自信等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班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转变的关键期,他们的叛逆随之张扬,擅于用自己的独特形式发泄内心的空间,喜欢到处描绘是其在日常活动的主打,用色彩、线条、甚至用不成形的图案,勾勒着他们的个性。可因为教师对美术教育精神过分“尊重”的缘由,导致刻意的抑制着他们的灵感,阻碍着他们生动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了能让孩子的创意火花四溅,我竭尽所能的为其开辟道路,任其畅游。
1 创设概念区域,主倡自我演绎
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上,坚持“三崇尚”。
1.1 崇尚“开放”
开放,就是给幼儿提供的美术活动时间、空间和作画材料是开放的、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充分的选择机会。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布置多个美工区,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墙角、楼道,拒绝作画的固定模式,使其放松自主的进行活动。作画材料没有刻意的限制,活动宗旨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作品”,任其搜集美术制作材料,如牛奶瓶、包装盒等,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材料进行作画。
作画的人员组合可以是一人,两人,小组,让其自由结伴,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秉性、共同对美的理解,在这样的美术活动空间内他们可以表现真我,例如小组合作画 《我在太空》,在画纸的任意角度观察到小朋友在太空中的动态,惟妙惟肖,这是幼儿在独自作画中无法达到的境界。在自主性强烈的美术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创造的积极性,诱发潜在的创新能力,促使再发展。
1.2 崇尚“安全”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这里的“安全”指的就是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自由、安全地进行美术活动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当幼儿在排除骄躁、胆怯的心理时,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兰兰在拿到美术纸时,泪水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曾因为她不会画画遭到过我的严厉喝斥,由此如今握笔的小手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抖动着无法操作,所以美术上的创新几乎为零。改变她,首先理解和保护她的行为,积极引导,多一点容忍,少一点干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画法,给她作画的自由度,使其接受着教师的教法和自己的想法的双重结合。日复一日,兰兰走过心理的障碍期,在美术创造力的表现上越走越远。“童年不同样”,鼓励幼儿探索多样美术活动形式和美术活动行为,不强制中断含有“捣乱性质”的创造,如在磁砖上肆意用颜料堆色,可以设想那是一幅有着怎样创意的画面,我们应正确引导而不是粗暴责令,由其感到轻松愉悦,乐于探索创新。
1.3 崇尚“多变”
美术,其实是“造型艺术”,变化多端的造型更易吸引幼儿的感官,更易跳动着孩子想通过美术活动表达自己“心理色彩”的欲望。经常为孩子改变美术活动的材料,例如打破在画纸上的临摹模式,添加各种废旧物品,幼儿可以在原有造型上而装饰描绘,呈现新的作品——餐巾纸筒芯上作画成漂亮的万花筒。
充分结合时令,为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环境增设不同的墙面设计,如冬天,在墙面上粘贴棉絮,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美术主题“我想象中冬天”,使其创造思维在不断的改变与提升。生活要求我们多变,这样才能紧跟潮流,我们将如此的理念贯穿在组织美术活动中,那么孩子的美术理念也会截然时尚,用多变的形式与作品告诉着大家他们另类的创新。
2 引领教育理念,发挥主体效应
2.1 激发心志,热情洋溢
好奇心是幼儿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动力,是求知的驱动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对其他们充满着神奇与幻想,存在着强烈的诱惑力,促其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能无形的将这种思绪带入美术活动中,例如在命题美术活动《我想飞》,因为大班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的掌握了有关的昆虫、鸟禽、航空机器等等的飞翔原理,结合着自己的创想,描绘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有的画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遨游在天空,并且与孙悟空成为了朋友;有的成为超人机器,带着神奇的魔力走进太空;有的舞动在飞禽背上穿过云层,靠近“天上人家”。對于任何一个孩子的作品,我都给予了高度而科学的评价,避免了用“好”与“不好”的措辞界定,让他们的创造欲望一直处于高涨,因为他们需要我的肯定与鼓舞,那么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对求知的热情,无一不成为了美术创造的源泉。
2.2 互动载体,妙趣横生
2.2.1 教师角色属性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身份——“讲解示范员”,机械的、空洞的,偶然的感情色彩或许是因为今天的阳光明媚。我们的定位往往在于帮助幼儿理清“依葫芦画瓢”的临摹形式,何曾绞尽脑汁的开发幼儿的想象,尤其面对大班幼儿已具备的熟练模仿能力,更视为美术活动是一种享受——不需任何台词,幼儿便能将美术作品完成。
《纲要》说明“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可见教师的身份应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当明确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精彩也由此会诞生。例如,美术活动《十二生肖》,在一阵温暖的背景音乐下,孩子们认真地倾听了有关活动的故事,自认为恰到好处便提议请幼儿设计画出“十二生肖”。原以为可以挖掘一些构思奇异,色彩鲜艳的“美术大师”,而现实狠狠打击了我——孩子们笨笨的用记号笔勾勒出简单的造型,无一出彩。课后,自我反思了一宿,总结得出是我的“决定者”身份遏制了幼儿的想法。
经过深思熟虑,活动的第二课时,用歌曲《十二生肖》引题,让他们用夸张的身体动作模仿,再进行了粘贴生肖的顺序,突然有幼儿说道“如果给蛇穿上一条粉红色的裙子,那肯定有人会喜欢它了”,我瞬即拿起身边粉色的包装纸围在身上如同蛇般的蠕动,大家兴奋异常,紧接着各种创意纷纷呈献,在我的支持下,他们频临在自己独特幻想中创造着一幅幅千奇百怪的十二生肖图。成为孩子美术作品的参与者,创造的分享者,快乐的传递者应该是教师对自我的美好昵称。
2.2.2 幼儿角色属性
美术活动,幼儿最多刻画的是被强制灌输美术技能的对象,他们要从教师条理性的讲解中知道作品的步骤,“按部就班”最能体现出幼儿的心境,磨练的如此“安分守己”,哪怕有一丝的“与众不同”,都那么的诚惶诚恐,唯恐教师说他“目无范例”。《纲要》颁布以来,倡导幼儿“地位”的重新回归,我们学习了,可我们是否将权力下放呢?值得探讨。
大班幼儿已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思维空间的丰富足以让你惊叹,就是因为我们的紧拽不放,使其创造火花一次次扼杀在初见端倪之时。例如,美工区域时间,孩子在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在用皱纸印画,有的在用橡皮泥雕型,有的在用树叶粘画,局面非常和谐,我顿然被一种“成就感”包容。突然,榛榛的回头让我怵立,满脸的红色颜料,她辨道:“我是关公”,原本想暴风雨般的喝令阻止活动,当她的目光与我对视发现那分明是创造后喜悦的闪烁,吞没训斥、吞没干扰,慢慢的只见孩子们已不再满足循规蹈矩的美术游戏,榛榛的举动使他们冲破“围墙”,有的在自己手上大胆画着长颈鹿;有的在自己的手上画上绿丝带,平躺在地上,在音乐的陪衬下双手举起舞动,如同海底的水藻在蔓延;有的更甚,对着镜子,粘贴图案,自称“块状人”。我们的理念就是“创造并快乐着”,勇敢的接受孩子的一切,告诉他们“你们是活动的主人”。
3 丰富情感经验,拓宽创造智能
3.1 添色生活,意念速配
“构图与色彩的结合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所以幼儿现实生活内容的越丰富,则感情色彩的越深刻,从而美术活动的激情越高涨,美术作品的内涵越荡漾,美术表现的创造越新颖。
有些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与单调,在美术中所体现也是成正比——内容简单,色彩灰暗。教师应发挥导向功能,有目的的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名画,探悉色彩的奥秘;尝试参加各种活动,走进各个区域,了解生活的多姿多彩,例如与孩子一起到菜场体验生活,让他们知道了卖菜与买菜的关系,因为有了感性的经验积累,在学习歌曲《买菜》后,他们自己DIY,制作了美术人象说明的乐谱,让更多的小朋友记住了歌词。
教育学家陈鹤琴在《谈谈儿童绘画》演讲稿中提出:“我們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取材,带领儿童对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各种事物进行精湛的观察,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许多真实而又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带领幼儿参观了鞋店,认识了各种款式各异的鞋子,展开活动“大鞋的联想”,提问幼儿如果将一只大鞋放在天空、海洋、森林、沙漠等不同的背景中,大鞋会怎样?孩子们能创想出自己的作品,有的把大鞋设想成一艘潜水艇,围绕着美丽的鱼儿嬉戏;有的想象成一幢高楼,住着亲朋好友;有的把鞋竖立起来想象成了航空母舰,带着他穿梭在另一空间。把生活引向幼儿,把幼儿引向生活,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受生活,体验自然,学习用真情去传递和创造美的乐趣,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
3.2 开启诱导,再现个性
陈鹤琴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天真,创造”。可见,幼儿美术教育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创作。
孩子的作品都是根据个人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的,大班幼儿的美术创造注重的是想象层面,作画水平受到个体的局限,但创造的色彩都如同精灵,随意跳跃。例如活动《大树的对话》,不限活动方式,活动材料,由孩子自由发挥,有的用线描画表现了大树的苦恼——害虫太多,浑身不舒服,通过画面暗示出他内心是一种需要呵护,需要温暖的倾诉;有的用纸剪了两棵大树,接通了电话机,自己配上台词诉说着心里的喜悦——树宝宝在拔河比赛中得了第一名,通过立体造型可见幼儿的个性是乐观的,生活是灿烂的;有的用颜料画了大树,什么也没有,也不做任何解释,简单的造型塑造出他不愿张扬的个性、沉稳、忧郁;结合在活动中的表现,我看到的是他们在创造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表达,“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肯定他们的行为,启发他们“做自己,做好自己”。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应该让他们各个能在美术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截然不同,接受别人的同时,更需要对自己的首肯。
美术作为表达自我的另一种语言,大班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美术的创造功能,为孩子拥有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伟.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学前教育研究,2002(5).
[2]严仲连.中国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观的现代诠释.学前教育研究,2003(10).
[3]卢乐山,林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大班幼儿 美术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从发展的观点看,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活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与技能技巧学习相结合,这意味着在充分唤醒幼儿潜在创造力的同时,渗透着教师理性的指导。假如从鼓励幼儿的模仿转变为鼓励幼儿创造,坚持创造过程第一,创造结果第二,让幼儿用美术技能表达思想,那么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美术技能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大胆、自信等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班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转变的关键期,他们的叛逆随之张扬,擅于用自己的独特形式发泄内心的空间,喜欢到处描绘是其在日常活动的主打,用色彩、线条、甚至用不成形的图案,勾勒着他们的个性。可因为教师对美术教育精神过分“尊重”的缘由,导致刻意的抑制着他们的灵感,阻碍着他们生动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了能让孩子的创意火花四溅,我竭尽所能的为其开辟道路,任其畅游。
1 创设概念区域,主倡自我演绎
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上,坚持“三崇尚”。
1.1 崇尚“开放”
开放,就是给幼儿提供的美术活动时间、空间和作画材料是开放的、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充分的选择机会。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布置多个美工区,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墙角、楼道,拒绝作画的固定模式,使其放松自主的进行活动。作画材料没有刻意的限制,活动宗旨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作品”,任其搜集美术制作材料,如牛奶瓶、包装盒等,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材料进行作画。
作画的人员组合可以是一人,两人,小组,让其自由结伴,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秉性、共同对美的理解,在这样的美术活动空间内他们可以表现真我,例如小组合作画 《我在太空》,在画纸的任意角度观察到小朋友在太空中的动态,惟妙惟肖,这是幼儿在独自作画中无法达到的境界。在自主性强烈的美术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创造的积极性,诱发潜在的创新能力,促使再发展。
1.2 崇尚“安全”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这里的“安全”指的就是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自由、安全地进行美术活动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当幼儿在排除骄躁、胆怯的心理时,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兰兰在拿到美术纸时,泪水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曾因为她不会画画遭到过我的严厉喝斥,由此如今握笔的小手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抖动着无法操作,所以美术上的创新几乎为零。改变她,首先理解和保护她的行为,积极引导,多一点容忍,少一点干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画法,给她作画的自由度,使其接受着教师的教法和自己的想法的双重结合。日复一日,兰兰走过心理的障碍期,在美术创造力的表现上越走越远。“童年不同样”,鼓励幼儿探索多样美术活动形式和美术活动行为,不强制中断含有“捣乱性质”的创造,如在磁砖上肆意用颜料堆色,可以设想那是一幅有着怎样创意的画面,我们应正确引导而不是粗暴责令,由其感到轻松愉悦,乐于探索创新。
1.3 崇尚“多变”
美术,其实是“造型艺术”,变化多端的造型更易吸引幼儿的感官,更易跳动着孩子想通过美术活动表达自己“心理色彩”的欲望。经常为孩子改变美术活动的材料,例如打破在画纸上的临摹模式,添加各种废旧物品,幼儿可以在原有造型上而装饰描绘,呈现新的作品——餐巾纸筒芯上作画成漂亮的万花筒。
充分结合时令,为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环境增设不同的墙面设计,如冬天,在墙面上粘贴棉絮,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美术主题“我想象中冬天”,使其创造思维在不断的改变与提升。生活要求我们多变,这样才能紧跟潮流,我们将如此的理念贯穿在组织美术活动中,那么孩子的美术理念也会截然时尚,用多变的形式与作品告诉着大家他们另类的创新。
2 引领教育理念,发挥主体效应
2.1 激发心志,热情洋溢
好奇心是幼儿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动力,是求知的驱动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对其他们充满着神奇与幻想,存在着强烈的诱惑力,促其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能无形的将这种思绪带入美术活动中,例如在命题美术活动《我想飞》,因为大班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的掌握了有关的昆虫、鸟禽、航空机器等等的飞翔原理,结合着自己的创想,描绘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有的画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遨游在天空,并且与孙悟空成为了朋友;有的成为超人机器,带着神奇的魔力走进太空;有的舞动在飞禽背上穿过云层,靠近“天上人家”。對于任何一个孩子的作品,我都给予了高度而科学的评价,避免了用“好”与“不好”的措辞界定,让他们的创造欲望一直处于高涨,因为他们需要我的肯定与鼓舞,那么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对求知的热情,无一不成为了美术创造的源泉。
2.2 互动载体,妙趣横生
2.2.1 教师角色属性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身份——“讲解示范员”,机械的、空洞的,偶然的感情色彩或许是因为今天的阳光明媚。我们的定位往往在于帮助幼儿理清“依葫芦画瓢”的临摹形式,何曾绞尽脑汁的开发幼儿的想象,尤其面对大班幼儿已具备的熟练模仿能力,更视为美术活动是一种享受——不需任何台词,幼儿便能将美术作品完成。
《纲要》说明“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可见教师的身份应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当明确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精彩也由此会诞生。例如,美术活动《十二生肖》,在一阵温暖的背景音乐下,孩子们认真地倾听了有关活动的故事,自认为恰到好处便提议请幼儿设计画出“十二生肖”。原以为可以挖掘一些构思奇异,色彩鲜艳的“美术大师”,而现实狠狠打击了我——孩子们笨笨的用记号笔勾勒出简单的造型,无一出彩。课后,自我反思了一宿,总结得出是我的“决定者”身份遏制了幼儿的想法。
经过深思熟虑,活动的第二课时,用歌曲《十二生肖》引题,让他们用夸张的身体动作模仿,再进行了粘贴生肖的顺序,突然有幼儿说道“如果给蛇穿上一条粉红色的裙子,那肯定有人会喜欢它了”,我瞬即拿起身边粉色的包装纸围在身上如同蛇般的蠕动,大家兴奋异常,紧接着各种创意纷纷呈献,在我的支持下,他们频临在自己独特幻想中创造着一幅幅千奇百怪的十二生肖图。成为孩子美术作品的参与者,创造的分享者,快乐的传递者应该是教师对自我的美好昵称。
2.2.2 幼儿角色属性
美术活动,幼儿最多刻画的是被强制灌输美术技能的对象,他们要从教师条理性的讲解中知道作品的步骤,“按部就班”最能体现出幼儿的心境,磨练的如此“安分守己”,哪怕有一丝的“与众不同”,都那么的诚惶诚恐,唯恐教师说他“目无范例”。《纲要》颁布以来,倡导幼儿“地位”的重新回归,我们学习了,可我们是否将权力下放呢?值得探讨。
大班幼儿已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思维空间的丰富足以让你惊叹,就是因为我们的紧拽不放,使其创造火花一次次扼杀在初见端倪之时。例如,美工区域时间,孩子在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在用皱纸印画,有的在用橡皮泥雕型,有的在用树叶粘画,局面非常和谐,我顿然被一种“成就感”包容。突然,榛榛的回头让我怵立,满脸的红色颜料,她辨道:“我是关公”,原本想暴风雨般的喝令阻止活动,当她的目光与我对视发现那分明是创造后喜悦的闪烁,吞没训斥、吞没干扰,慢慢的只见孩子们已不再满足循规蹈矩的美术游戏,榛榛的举动使他们冲破“围墙”,有的在自己手上大胆画着长颈鹿;有的在自己的手上画上绿丝带,平躺在地上,在音乐的陪衬下双手举起舞动,如同海底的水藻在蔓延;有的更甚,对着镜子,粘贴图案,自称“块状人”。我们的理念就是“创造并快乐着”,勇敢的接受孩子的一切,告诉他们“你们是活动的主人”。
3 丰富情感经验,拓宽创造智能
3.1 添色生活,意念速配
“构图与色彩的结合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所以幼儿现实生活内容的越丰富,则感情色彩的越深刻,从而美术活动的激情越高涨,美术作品的内涵越荡漾,美术表现的创造越新颖。
有些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与单调,在美术中所体现也是成正比——内容简单,色彩灰暗。教师应发挥导向功能,有目的的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名画,探悉色彩的奥秘;尝试参加各种活动,走进各个区域,了解生活的多姿多彩,例如与孩子一起到菜场体验生活,让他们知道了卖菜与买菜的关系,因为有了感性的经验积累,在学习歌曲《买菜》后,他们自己DIY,制作了美术人象说明的乐谱,让更多的小朋友记住了歌词。
教育学家陈鹤琴在《谈谈儿童绘画》演讲稿中提出:“我們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取材,带领儿童对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各种事物进行精湛的观察,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许多真实而又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带领幼儿参观了鞋店,认识了各种款式各异的鞋子,展开活动“大鞋的联想”,提问幼儿如果将一只大鞋放在天空、海洋、森林、沙漠等不同的背景中,大鞋会怎样?孩子们能创想出自己的作品,有的把大鞋设想成一艘潜水艇,围绕着美丽的鱼儿嬉戏;有的想象成一幢高楼,住着亲朋好友;有的把鞋竖立起来想象成了航空母舰,带着他穿梭在另一空间。把生活引向幼儿,把幼儿引向生活,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受生活,体验自然,学习用真情去传递和创造美的乐趣,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
3.2 开启诱导,再现个性
陈鹤琴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天真,创造”。可见,幼儿美术教育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创作。
孩子的作品都是根据个人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的,大班幼儿的美术创造注重的是想象层面,作画水平受到个体的局限,但创造的色彩都如同精灵,随意跳跃。例如活动《大树的对话》,不限活动方式,活动材料,由孩子自由发挥,有的用线描画表现了大树的苦恼——害虫太多,浑身不舒服,通过画面暗示出他内心是一种需要呵护,需要温暖的倾诉;有的用纸剪了两棵大树,接通了电话机,自己配上台词诉说着心里的喜悦——树宝宝在拔河比赛中得了第一名,通过立体造型可见幼儿的个性是乐观的,生活是灿烂的;有的用颜料画了大树,什么也没有,也不做任何解释,简单的造型塑造出他不愿张扬的个性、沉稳、忧郁;结合在活动中的表现,我看到的是他们在创造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表达,“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肯定他们的行为,启发他们“做自己,做好自己”。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应该让他们各个能在美术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截然不同,接受别人的同时,更需要对自己的首肯。
美术作为表达自我的另一种语言,大班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美术的创造功能,为孩子拥有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伟.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学前教育研究,2002(5).
[2]严仲连.中国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观的现代诠释.学前教育研究,2003(10).
[3]卢乐山,林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