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这并不是说教学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有它潜在的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有着它独特的规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怎样生存,怎样做人。在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我有以下三点浅薄的看法。
一、多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才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体会。要避免旧时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篇课文,完全由教师费力的讲解完成,学生被动的接受,自由诵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这样一来,即使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也被教师分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了。我在上人教版《金色花》一文时,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给文中的生字注音”,我对学生说。学生边听边拿着笔给生字注音,录音放完,文中的生字也注上了音。接着我叫学生学录音朗读课文,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经过学生听录音和自己的朗读,学生基本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我又抽了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位扮演母亲,一位扮演孩子,他们投入,有感情的朗读,使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没对他们的朗读进行点评,因为我觉得全班的掌声就是对他们的最好点评。最后我说:“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精彩。”学生的朗读,顿时让我感觉整个教室都在学生们的朗读声中颤抖。就这样,我没对课文内容作任何讲解,但我相信,学生通过几次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多疑——深入理解。
多次朗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但说不上深入理解,学生在读后对文中的某些地方肯定还存在着疑问,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来。对于新颖,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要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我在上《金色花》一文时,组织学生多次朗读后,我对学生说:“请大家把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疑问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教室里安静了片刻之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文中的‘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一句中,作者说长在树的高枝上是为了好玩,但后文却写的是变成金色花后为妈妈献爱,这里不是前后矛盾吗?”我先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说:“你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为你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骄傲,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你解决吧!”说完,我就叫全班同学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发言。学生默读思考,讨论结束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不矛盾,因为玩是儿童的天性,变成金色花后认为很好玩,但在玩的时候都想着为妈妈献爱,更能体现本诗的主题——母子深情。”我说:“好一句玩是儿童的天性,回答得真棒!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有点矛盾,干脆把课文中‘为了好玩’这一句去掉,就不会引起误解了。”我听了微微一笑说:“你的回答真是‘快刀斩乱麻’呀!老师很佩服你,不迷信课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同学们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大家都说第一位。我说:“那我们就采纳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吧!”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当然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其它的问题,我也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关键重要处由我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解决。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多用——拓展延伸。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的迁移运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在课文中学到的优美字词,写作手法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学习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行品质,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学完《金色花》后,我叫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几句或几段以表现母子深情的文字。有的学生写道:“在寒冷的冬季,我愿变成一双温暖的皮手套,戴在妈妈生满冻疮的手上。因为妈妈的手是为我洗衣做饭时冻坏的。在炎热的夏季,我愿化作一阵凉风,吹在妈妈流着汗的脸上,让妈妈从脸上凉爽到心里。然而我却不告诉妈妈这一切都是我为她带来的。”等等。我看着学生的描写,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学生不但学会了写作,而且思想受到了熏陶,还学会了怎样做人。
总之,不管任何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成长为宗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语文,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更重要的是还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
一、多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才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体会。要避免旧时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篇课文,完全由教师费力的讲解完成,学生被动的接受,自由诵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这样一来,即使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也被教师分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了。我在上人教版《金色花》一文时,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给文中的生字注音”,我对学生说。学生边听边拿着笔给生字注音,录音放完,文中的生字也注上了音。接着我叫学生学录音朗读课文,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经过学生听录音和自己的朗读,学生基本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我又抽了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位扮演母亲,一位扮演孩子,他们投入,有感情的朗读,使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没对他们的朗读进行点评,因为我觉得全班的掌声就是对他们的最好点评。最后我说:“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精彩。”学生的朗读,顿时让我感觉整个教室都在学生们的朗读声中颤抖。就这样,我没对课文内容作任何讲解,但我相信,学生通过几次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多疑——深入理解。
多次朗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但说不上深入理解,学生在读后对文中的某些地方肯定还存在着疑问,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来。对于新颖,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要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我在上《金色花》一文时,组织学生多次朗读后,我对学生说:“请大家把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疑问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教室里安静了片刻之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文中的‘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一句中,作者说长在树的高枝上是为了好玩,但后文却写的是变成金色花后为妈妈献爱,这里不是前后矛盾吗?”我先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说:“你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为你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骄傲,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你解决吧!”说完,我就叫全班同学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发言。学生默读思考,讨论结束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不矛盾,因为玩是儿童的天性,变成金色花后认为很好玩,但在玩的时候都想着为妈妈献爱,更能体现本诗的主题——母子深情。”我说:“好一句玩是儿童的天性,回答得真棒!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有点矛盾,干脆把课文中‘为了好玩’这一句去掉,就不会引起误解了。”我听了微微一笑说:“你的回答真是‘快刀斩乱麻’呀!老师很佩服你,不迷信课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同学们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大家都说第一位。我说:“那我们就采纳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吧!”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当然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其它的问题,我也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关键重要处由我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解决。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多用——拓展延伸。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的迁移运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在课文中学到的优美字词,写作手法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学习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行品质,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学完《金色花》后,我叫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几句或几段以表现母子深情的文字。有的学生写道:“在寒冷的冬季,我愿变成一双温暖的皮手套,戴在妈妈生满冻疮的手上。因为妈妈的手是为我洗衣做饭时冻坏的。在炎热的夏季,我愿化作一阵凉风,吹在妈妈流着汗的脸上,让妈妈从脸上凉爽到心里。然而我却不告诉妈妈这一切都是我为她带来的。”等等。我看着学生的描写,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学生不但学会了写作,而且思想受到了熏陶,还学会了怎样做人。
总之,不管任何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成长为宗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语文,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更重要的是还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