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在最后一部作品《维莱特》中运用了一系列古希腊修身哲学塑造了一个流落他乡仍能保持淡定情怀的孤女形象,背离了十九世纪作品的宗教风格,关注现实生活,显示出强烈的主体哲学色彩。
关键词: 修身哲学 斯多葛主义 操作性技术 主体哲学
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被誉为“第一个把小说当做披露个人心怀的工具的英国作家”,被视做“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及所有其他个人意识史家的鼻祖”[1]P303。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维莱特》被称为她的“真实生平书写”[1]P183。作者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孤女只身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故事,阐释了一种“颠沛流离依然幸福”的淡定情怀,女主人公露西·斯诺就不同时机、场合对事情进行分析、综合,并进行策略的选择,透露出智力的优越感和内心的强大力量。这与十九世纪中期以宗教为主题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显示出夏洛蒂已从宗教概念中转移视线,关注现实生活,小说中屡次出现“斯多葛主义”[2]P385、“犬儒主义”[2]P111、“禁欲主义”[2]P200等字眼。在同时期的书信中,她也多次提到“古希腊哲学”、“对哲学的喜爱”,可以推断,此时的夏洛蒂步入了在哲学思想框架下进行艺术创作与审视人生的阶段。古希腊罗马的修身哲学以犬儒主义和斯多葛主义间杂初期的基督神学思想与行为为原则,强调在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修身技术”,即“生存技术”塑造自我,这时的主体自我不再是权力系统的客体,而追求在社会关系中摆脱被奴役的状态,解放自我,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好准备,面对各种环境正确行事。这种修身哲学的主体观不拘泥于道德法律与宗教规范的尺度,看重生存中的行为技术,终极目标是追求灵魂的安宁和真知的主体[3]P394-422。下面我们就《维莱特》中不同的“自我”与“他人”关系中使用的不同修身技术看主人公露西·斯诺如何达到智性主体的境界。
一、“查看”的分解、界定与分析
在《维莱特》中贝克夫人是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在夏洛蒂的笔下,这个穿着一双软缎拖鞋、做事麻利、身材微胖、气色清新红润的女校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贝克夫人是主人公露西所在女子学校的校长,露西与她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初到维莱特,如果没有贝克夫人的收留,露西将不知在哪里落脚。但露西遭遇了贝克夫人的权力审查,就是“被窥看”。主体该怎样从容处理这种来自权力层的压迫,保持自己的自由呢?斯多葛主义者马克·奥勒留建议的常规训练如下:首先截取事物,“向内部看,培养主体洞察秋毫的能力”,即分析和界定它的组成要素,认识到它是由什么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未来会怎样,它会分解为什么,以及在何时、怎样,在什么条件下会解体,并进行价值分析。这种训练使主体理解特定对象的复杂实在和它在时间中的脆弱存在[3]P230。其次,综合看待每个事物,即综合地、放在整体中进行考查。把对象纳入它所属的宇宙中,以便发现它有什么用处、地位,发挥的作用是什么[3]P231。最后,基于前两点人将确定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具体为这次事件对我可能有什么作用方式?我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我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我该采取什么态度[3]P287?
在《维莱特》中,贝克夫人的“查看行为”经历了这一复杂的被考证过程。首先露西描述了这一事件:穿着软底拖鞋的贝克夫人深更半夜出现在露西的房间,细细地检查了露西的一切私人物品,包括衣物、口袋、钱包、笔记本,还复制了她的钥匙,从此,露西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连私人信件也在劫难逃[2]P87。读者期待着突然醒来发觉这一景象的露西会惊慌失措,相继而来会是冲突。但是没有,躺在床上假睡的露西“凭直觉推测贝克夫人的行为动机:‘打算从这些衣着,形成对于其穿着者的判断,她的地位、资产、整洁与否等。’”[2]P87接着,露西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价值判断:“其目的并不坏,但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和无可訾议的”[2]P87。接着露西将“监视行为”放入更大范围内进行剖析:贝克夫人把“监视”当做“管理和控制一所较大规模的学校”的秘密工具——“搞密探活动,听取密探们的报告”,“策划和拟定对策”[2]P91,露西注意到贝克夫人应用这一手段的时间与场合,“显然贝克夫人意识到:把姑娘们限制在不信任的束缚之中,没有时间、没有地方隐蔽的监视”是不适当的,‘不是使它们成长为诚实和谦虚的女人的最好方法’,所以监视是秘密进行的。‘穿着软拖鞋,像鬼魂一样在整幢屋子里悄悄飘过,这里张张,那里望望,经过每一个钥匙孔窥探一下,藏在每一扇门后偷听一会’”[2]P91-2。学校表面上看来是“一所宽松、安然有序、自由的学校”[2]P92。所以,露西坦率地承认:贝克夫人对学校管理是有效的,并以嘲讽的口气认为“她甚至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才智”[2]P93,最终仍要在整体系统中对“贝克夫人的偷窥”进行价值分析,因为这是主体做出反应的基石,“利益”是“贝克夫人动机的主发条”,是“开启夫人本性的万能钥匙”,“没有怜悯能打动她的心”[2]p92-3。马克·奥勒留说:“灵魂洞悉到压制自己事情的结构网络,判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对它采取什么态度,这样才能不把事物放在心上,保持心灵的宁静,符合宇宙和神的理性。”[3]P230-232露西初到这所学校,举目无亲,她需要这份工作,不论贝克夫人的手段在道德上多么站不住脚,她都把学校管理得生机勃勃,她可以给露西一份工作和相对稳定的生活,倘若揭穿贝克夫人的行为,露西预测了后果“不能再合作共事,今生今世得从此永别”[2]P150。鉴于此,露西选择了回避,“我既没有情人,又不期待爱情,我内心的贫穷使我不怕暗探。于是我转身溜走,用迅捷无声的步履走下楼梯,正像同一时刻沿着楼梯扶手奔下去的一只蜘蛛一样”[2]P150。尽管如此,露西对贝克夫人的行为是鄙夷不屑的,她遭受的这一屈辱行为更加重了她的悲凉感。在被监视的过程中,露西的才能被贝克夫人发现并委以重任,当她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时,她克服自己内向趋避的行为,毅然走向讲台,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地位的提升使露西在这所充满关系争斗的女校里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使自己进入人生的更高阶段。主体性训练就是装备个人,让个人在生活中的各种结构性网络中能够游刃有余,在权力的胁迫下采取最合适的方式生存,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成为理性的主体。 二、抵制诱惑的基督注解模式与理智论辩
在《维莱特》中夏洛蒂展示了露西如何抵制一种诱惑:对青年医师约翰·布列顿的单相思。约翰医师几乎是小说中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英俊、温和、有头脑、有能力、有同情心。在露西心中他“高贵得足够做一个王子”[2]P78。但露西知道,在约翰医师的眼中,自己只“是一件不显眼的家具”[2]P122,约翰称露西为“安静的露西·斯诺”,“不伤害别人的影子”P414。很显然,露西对布列顿的感情是她生活中面临的一种诱惑,而且没有潜在的积极结果,是必须用理性克制的一种情感。布列顿的良善像温暖的光源,露西不由得被吸引,但此时的露西不再对自己的理性乐观,沮丧地叹息道:“尽管我是个克己制欲的人,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完全信奉斯多葛学派。”[2]P385在“向天生的性格和心灵的强烈天然倾向作斗争”[2]P232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命更为均衡”,“表面上更为恬静”[2]P232,露西使用了基督注释方式规训自己的感情。露西·斯诺仰望《圣经》,净化自己。基督注解模式主要指基督教精神性和禁欲模式的修行,用来抵制外界对自身的欲望与诱惑[2]P246。这种方法有如下特征:《圣经》的真理与认识自己之间的循环性;其次否弃自己[3]P200。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有趣现象,即作者夏洛蒂在现实生活中对基督救赎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只有遇到类似死亡的大事迫近“才会在困惑中仰望上帝”。[2]P556,当露西慨叹“把此事交给你的造物主吧,问问他,你将如何忍受他派定给你的痛苦……然后是仰望基督的伟大,苍天的时间是漫长的,使者们的运行轨道是辽阔的,尘土的生命是短暂而苦难的,最终死神将带走世人的哀伤”[2]P232。她将宇宙的浩瀚与世人生命的软弱相对比,希冀可以超然于这份感情。可以看出这段感情对露西来说是难以抑制的,冲击是强烈的,此时的露西不再自信于自己的理性,唯有仰望上帝。
夏洛蒂花大量笔墨描绘的这位年轻有为、英俊文雅、责任心和事业心都很强的约翰医生就是她的出版商乔治·斯密斯先生。夏洛蒂生平去过伦敦五次,每次都是乔治·斯密斯盛情款待。夏洛蒂性格内向、木讷,但是斯密斯还是带她到一些社交圈中,结识了一些知名作家、诗人和社会名流。宴会、观剧、参观博物馆画廊也是斯密斯的热心安排,他还与夏洛蒂去爱丁堡远游。夏洛蒂对乔治·斯密斯有好感,斯密斯先生的热心和殷勤也超过了一位出版商与其投稿人之间的关系。但斯密斯的母亲对这段关系不赞同,夏洛蒂也对自己的容貌和家庭经济情况有自卑感,所以夏洛蒂知道自己必须克制这种情感。小说中露西运用种种修身技术克制自己:“想象”与“理智”进行斗争,最终想象获胜,在梦中勾画甜美的爱情,但美梦醒来,“理智解除了守卫”[2]P300,她“责成自己依赖信仰,使自己对于一直喜爱的偶像崇拜冲动平息下来。”[2]P301她让自己分析布列顿的缺点,“他不是一个偏重于思想的人……他的眼睛和嘴唇会流露出欢快的、柔和的,甜蜜的影响……凡是属于暴风雨的东西,他都不同情,对之没有感情上的交流”[2]P340。她告诫自己,布列顿的“温和、亲切”是他的性情,“他把它在他四周发放,就像芬芳的植物散发香气一样,不要被这种甜蜜诱惑”[2]P476。乔治·斯密斯母子在舒适讲究的家中的招待带给一直践行清教主义、苦行主义的夏洛蒂一种别样的温暖,但她也意识到自己与他们之间只能是“有节制的感情,有节制的期望”。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夏洛蒂对这种情愫的控制不是太有效,此时的她对自己的管理不再那么自信。
三、查看、缄默与去权力虚饰的技术运用
修身派不排斥爱情,但强调简洁、公正的主体更能在丰满充盈的关系中保持心灵的幸福和灵魂的安宁[3]P158-60。露西·斯诺与文法教授保罗的爱情经历了这一系列过程。露西追求真知、冷静、理性,保罗真诚、富有献身精神,但性格暴躁、爱猜疑。通过“查看”技术,保罗看到了露西真诚、优秀的一面;而露西则在缄默与聆听中观察保罗,最终的完美爱情则在追求至简、真知观上达到了精神的融合。
在第一阶段,伊曼·纽埃尔通过“查看技术”发现了露西的纯真与掩饰在冰冷外表下的热情。但与贝克夫人的查看不同,保罗坦率地告诉露西,他是通过查看了解露西的。他的房间俯瞰着整个女校的教室,“那所房间,名义上作为一间书房,实际上是一个观察哨所,我坐在那里看书……我的书就是这座花园;它的内容就是人性——妇女的人性”[2]P478。在这里他看到了法国女教师圣·比埃尔的虚伪,贝克夫人偷窥的行踪,露西的谦逊与真诚[2]P479-81。露西对保罗的发现之旅则是通过聆听与缄默进行的,“主体精神修行的首要之处在于真相主体化的缄默和聆听”[3]P258。斯多葛学派认为:接受贵族和伟大教育的孩子,首先学会保持缄默与话语节制,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言说者话语中的“逻各斯”——获取事情的真相;其次积极的身体态度是重要的,必须保持身体绝对的安静确保灵魂的安宁[3]P264。保罗生日的那天,几乎所有人都拿出礼物祝福,唯有露西因为翟丽的一句话而沉默着拒不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保罗很失望,对英国女人进行嘲讽,但露西面不改色,像石块那样坐着,不给自己做过多辩解。尽管保罗感到伤心,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露西,这让露西看到自己在保罗心中的分量和地位,所以保持沉默得以让露西看到保罗对自己的感情是炽热的、真诚的。
真正完善的感情关系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无足轻重的行为,主体间的公正、简单、纯粹是重要的,这样才能与他人保持理性关系的同时自己获得幸福安然状态[3]P160。保罗是有着虔诚信仰的天主教徒,天主教教徒重形式、礼仪,而露西的宗教观是包容的,追求本真的灵魂救赎,“露西轮流去过维莱特的三个新教小教堂——法国的、德国的、和英国的,也就是长老会的、路德会的和主教制教会的”[2]P554。露西认为,“它们在至关重要的教义上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2]P554。保罗冲破天主教教义僵硬教规的“奴役”和对教义的盲从,是势在必行的。露西与保罗在宗教真理观的论辩中,批驳了教会组织机构对权力与政治的贪婪欲望,阐述了自己本真的信仰:不注重外表形式、剥去虚饰外表的“遵循人类本性应该遵循的形式……在自己灵魂能力与神的理性中找出幸福和最高的善”[2]p558-59。露西的宗教观显然深深打动了保罗,他认识到信仰就是“遵照上帝的圣灵的一种精神的正直和忠诚”[2]P559。限制保罗视野的障碍最终培育出了一种真知主体间的爱情。
夏洛蒂在最后一部小说《维莱特》中用了大量古希腊修身哲学展示一个颠沛流离在异乡仍能保持安然、淡定、睿智的孤单女子,显示了内心的强大力量和极强的主体哲学色彩。这种修身方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带有一种高贵纯真的格调,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显示出作品深厚的哲学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夏洛蒂·勃朗特著.钧陶译.维莱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主体阐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修身哲学 斯多葛主义 操作性技术 主体哲学
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被誉为“第一个把小说当做披露个人心怀的工具的英国作家”,被视做“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及所有其他个人意识史家的鼻祖”[1]P303。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维莱特》被称为她的“真实生平书写”[1]P183。作者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孤女只身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故事,阐释了一种“颠沛流离依然幸福”的淡定情怀,女主人公露西·斯诺就不同时机、场合对事情进行分析、综合,并进行策略的选择,透露出智力的优越感和内心的强大力量。这与十九世纪中期以宗教为主题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显示出夏洛蒂已从宗教概念中转移视线,关注现实生活,小说中屡次出现“斯多葛主义”[2]P385、“犬儒主义”[2]P111、“禁欲主义”[2]P200等字眼。在同时期的书信中,她也多次提到“古希腊哲学”、“对哲学的喜爱”,可以推断,此时的夏洛蒂步入了在哲学思想框架下进行艺术创作与审视人生的阶段。古希腊罗马的修身哲学以犬儒主义和斯多葛主义间杂初期的基督神学思想与行为为原则,强调在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修身技术”,即“生存技术”塑造自我,这时的主体自我不再是权力系统的客体,而追求在社会关系中摆脱被奴役的状态,解放自我,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好准备,面对各种环境正确行事。这种修身哲学的主体观不拘泥于道德法律与宗教规范的尺度,看重生存中的行为技术,终极目标是追求灵魂的安宁和真知的主体[3]P394-422。下面我们就《维莱特》中不同的“自我”与“他人”关系中使用的不同修身技术看主人公露西·斯诺如何达到智性主体的境界。
一、“查看”的分解、界定与分析
在《维莱特》中贝克夫人是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在夏洛蒂的笔下,这个穿着一双软缎拖鞋、做事麻利、身材微胖、气色清新红润的女校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贝克夫人是主人公露西所在女子学校的校长,露西与她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初到维莱特,如果没有贝克夫人的收留,露西将不知在哪里落脚。但露西遭遇了贝克夫人的权力审查,就是“被窥看”。主体该怎样从容处理这种来自权力层的压迫,保持自己的自由呢?斯多葛主义者马克·奥勒留建议的常规训练如下:首先截取事物,“向内部看,培养主体洞察秋毫的能力”,即分析和界定它的组成要素,认识到它是由什么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未来会怎样,它会分解为什么,以及在何时、怎样,在什么条件下会解体,并进行价值分析。这种训练使主体理解特定对象的复杂实在和它在时间中的脆弱存在[3]P230。其次,综合看待每个事物,即综合地、放在整体中进行考查。把对象纳入它所属的宇宙中,以便发现它有什么用处、地位,发挥的作用是什么[3]P231。最后,基于前两点人将确定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具体为这次事件对我可能有什么作用方式?我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我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我该采取什么态度[3]P287?
在《维莱特》中,贝克夫人的“查看行为”经历了这一复杂的被考证过程。首先露西描述了这一事件:穿着软底拖鞋的贝克夫人深更半夜出现在露西的房间,细细地检查了露西的一切私人物品,包括衣物、口袋、钱包、笔记本,还复制了她的钥匙,从此,露西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连私人信件也在劫难逃[2]P87。读者期待着突然醒来发觉这一景象的露西会惊慌失措,相继而来会是冲突。但是没有,躺在床上假睡的露西“凭直觉推测贝克夫人的行为动机:‘打算从这些衣着,形成对于其穿着者的判断,她的地位、资产、整洁与否等。’”[2]P87接着,露西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价值判断:“其目的并不坏,但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和无可訾议的”[2]P87。接着露西将“监视行为”放入更大范围内进行剖析:贝克夫人把“监视”当做“管理和控制一所较大规模的学校”的秘密工具——“搞密探活动,听取密探们的报告”,“策划和拟定对策”[2]P91,露西注意到贝克夫人应用这一手段的时间与场合,“显然贝克夫人意识到:把姑娘们限制在不信任的束缚之中,没有时间、没有地方隐蔽的监视”是不适当的,‘不是使它们成长为诚实和谦虚的女人的最好方法’,所以监视是秘密进行的。‘穿着软拖鞋,像鬼魂一样在整幢屋子里悄悄飘过,这里张张,那里望望,经过每一个钥匙孔窥探一下,藏在每一扇门后偷听一会’”[2]P91-2。学校表面上看来是“一所宽松、安然有序、自由的学校”[2]P92。所以,露西坦率地承认:贝克夫人对学校管理是有效的,并以嘲讽的口气认为“她甚至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才智”[2]P93,最终仍要在整体系统中对“贝克夫人的偷窥”进行价值分析,因为这是主体做出反应的基石,“利益”是“贝克夫人动机的主发条”,是“开启夫人本性的万能钥匙”,“没有怜悯能打动她的心”[2]p92-3。马克·奥勒留说:“灵魂洞悉到压制自己事情的结构网络,判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对它采取什么态度,这样才能不把事物放在心上,保持心灵的宁静,符合宇宙和神的理性。”[3]P230-232露西初到这所学校,举目无亲,她需要这份工作,不论贝克夫人的手段在道德上多么站不住脚,她都把学校管理得生机勃勃,她可以给露西一份工作和相对稳定的生活,倘若揭穿贝克夫人的行为,露西预测了后果“不能再合作共事,今生今世得从此永别”[2]P150。鉴于此,露西选择了回避,“我既没有情人,又不期待爱情,我内心的贫穷使我不怕暗探。于是我转身溜走,用迅捷无声的步履走下楼梯,正像同一时刻沿着楼梯扶手奔下去的一只蜘蛛一样”[2]P150。尽管如此,露西对贝克夫人的行为是鄙夷不屑的,她遭受的这一屈辱行为更加重了她的悲凉感。在被监视的过程中,露西的才能被贝克夫人发现并委以重任,当她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时,她克服自己内向趋避的行为,毅然走向讲台,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地位的提升使露西在这所充满关系争斗的女校里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使自己进入人生的更高阶段。主体性训练就是装备个人,让个人在生活中的各种结构性网络中能够游刃有余,在权力的胁迫下采取最合适的方式生存,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成为理性的主体。 二、抵制诱惑的基督注解模式与理智论辩
在《维莱特》中夏洛蒂展示了露西如何抵制一种诱惑:对青年医师约翰·布列顿的单相思。约翰医师几乎是小说中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英俊、温和、有头脑、有能力、有同情心。在露西心中他“高贵得足够做一个王子”[2]P78。但露西知道,在约翰医师的眼中,自己只“是一件不显眼的家具”[2]P122,约翰称露西为“安静的露西·斯诺”,“不伤害别人的影子”P414。很显然,露西对布列顿的感情是她生活中面临的一种诱惑,而且没有潜在的积极结果,是必须用理性克制的一种情感。布列顿的良善像温暖的光源,露西不由得被吸引,但此时的露西不再对自己的理性乐观,沮丧地叹息道:“尽管我是个克己制欲的人,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完全信奉斯多葛学派。”[2]P385在“向天生的性格和心灵的强烈天然倾向作斗争”[2]P232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命更为均衡”,“表面上更为恬静”[2]P232,露西使用了基督注释方式规训自己的感情。露西·斯诺仰望《圣经》,净化自己。基督注解模式主要指基督教精神性和禁欲模式的修行,用来抵制外界对自身的欲望与诱惑[2]P246。这种方法有如下特征:《圣经》的真理与认识自己之间的循环性;其次否弃自己[3]P200。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有趣现象,即作者夏洛蒂在现实生活中对基督救赎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只有遇到类似死亡的大事迫近“才会在困惑中仰望上帝”。[2]P556,当露西慨叹“把此事交给你的造物主吧,问问他,你将如何忍受他派定给你的痛苦……然后是仰望基督的伟大,苍天的时间是漫长的,使者们的运行轨道是辽阔的,尘土的生命是短暂而苦难的,最终死神将带走世人的哀伤”[2]P232。她将宇宙的浩瀚与世人生命的软弱相对比,希冀可以超然于这份感情。可以看出这段感情对露西来说是难以抑制的,冲击是强烈的,此时的露西不再自信于自己的理性,唯有仰望上帝。
夏洛蒂花大量笔墨描绘的这位年轻有为、英俊文雅、责任心和事业心都很强的约翰医生就是她的出版商乔治·斯密斯先生。夏洛蒂生平去过伦敦五次,每次都是乔治·斯密斯盛情款待。夏洛蒂性格内向、木讷,但是斯密斯还是带她到一些社交圈中,结识了一些知名作家、诗人和社会名流。宴会、观剧、参观博物馆画廊也是斯密斯的热心安排,他还与夏洛蒂去爱丁堡远游。夏洛蒂对乔治·斯密斯有好感,斯密斯先生的热心和殷勤也超过了一位出版商与其投稿人之间的关系。但斯密斯的母亲对这段关系不赞同,夏洛蒂也对自己的容貌和家庭经济情况有自卑感,所以夏洛蒂知道自己必须克制这种情感。小说中露西运用种种修身技术克制自己:“想象”与“理智”进行斗争,最终想象获胜,在梦中勾画甜美的爱情,但美梦醒来,“理智解除了守卫”[2]P300,她“责成自己依赖信仰,使自己对于一直喜爱的偶像崇拜冲动平息下来。”[2]P301她让自己分析布列顿的缺点,“他不是一个偏重于思想的人……他的眼睛和嘴唇会流露出欢快的、柔和的,甜蜜的影响……凡是属于暴风雨的东西,他都不同情,对之没有感情上的交流”[2]P340。她告诫自己,布列顿的“温和、亲切”是他的性情,“他把它在他四周发放,就像芬芳的植物散发香气一样,不要被这种甜蜜诱惑”[2]P476。乔治·斯密斯母子在舒适讲究的家中的招待带给一直践行清教主义、苦行主义的夏洛蒂一种别样的温暖,但她也意识到自己与他们之间只能是“有节制的感情,有节制的期望”。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夏洛蒂对这种情愫的控制不是太有效,此时的她对自己的管理不再那么自信。
三、查看、缄默与去权力虚饰的技术运用
修身派不排斥爱情,但强调简洁、公正的主体更能在丰满充盈的关系中保持心灵的幸福和灵魂的安宁[3]P158-60。露西·斯诺与文法教授保罗的爱情经历了这一系列过程。露西追求真知、冷静、理性,保罗真诚、富有献身精神,但性格暴躁、爱猜疑。通过“查看”技术,保罗看到了露西真诚、优秀的一面;而露西则在缄默与聆听中观察保罗,最终的完美爱情则在追求至简、真知观上达到了精神的融合。
在第一阶段,伊曼·纽埃尔通过“查看技术”发现了露西的纯真与掩饰在冰冷外表下的热情。但与贝克夫人的查看不同,保罗坦率地告诉露西,他是通过查看了解露西的。他的房间俯瞰着整个女校的教室,“那所房间,名义上作为一间书房,实际上是一个观察哨所,我坐在那里看书……我的书就是这座花园;它的内容就是人性——妇女的人性”[2]P478。在这里他看到了法国女教师圣·比埃尔的虚伪,贝克夫人偷窥的行踪,露西的谦逊与真诚[2]P479-81。露西对保罗的发现之旅则是通过聆听与缄默进行的,“主体精神修行的首要之处在于真相主体化的缄默和聆听”[3]P258。斯多葛学派认为:接受贵族和伟大教育的孩子,首先学会保持缄默与话语节制,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言说者话语中的“逻各斯”——获取事情的真相;其次积极的身体态度是重要的,必须保持身体绝对的安静确保灵魂的安宁[3]P264。保罗生日的那天,几乎所有人都拿出礼物祝福,唯有露西因为翟丽的一句话而沉默着拒不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保罗很失望,对英国女人进行嘲讽,但露西面不改色,像石块那样坐着,不给自己做过多辩解。尽管保罗感到伤心,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露西,这让露西看到自己在保罗心中的分量和地位,所以保持沉默得以让露西看到保罗对自己的感情是炽热的、真诚的。
真正完善的感情关系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无足轻重的行为,主体间的公正、简单、纯粹是重要的,这样才能与他人保持理性关系的同时自己获得幸福安然状态[3]P160。保罗是有着虔诚信仰的天主教徒,天主教教徒重形式、礼仪,而露西的宗教观是包容的,追求本真的灵魂救赎,“露西轮流去过维莱特的三个新教小教堂——法国的、德国的、和英国的,也就是长老会的、路德会的和主教制教会的”[2]P554。露西认为,“它们在至关重要的教义上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2]P554。保罗冲破天主教教义僵硬教规的“奴役”和对教义的盲从,是势在必行的。露西与保罗在宗教真理观的论辩中,批驳了教会组织机构对权力与政治的贪婪欲望,阐述了自己本真的信仰:不注重外表形式、剥去虚饰外表的“遵循人类本性应该遵循的形式……在自己灵魂能力与神的理性中找出幸福和最高的善”[2]p558-59。露西的宗教观显然深深打动了保罗,他认识到信仰就是“遵照上帝的圣灵的一种精神的正直和忠诚”[2]P559。限制保罗视野的障碍最终培育出了一种真知主体间的爱情。
夏洛蒂在最后一部小说《维莱特》中用了大量古希腊修身哲学展示一个颠沛流离在异乡仍能保持安然、淡定、睿智的孤单女子,显示了内心的强大力量和极强的主体哲学色彩。这种修身方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带有一种高贵纯真的格调,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显示出作品深厚的哲学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夏洛蒂·勃朗特著.钧陶译.维莱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主体阐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