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才能逐步建立。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启蒙数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在参与活动中发展数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让学生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课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一、 在情境学习中启蒙数感
在认数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来源及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有信心地使用这些数字,从而把数学看成是理解世界的强大武器。例如,在一年级“数一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出示主题图,与学生一起数主题图里物体的数量。这样,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接着出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的意义。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只有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个性的。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尝试认识数时,对数的意义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共享彼此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可通过辩论数学和运用数学语言,形成良好的数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其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图说出一共多少钱?图示为:2张5元的、4张2角的、5张1分的,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是10元8角5分;有的说10.85元;有的说1085分。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就在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中,让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在课堂交流的时候,有的學生把正方形对折再对折;有的学生对角折再另一个对角折,折成了四个三角形等。在互相交流中,从不同角度感知了四分之一,增进了数感。
三、在参与活动中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来学习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尝试的天地、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学生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四、 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生活中很多时候还要用到估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自觉估算,感受估算魅力,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数感。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课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一、 在情境学习中启蒙数感
在认数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来源及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有信心地使用这些数字,从而把数学看成是理解世界的强大武器。例如,在一年级“数一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出示主题图,与学生一起数主题图里物体的数量。这样,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接着出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的意义。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只有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个性的。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尝试认识数时,对数的意义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共享彼此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可通过辩论数学和运用数学语言,形成良好的数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其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图说出一共多少钱?图示为:2张5元的、4张2角的、5张1分的,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是10元8角5分;有的说10.85元;有的说1085分。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就在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中,让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在课堂交流的时候,有的學生把正方形对折再对折;有的学生对角折再另一个对角折,折成了四个三角形等。在互相交流中,从不同角度感知了四分之一,增进了数感。
三、在参与活动中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来学习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尝试的天地、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学生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四、 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生活中很多时候还要用到估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自觉估算,感受估算魅力,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数感。
责任编辑 满令怡